第221章 卓王孙:要不先包个百年?
“拜见相国~”
一干商贾纷纷起身离榻,带着殷切的目光看向窦婴,想要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窦婴笑着点点头,拱手向四方行礼:“有劳诸位久等,本相给诸位赔礼了。”
众人手忙脚乱回礼,连称不敢。
虽然急切想要知道事情究竟如何,却谁都没有先开口,只是灼灼目光看向窦婴。
等待他开口。
窦婴笑意盈盈示意他们坐下说话。
众人对视一眼,缓缓而坐。
坐下后,窦婴缓缓开口:“诸位一颗报国忠心,着实令本相感动。就在方才,本相为了更好处理此事,去了宫中请示陛下。”
陛下也知道了自己的心意?
太好了!
不少人心中窃喜。
“陛下听闻,大为感慨。说大汉有你等忠君爱国之民,实为大汉之福,天下臣民之幸。”
“相国过誉了,这都是我等应当做的。”
“为国为民,义不容辞。”
…
卓王孙起身离榻,拱手拜道:“在下蜀郡卓王孙,斗胆请示相国,不知这事陛下可有旨意示下?”
窦婴打量片刻,开口询问:“阁下莫非是蜀中卓公?”
卓王孙谦逊低下头:“正是在下。”
“本相虽然久在长安,可你卓公之名,闻名久矣。”
“卓公有话直说。”
卓王孙微微抬头,恭敬说道:“相国过誉了,在下不敢当。”
抬起头,满脸殷切:“在下听闻陛下要修建一条大道,直通闽越。在下愿尽绵薄之力,献上黄金五千金,为国分忧。”
“请相国准许。”
窦婴扯了下嘴角:“卓公大气魄,令本相倾佩。”
摆摆手,示意他坐下。
“诸位之心,本相已经知晓,陛下也已知晓。本相此来,就是为了向诸位传达陛下旨意。”
众人听闻,纷纷跪在地上,聆听圣训。
…
将刘荣的话告知众人,窦婴扫视众人,缓缓开口:“诸位可曾听清陛下旨意?”
“听清了。”
“陛下圣明灼照,我等不胜倾服。”
…
底下众人听过刘荣旨意,都笑的合不拢嘴。
以百金为献,制定专营年限。
倘若献他个千金,岂不是能专营十年?
这是陛下有意让我等发财呀!
卓王孙更是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当场表示,要追加黄金五千金,共计献上黄金一万斤。
众人听闻,顿感头皮发麻,将要说出口的话,生生咽下。
听听,这是人话吗?
他卓家上来就要先包一个百年。
简直就是壕无人性!
一时间,各种羡慕嫉妒的眼神,不住看向卓王孙。
见他们如此兴奋,窦婴觉得得给他们泼一盆冷水,降降温才行。
商贾看似踊跃,为国为民,可真要让他们在大道上做起买卖,又打着专营的旗号。
还不得无法无天,擅自涨价宰客?
窦婴收起笑容,肃穆而视:“话虽如此,可本相还有一言,说与你等。”
听到这话,众人纷纷心中一紧。
心道:就知道事情,不会如此简单。
“请相国示下。”
众商贾坐直了身子,拱手相询。
“答应你们的事,朝廷自会做到。不过,有件事,本相得事先说明。”
“大道为国道,事关国体。谁要是做出作奸犯科之事,坑蒙来往子民,本相可是要治罪的。”
……
夜已深,相府内依旧一派繁忙景象,灯火通明。
“没想到,平日里看似低下的商贾,一个个财力如此雄厚,简直惊人。”
卫绾看着账单上所报钱财,忍不住开口,满是唏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秦时期古人就已讲明,商人的敛财之道。”
“这并不奇怪。”张欧轻笑一声,摇头说道。
卫绾点头,附和一句。
“长史所言有理,商人逐利,最是懂得生财之道。恐怕,天下的钱财大半都落入了商人的口袋。”
卫绾目光看向外面浩瀚星空,感叹道:“不过,孔圣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从今日所见,这些商贾还是可以的,并非无药可救。”
张欧挑起眉头,不可置否,没有再言。
就在这时,门被推开,几个仆人端着膳食走了进来。
待仆人一一摆好,上座窦婴笑着开口:“诸公劳碌半晌,暂且用食过后再行整理。”
“谢相国。”
开了个好头,都想赶紧整理出来,明日报于陛下知晓。
众人拱手相谢,开始用食。
……
翌日清晨,朝会。
“商贾纷纷献出钱财,为朝廷分忧,共修大道。臣经过日夜核查,此次募捐共得黄金三万五千二十八斤。”
“商贾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窦婴手持笏板,朗声启奏。
刘荣笑着点点头,说道:“都说商贾只认钱财,唯利是图。朕看,却是不然。”
“他们还有一个忠君爱国之心。”
“御史大夫。”
“臣在。”
“通报全国,进行嘉奖,与国内百姓知晓。”
“诺。”
这是利国利民之事,满朝公卿并未有人反对,朝堂之上出奇的安静。
扫视殿内,在庄青翟等老臣身上徘徊许久,刘荣开口:“各位公卿,可有奏本?”
栗贲闻言,起身离榻出列。
“禀陛下,臣有一本。”
眼中带着笑意,刘荣随意般开口:“御史大夫有本,那就说说吧。”
“谢陛下。”
栗贲行了一礼,目不斜视,朗声开口:“陛下,科举制度建立良久,然而各郡县学堂仍未办成。臣以为,不妥当。”
“臣窃以为,朝廷应下达昭命,使国内各郡县,派出学识渊博之人,建造学堂,开启民智。”
“为我大汉,发掘民间人才。”
“不可!”
庄青翟豁然起身,开口反对。
“为何不可?”
栗贲没有着急反驳,反而笑眯眯看向他。
庄青翟冷哼一声,斜撇他一眼。
“老子曾说:国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也。”
“庶民之中多狡诈之徒,奸佞之辈。不知谋略,尚可治理,天下安安。”
“倘若开启民智,则必然多生盗贼。”
“我汉家一向举孝廉,选取德才兼备之士为官,施加教化,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