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科幻小说 > 巡航 > 第九章 八王之乱

第九章 八王之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晋武帝大封司马宗室子弟为王,其目的便是想造就一个能够藩屏帝室的皇族势力,用以对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因此赋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如裁撤州郡武备,并允许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自置军队的权利,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等。尤其是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这一点弊端最严重,因为一旦参与政务的宗室王利用自身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与出镇的藩王相勾结,势必会破坏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营机制和运行秩序,再加上有本王国自备军队作为的后防屏障,势必会引起整个局势的动荡。从这些地方来看,晋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时,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重视宗室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所造成的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给叛乱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就发生的八王之乱,就是发生于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内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3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34;八王之乱&34;。

    &34;八王之乱&34;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随之而来的华夏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徇私枉情所造成的。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胡乱任权,选择了一个华夏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晋惠帝。晋惠帝史称“何不食肉糜帝“”,正是由于他的昏庸,导致妖后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 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一定统治手段,高压之下无人敢不从,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因不愿听从他的召唤,而被他记恨在心,借口吕安一案将其杀害。晋武帝司马炎执政之初,尚能勤勉任事。但是他的目光短浅,贪小利而忘大义特点,也是司马家族的共性。为了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一己之私的权力稳固。晋武帝司马炎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的法令。户调式于太康元年(280年)颁布。共有三项内容: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所谓&34;占田&34;,就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法令上所规定的田亩,正丁男子占田70亩,女子30亩。所谓&34;课田&34;,讲的是督课耕田之意,国家按课田数征收田租,丁男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25亩,次丁女及老小不课,每亩课田租米8升。

    户调式:丁男之户,每年输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减半。限田制,规定官员一品可占田50顷,以下每低一品减田5顷。荫亲荫客制,规定除官员不课田,不缴户调外,可按官位高低,荫其亲戚,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族亲。

    户调式制度的实施,是晋代独具的一个特色,晋武帝司马炎通过制定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增强了国力。但也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贵族化倾向。

    同时他还为了巩固司马家族在军事方面的掌控,罢免了各州郡的军队。这样虽然在短时期内减轻了社会百姓的赋税徭役,但也为西晋王朝后期的动乱,埋下了隐患。由于当时刚刚经历过东汉末年和三国分立时代的战乱,中原各地的人口稀少,大量荒地无人耕种。而且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尚未开始。这样的策令在短时间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还是有利的。对整个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和弊端还未显现。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是那么愚蠢,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土壤。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可以说西晋王朝的创立者是晋武帝司马炎,但是西晋王朝的毁灭者同样也是目光短浅的晋武帝司马炎。这一切都是起源于司马家族特有的精于私利的算计,而从来也没心怀天下的大局观所造成的。

    晋武帝的继任者晋惠帝司马衷。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然其性鲁钝,世人更谓其为白痴。不少大臣主张废掉他,比较突出的是卫瓘与和峤。晋武帝对太子本亦有所忧虑,然其恐身后皇位落于他系,加上司马衷之子司马遹幼而聪敏,似有人君之资,武帝甚爱之。他为使爱孙日后得承帝位,乃不易储。然守器非才,皇权旁落,乱源已成。

    历史学家向来对西晋王朝的快速灭亡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看法。王仲荦认为:八王之乱是由于&34;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34;,&34;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赵王伦、河间王颙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冏镇许昌、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34;。

    何兹全认为:晋因惩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宗室诸侯王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来了八王之乱。可以这样说,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发展,为八王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基础;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发展自己经济力量和集聚军事力量的根据地;宗王出镇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当大的军权,是他们敢于发动变乱的军事基础。晋武帝选嗣不当,给叛乱者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也有人说,引发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则是妖后贾南风的专政。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的专权擅政则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而实际上这些看法都只是注意到一些局部的表象,而没有能够从问题的根源中寻找答案。司马家族通过权谋篡夺曹魏大统获取皇位,就是建立阴谋算计的基础上的。而司马家族攫取了政权之后,非但没能革除东汉以来历经三国分立,社会动荡的积弊。相反的为了一己之私,颁布了大量遗患无穷的政令法规。司马家族结束三国时代的地方割据,建立了大一统的的西晋王朝。本来是一件顺应民心,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好事。晋武帝司马炎立国初之,也能够励精图治,鼓励生产,与民修生养息。由于东汉末期直至三国时期各路诸侯多年混战,造成了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流失,许多良田也因无人耕种变成了无主的荒地。西晋王朝立国初期,面对大量被抛荒的土地和极低的农业人口。其时所推行的占田制和荫客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耕种荒地的积极性,暂时缓解了大面积农田抛荒的问题。可是这一支制度显然就潜藏着巨大隐患。

    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世家豪族大肆侵吞土地,逼迫大量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成为了这些豪门大族的佃农。高额的田租几乎断掉了这些佃农的生计,一旦遇到了灾害,这些豪门大族根本不顾这些佃农的死活,依旧要按照正常年份收租,逼得这些农民没有了活路,于是在一些野心家的煽动挑唆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巾军大起义运动。也许张角张宝这些以道教为名目发动的黄巾军大起义,其目的并不是真正为了解救这些贫苦的佃农,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了活路的农民也只能走上这样一条抗争之路。黄巾军大起义仅仅只延续了一年多时间。可是它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惊人的。黄巾军起义的失败造成了大量参与起义的农民被杀,各路诸侯杀起这些几乎是乌合之众的造反农民毫不手软、尸横遍野、河水断流已经是常事。各路诸侯中能够借此壮大自身势力的,谁的手上不是沾满了这些农民的鲜血?奸雄曹操如此,满口仁义道德的刘皇叔也是如此,称霸江东的孙氏家族莫不如此。更不用说那个残暴不仁进京的董卓。然而造成这一切真正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士族豪门大规模的兼并。司马家发布的政策法令非但不是去阻止这样大规模的土地兼并,相反这些世家大族在占田制、荫客制的规定下,使得这些大规土地模兼并变成了合理合法的有据可依。

    西晋司马王朝立国之初所设立的占田制和荫客制,虽然在短时期内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豪门士族土地兼并所引发的社会动荡这一根本问题非但没有的到解决,反倒愈发严重了起来。可以这么说,晋武帝司马炎所设立的西晋王朝大部分是法律法规都是有问题的,通常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这样一个为西晋王朝制定出如此之多错误政策法规,并指定了错误继承人的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才是历史上最为愚蠢昏庸的帝王,甚至比他的蠢儿子晋惠帝司马衷还要愚蠢不堪。司马家族以算计起家,终又因算计而被灭族。然而这些精于私利算计而罔顾天下苍生的卑劣自私的家族,算计掉自家全族的性命不要紧,可是他们因为争权夺利而给华夏民族带来的数百年的深重灾难,却是永远也不能被磨灭的。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在这两个阶段的中间间隔时间里,有八年时间的社会安定期。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重病之际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杨骏乃当时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晋武帝继后。杨骏惧怕失势,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后奏请让杨骏单独辅政,武帝点头默许。

    四月,杨后召来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驾崩于含章殿。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杨骏知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