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始
我叫李飞,生在四川东北部一个偏僻县城的农村。家中有七口人,除了我和父母外,还有爷爷奶奶和两个姐姐。
爷爷长我60岁,因为我父亲是他最小的一个孩子。
爷爷有六个孩子,排行下来依次是大姑,二姑,三姑,大伯,四姑,父亲。
父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当然要培养。
他出生时又恰好赶上改革的浪潮,爷爷便供他读书,特意把他送到邻县的中学学习,托在邻县当医生的二爷关照他。
二爷跟爷爷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年纪比爷爷小上不少。
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爷早逝,太奶奶便带着当时年纪还小的爷爷改嫁了一个小地主,只有这样,娘俩才有口饭吃。
不久后,太奶奶便生下了二爷
寄人篱下的感觉并不好,二奶奶又是教师,看不惯不学无术的父亲,父亲便跑回来了。
爷爷见父亲没有读书的心思,也就放弃了望子成龙的梦想,当时父亲已经十五六岁,在那个年代年纪算是不小了,爷爷便开始给他张罗亲事。
读不了书,那就早点成家立业,安安心心种地吧。
亲事说下了,不过父亲和母亲还是等到20岁才结婚,结婚一年后就有了我大姐李霞,大姐出生两年后,又有了我二姐李霜。
生儿子传宗接代的观念在农民家庭根深蒂固,两胎都是女儿,我父母自然想再要个儿子。
当时计划生育依旧严格,一胎是男孩,二胎算超生,一胎是女孩,二胎不算超生,我们又是农村户口,能生二胎,所以才有了我二姐。
但三胎无论如何都算超生的,我的降生父母和爷爷奶奶估计费了不少心思,据说当时罚款罚了不少钱。
我出生时已经02年,国家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不少农村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前景。
外公是个木匠,外祖母做得一手好菜,是乡里喜宴和白宴的主厨,两人辛劳半生,积累下一笔不菲的财富。
进入新世纪,外公看准了城市的发展机会,便给了舅舅一笔钱,让他自己看着办。
舅舅用这笔钱在县城安了家,还买了一辆小车,平时就开出租车挣钱。
那个年代在偏僻的小县城中汽车可是稀罕之物,舅舅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又利用这笔钱开了一家早餐店。
早上和舅妈一起在店里忙碌,忙完后就去开车,虽然辛苦,但能挣钱就好。
舅舅的早餐店就在县城第一小学的对面,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舅舅敏锐嗅到了商机,便把早餐店改成了文具店,生意越来越红火。
相比之下,母亲就过得没那么好了,舅舅的事业在城里突飞猛进,母亲却还在家里种地,还要面对一个好吃懒做的父亲,
父亲读书上染上了爱打牌的坏毛病,结婚后依然没有改掉。
听母亲说,大姐几个月大时生病,父亲居然把给大姐治病的钱拿去打牌,气坏了她。
好在父亲还算有良心,回来后马上向母亲认错,他应该是赢钱了,不然母亲绝不会原谅他。
母亲比父亲大两个月,不知道她面对还未长大,没有责任感的父亲时是什么感觉。
外公和外婆有三个孩子,舅舅,母亲,小姨。
舅舅是男孩,当然要培养,小姨是最小的,也要培养。
因此,母亲就被牺牲了,听母亲说,她二年级就被迫辍学,在家里帮着干活。
母亲对我说起这事时,并没有表现出对外公和外婆的怨恨,不过我想,她应该是有些难受的。
舅舅读到初中,可能是因为读不下去,中途也辍学了,小姨虽然读完了初中,可惜的是,她并没有考上中专。
不过,似乎因为她是小女儿,颇受外公外婆喜爱,在我的记忆中,她后来过得很不错,家里的相册上有她年轻时去各地旅游的照片。
小姨的长相颇为不错,后来找了一个膀大腰圆的男友,也就是小姨父,小姨父来自南充的一个县城,当时虽然也没什么正经工作,但家里却是拆迁户,分了三套房子。
南充距离我们这里并不近,外公外婆都希望女儿能嫁得近一点,不过小姨和小姨父当时正好在热恋中,小姨父的父母也很聪明,直接把一套房子记在了小姨名下,而小姨父虽然长得膀大腰圆,但人看上去还算憨厚,外公外婆也就同意了。
舅舅和小姨都去了城里发展,只有母亲呆在村里。
终究是自己的女儿,外公可能也看不过去,便托人在县城找了个门面,给了母亲一笔钱,让她做些生意。
母亲便让父亲去成都的批发市场批发了一些童装,袜子,鞋垫之类的东西,开了家童装店。
我想,外公对母亲应该是有些愧疚的。
于是,在我四岁那年,父母带着我和两个姐姐进城,这时大姐九岁,二姐七岁。
父母租下了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屋,作为我们五口人在县城的住所。
屋子中间放置沙发,衣柜,将屋子分成两部分,里面放两张床,中间一张桌子,外面沙发旁边也是一张桌子,靠近门的地方是灶台,几个木板凳,这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
沙发是从家里拿来的已经有些破旧的皮质沙发,说是衣柜,其实只是一个架子蒙上一层布做成的简易货。
厕所是一层楼共用一个,也就是所谓的筒子楼。好在一层楼就三户人家,不会遇上太多急的情况。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电视机,邻居家有电视机,我便趴他们家窗户上,津津有味地看着。
父母见状,便狠下心来买了一台电视机,从此,看电视便成了我童年最快乐的事。
我们的屋子在中间,左侧的邻居有电视机,右侧住的则是一个中年妇女和她的女儿,她们生活简朴,家里也没有电视机。
我家买了电视机后,这对母女也经常过来看,当然,人家不是白来,她们每次过来都会带给我们一些自制的小零食
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虽然生活不易,却很温馨。
母亲吃了没文化的亏,她便下决心让我们三个都能读书,还要读出来,不管有多么辛苦。
于是我被送去了老城区的幼儿园,在那里有了一段还算快乐的记忆。
因为已经四岁,我没有读小班,直接读了中班。
那时的日子无忧无虑,上课就是写几个数字,画画,老师放电影,还有专门的玩具。
放学后,我就在母亲的店里睡觉。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的世界很简单,不会懂生活的艰难。
大姐和二姐则被送到第一小学读书,当时第一小学刚好在招生,两人分别参加了三年级和二年级的招生考试。
大姐和二姐之前都在村里的小学读书,说是小学,但就只有两间教室,一间给一年级上课,一间给二年级上课,一个年级就几个人,只有一个老师。
条件简陋,老师也不是专业的老师,不会教书,教学质量也就不怎么好了。
结果就导致很多题我二姐并不会做,甚至春晓都默写不出来。可能那位所谓的老师都没叫她们背过春晓吧。
至于大姐,从小就聪慧,考试对她完全没难度。
二姐知道自己考得并不好,考试结束后就在舅舅的店里抱着母亲哭。
要是她没通过考试,就只能读乡里的小学,乡里小学的教学质量暂且不说,主要是我们已经在城里安家,读乡小学来往诸多不便,
母亲安慰着,也哭了起来,母女俩抱着一起哭,让人怜惜。
好在老天还是可怜我们,大姐和二姐都通过了考试,第一小学是县城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有最好的老师,进了这所小学,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就看自己的努力了。
二姐知道自己通过学校的考试并不容易,勤奋学习,成功在二年级下册时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并不笨,只是没一个好老师罢了。
大姐同样也被评为了三好学生。
后来,她们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姐妹俩成绩都如此优秀,成为了学校的一段佳话,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在县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