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丽江木府 > 第76章 最大的敌人

第76章 最大的敌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嘉靖帝不是经不起摔打的人,之所以不按部就班办公,是因为他迷恋上了修道,追求长生不老。

    这也是错误的认知,这世上根本没有永生不死的灵丹妙药,为此,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将前期二十多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太平盛世推向深渊。

    皇帝求仙问道,朝政大事总要有人负责处理,这时的大臣们不遗余力地发展自身势力。内阁首辅夏言掌握朝中最大的权力,位于众臣之首,除了皇帝,所有人都要听他命令。

    木公再也没有见到朝廷派人问杨慎的事,他为此感到欣慰,同时也担心长此以往,朝廷会出现变故,将千辛万苦治理的太平盛世搅乱。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久之后,他的担忧真的应验了。

    这一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国家在夏言的治理下,一切朝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他万万没想到,他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一个人给了他最致命的一击。

    这个人叫严嵩,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知名度,他是明代最大的奸臣。从明朝起,他就不停地被人骂,被后世唾弃,获得一个遗臭万年的封号。

    一个人的经历有时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年轻时的严嵩也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那时候的他刚正不阿,做事有原则和底线,深得夏言的欣赏,并和他成为朋友。

    严嵩的童年是幸运的,他的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也算中产阶级。他的父亲当年没有考上功名,所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严嵩三岁会写字,六岁可以背四书五经,八岁时作为童生考入县学。海瑞在二十八岁时,还只是一个童生。

    严嵩在十六岁时准备参加乡试,行李都已经收拾好了,准备出门时,不料父亲突然过世。他悲痛欲绝,因此没有去参加考试,因为明朝有规定,如果爹去世,子需要在家守孝三年。

    国家的政策没有办法改变,严嵩遵纪守法,在家守了三年的孝期。三年后,他带着父亲的遗愿和期望,踏上了去往南昌的路上。有了三年的充足准备,他一举高中,名列前茅。

    严嵩每次考试都发挥得很好,人也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可在第二年会试中,他榜上无名。看来京城果然是藏龙卧虎之地,他再也不敢得意忘形,于是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一晃三年过去,他再次进京赶考,这次他发挥失常,考的不尽人意。

    严嵩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发愤图强,更加刻苦努力学习,他在内心不断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考过。

    严嵩 加油!

    之后他又去参加了第三次考试,这一次命运之神向他招手,他考中了二甲第二名,从此,正式踏入仕途。

    然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严嵩的人生走向光明时,他的母亲却撒手人寰。严嵩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在他得知母亲离世,他决定辞官隐退。

    严嵩回到老家后,国家并没有将他遗忘,几次派人请他入朝为官均被拒绝。他的理由很充分,朝中奸人横行,不屑与之沆瀣一气。他口中的奸人就是当时钱宁和江彬。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严嵩正气凛然。

    隐退十年之久,他终于出山了,因为他答应了一个人的邀请,他并不是说话不算数的人,只因这个人对他来说比较特殊。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延和,他们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这个杨延和眼光独到,因为在嘉靖二年(1523年)的殿试中,他还赞赏了另外一名学生。他确信这个人以后有大出息,所以对他鼎力相助。

    这个人叫做徐阶。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严嵩正式出山,这时他已经不年轻了,朝廷给他安排了一个传旨的工作,他欣然接受。

    可能是他运气不好,中国那么大的地方,去哪里不好,他偏偏去江西,赶上了宁王叛乱。于是他到处躲避,京城也不回,直接逃回老家。

    当时皇帝朱厚照,正忙着四处游玩,欣赏美景,哪顾得上他,因此严嵩才没有被追责。接下来,他又过上了养老的生活。

    直到两年后,朱厚照过世,杨延和打理朝政。严嵩知道时机已到,该出山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严嵩正式进京,他亲自上门拜访杨延和。岂料,杨延和对他爱答不理,这让严嵩很费解。

    严嵩后来才知道,此时杨延和正忙着和嘉靖帝叫板。

    严嵩自认倒霉,复出时没有分给好的职位,去江西传旨,又遭遇宁王谋反。此次复出带着一腔热血准备为国效力,又撞上大礼议事件。他已经四十一岁,不再年轻。

    这次给他安排的官位是去南京翰林院,听说在那里要想升官发财难于登天。可严嵩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跑过去了。

    也许是老天眷顾他,就在他去往南京之后,他的好朋友杨延和在大礼议事件中落败,被皇帝遣回老家。

    严嵩知晓后,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到了。因为在京城他不止杨延和一个朋友,他还有另外一个好朋友叫桂萼,是处理大礼议事件的功臣。

    果然,在不久后,严嵩就从南京调往燕京。还连升三级,成为国子监最大的领导。

    严嵩在一次次失败中,汲取了成功的经验-左右逢缘。之后,严嵩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从国子监一路上升到吏部尚书。

    从此,严嵩学会了在皇上面前溜须拍马,投其所好。这些也没有什么过错,至少目前的他还像一个“人”。知道凡事有可为,有可不为,在朝堂上依旧直抒己见,不卑不亢。

    可就在不久之后,他一直坚守的原则被打破。

    这一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距离大礼议事件已经过去十几年,嘉靖皇帝又想到一个新花招,他要追封他已经死去多年的父亲为皇帝(封号-明睿宗)。皇帝去世后都是要进太庙的,所以他突发奇想,编了一个特别的称谓,称宗袱庙。

    这就太过分了,一个没有做过皇帝的人,怎能进太庙,还自封睿宗。

    所有的大臣都知道这件事,却不敢出声,因为这种事属于礼部管制,最高长官就是严嵩,于是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他。

    严嵩清楚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他如果赞成,会被众人责骂。如果反对,就是跟皇帝唱反调,小命都有可能不保。

    严嵩充分发挥他的智慧,想方设法写了一封奏折呈给皇帝。这是一篇水平很高的奏折,里面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

    嘉靖皇帝看完奏折之后,召见了他,简明扼要地对他说,滑头、两头讨好。

    严嵩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终于知道这个皇帝的厉害,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

    在原则和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