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不能死
“姑、姑娘,你、你……”张嬷嬷瞪大了眼睛看着慕桃之,眼睛里浮现出难以置信之色。
“嬷嬷还没转过弯来呢,今天我们都没能出门,没有请大夫来,那你觉得我娘亲的毒又是谁查出来的呢?”
慕桃之挑起嘴角微微一笑,带着一股子邪气,道:“嬷嬷以为我这么多年闷在屋里看的书都是白看的吗?说起来,这一切还是拜你所赐呢,如果不是你给我下毒毁了我的腿,我又怎么会只能闷在屋子里看书呢?又怎么会了解到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呢?这应该叫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吧,呵呵!”
原主确实是很爱看书的,不仅是将守信侯府的书籍看了个遍,后来鲁束又帮她收罗了好多的书来给她,什么样的书籍都有,还有晏家,知道她喜欢看书也送了许多的孤本给她,所以慕桃之说自己会这些都是从书上看来的也不会引人怀疑。
听到因果报应,张嬷嬷脸上的褶子颤动了一下,更让她心惊肉跳的是,慕桃之竟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腿是被她下毒了。
然后张嬷嬷又想到这几天慕桃之都没有当着她的面喝过药了,她恍然反应过来,原来慕桃之早就知道了,所以才不再当她的面喝药了,那些药怕是也都倒掉了吧。
张嬷嬷怎么也没想到,看穿她的竟然是年仅九岁的慕桃之,她更没有想到,慕桃之那看似孤僻的过往,闷在屋子里看的那些书,竟然连描述毒药的都有。
看着慕桃之脸上的邪气,张嬷嬷只觉得后脊发凉,她不知道才几岁的慕桃之在看那些描述毒药的书时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
“我只是想要我儿子活着,只想要他活着……”张嬷嬷受到很大的刺激,嘴里无意识的喃喃念道。
她的儿子不过是年少慕艾,不小心伤害了那个女孩子而已,这一切本可以掩藏过去的,可最后却被章姨娘的人发现了。
是章姨娘威胁她,不听话就要报官,让她儿子一命还一命,她最后才不得已听了章姨娘的话的。
她只是不想她的儿子死而已,她不能让她儿子死,那是她和亡夫唯一的儿子啊!
对!她不能让他死!
张嬷嬷呆滞的目光忽的变得狠厉起来,她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猛地坐了起来,仿佛根本感觉不到自己身上的腰伤一般,扑向了靠坐在轮椅上的慕桃之。
慕桃之没料到张嬷嬷会突然出手,甚至因为张嬷嬷本就有腰伤,她也没有防备张嬷嬷,被张嬷嬷扑过来一把掐住了脖子。
强烈的窒息感袭来,慕桃之白眼一翻,险些晕过去,轮椅磕在榻角,因轮子和地面的摩擦发出一阵令人牙酸的声响。
她一把抓住张嬷嬷的手臂想要解救自己,可惜自己太弱了,不仅年幼还体弱,又怎么可能撼动正发狠的张嬷嬷。
“只要你和夫人都死了,那我的儿子就没事了,章姨娘就会放过我们了,只要你们都死了……”张嬷嬷一边使力掐紧慕桃之纤细的脖颈,一边念念有词,表情极度狰狞。
“你不是会医术吗?傻了?”就在慕桃之大脑一片空白,就要窒息过去的时候,灵灵的声音突然出现在慕桃之的脑海。
慕桃之脑子一清,理智终于回笼,眼角余光落在张嬷嬷掐着自己的手臂上,手指微动,一把摁在了其中一个穴道上,张嬷嬷只觉得手臂一麻,无力的瘫软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门忽然被撞开,鲁秀桑出现在门口,正好看到张嬷嬷掐着慕桃之的画面,神情惊骇。
来不及思考,鲁秀桑冲进来,路过桌子顺手抓起上面的茶盘,冲到张嬷嬷面前一把砸向了张嬷嬷的后脑勺。
张嬷嬷此时正是被慕桃之摁住穴道失去力气的时候,被这猛力的一砸,茶盘的钝角撞在后脑勺上,张嬷嬷白眼一翻,连坑都没有吭一声就晕了过去,身子软软的倒在慕桃之的身上。
慕桃之从窒息中猛然得了空气,被狠狠的呛了一下,剧烈的咳嗽起来,脸色因充血涨得通红。
“咳咳……”
“你怎么样?没事吧?”鲁秀桑艰难的将张嬷嬷的身体从慕桃之身上移开,然后紧张的替慕桃之顺气。
慕桃之摆了摆手,努力的控制着自己的呼吸,好让呼吸不再那么急切进一步刺激咽喉位置。
鲁秀桑左右看了看,然后出门去倒了一杯茶水进来,喂给慕桃之一点点喝了,慕桃之这才慢慢的缓过劲儿来,咳嗽也慢慢的止住了,只是咽喉部位的不适依旧存在。
“真是个傻子,作为一个医师竟然还对付不了一个腰伤的病人,差点把我也给赔进去了。”灵灵见慕桃之缓过来了,在她的脑海之中不满的念叨。
她现在可是和慕桃之的灵魂融合在一块的,慕桃之要是死了,灵魂要是还能像之前一样存在还好说,要是这一次灵魂保不住,那么她也有可能跟着消失一部分呢。
慕桃之翻了个白眼,在心中说道:你也不看看我现在这副身子有多弱,而且那个时候我也没有想到她突破身体的潜力,连腰伤都感受不到了,她突然扑上来,我一时吓住了没反应过来嘛。
“反正你就是个傻子,下次给我注意点。”灵灵还是不满的说道。
慕桃之却没有再反驳了,她的确是大意了,想着张嬷嬷有腰伤动不得身,就对她没有防备,却忽略了人的身体潜力是无限的,有的时候精神一被刺激,身体的不适就会暂时性的消失,以至于做出一些难以想象的事情来。
而且经这么一着,她终于想到了她的轮椅上还差些什么了,她得让自己有一定的自保手段,毕竟现在盯着她们的人可不少。
“慕表妹,你感觉好点了吗?”鲁秀桑见慕桃之一直不说话,只是呼吸有些沉重,不由再次担心的问道。
想到刚才的那一幕她现在心脏还砰砰乱跳呢,她之前一直在门口不远处,直到隐隐约约听到张嬷嬷的哭声她又走远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