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保证不留一针一线
还活着的七八个瀛军一见大喜,心道:“若论起白刃战,瀛国武士可是天下无敌的,今天让这些支那人见识一下瀛国武士的威势。”挺着刺刀便迎了上来。两只明晃晃的刺刀指向了传久,就见传久左手一抬腕,一枪打倒一个迎面冲来的鬼子,侧面的鬼子当然不肯放过这个队友用生命换来的机会,上来对着传久就是一攒刺。
传久右手将刀背横着一抡,把手中的刀背对着鬼子的刺刀一磕,荡开正面刺过来的刀锋,顺势手腕一个旋转,顺势用力斜劈,大刀从小鬼子的脖子上掠过。刀锋闪过,“噗”的一声一颗人头飞起,鲜血从断腔处喷出足有一米多高,血雨飞溅,传久急忙闪身还是被溅了不少在身上。但是传久对此却毫不在意,满眼的血红让他兴奋,纵情地搏杀让他积压在心底多年的抑郁得到了释放。
在亲手砍死了一个鬼子之后,反而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爽快,战意更浓了。抬腿踹倒尸体,大吼一声“杀呀”,又向着下一个端着刺刀冲过来的鬼子冲了过去。将刀上撩斜劈,将那小鬼子斜肩带背砍成两截,殷红的血雨也劈头盖脸的浇下。传久脚步不停,左手的枪不断地向冲过来的鬼子发射着子弹,右手的刀连续收割着敌寇的小命。
两个班长手执冲锋枪紧随在传久身后,近距离杀敌破阵,也时刻注意保护着传久的安全,用传金的话说,“必要时,就是用身体挡子弹,也不能让传久受伤”。密集的子弹飞向敌群,狠狠地切开了瀛军阵型,打光子弹也顾不上换弹匣,反手抽出手枪冲到近前,看到衣服不同的人影就挨个点名。这是根据传久战前的命令:在战场上,对所有瀛军不管死活,全部先用枪点一遍名再说。
主要是传久知道在抗战初期,瀛国人投降的可能性非常的小,说不定趁机打你黑枪或者引爆手榴弹,临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给我军造成较大的伤害。另外冲锋的时候要顾忌这个那个的容易分心,还有就是士气也可能落下来。在检查的时候,没有必要认真查看,凡是那些尸体还算完整的,只要觉得可疑就直接上去补一枪或者捅一刀就可以了,这种方法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了,那些鬼子伤员在很远处就被击毙,想要反抗也没什么机会。
对兄弟们问及为什么不抓俘虏,传久一本正经地解释说:“倭人受武士道精神影响严重,以当俘虏为耻,一般都会战斗到最后时刻时喜欢杀身成仁的,更喜欢拉几个垫背的,你们要格外当心。记住了,见到了鬼子,尤其是在战场上面,如果不是主动放下武器就坚决消灭,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先往鬼子的脑袋上面开一枪再说,不要傻乎乎的靠过去,哪怕是重伤的鬼子,都能够伤人!仁慈,用在其他国家的人可以,唯独不能用在倭人身上。对于那些由于伤势太重,而不能自己成仁的,我们要及时的对他们实行了帮助,这也是尊重瀛国民俗的体现嘛。”
队长都已作出了明确指示,队员们当然得依此办理。从这天起,只要是在和鬼子的战斗中,玉龙支队的人只要看到倒在地上的瀛军,除非是被炸的不像样了,或者是明确地看到击中了要害,否则不管是死的活的,一定会先补一枪过去再说。就没抓过瀛国俘虏,也没人知道如果抓住瀛国俘虏之后怎么处理,直到抗战后期瀛军成批的主动投降,才有瀛国俘虏的名册出现。
相应的,玉龙支队也没出现过投降的。因为他们从没抓过瀛国俘虏,所以在这一批战士们的心里,就始终认为,在战场上,只有双方不死不休的争斗,战败的一方只有死,根本就没有第二条路。在后面的几年中,因为战斗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偶尔也有逃兵出现过,因伤重被俘牺牲的也有,可主动投降的在玉龙支队却是一个也没有。
随着枪声的停止,看着路边、草丛中血肉模糊的瀛军尸体,队员们不禁高声欢呼起来。
胜利了,他们打赢了,这是新兵们的第一场胜利,也是这支队伍成立以来的第一场胜利,意义不可谓不大。队员们总算是能松一口气了,自己竟然打了一个胜仗,而且还全须全尾的活着,这当然是值得庆贺、值得欢欣、值得大声欢呼的事。
等跳够啦闹够啦停下来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牺牲了的战友被用白布裹起来,还有躺在地上哀嚎的伤员,一时间又不自觉的心情低沉起来。想着前几天还活蹦乱跳,一起在队里训练生活,有时候发生点小矛盾,打打架、吵吵嘴,甚至赌赌输赢的伙伴们突然就倒下了,他们的心中此时竟产生了惶恐,更有了一股子仇恨和愤怒。维系着战友感情的是什么了,那就是同生共死。还有什么能比同生共死更可贵的呢?就算同胞亲兄弟都很少有过同生共死的经历吧。
看着班排长和老兵们在瀛军尸体上面来回的翻动,这些新队员总算是鼓起了勇气,走到近前准备打扫战场,但是他们看到瀛军尸体的时候,又开始大吐了起来,将自己肚子里面的食物,全部的吐了出来。
在传久的命令下,正在呕吐和强忍着的队员们去打扫战场,让传明去清点战果,秦寿生去救治伤员,传兴他们也气鼓鼓地拖着一具瀛军和一名华国人的尸体归队了。
十几分钟后,传明喜气洋洋地来报:这次战斗共击毙瀛军五十三人,华国奸细二名,缴获完整的三八枪四十余支,歪把子轻机枪二挺,掷弹筒二个,短枪三支,弹药一批。初战告捷,这也应该算是一场大胜了,传久的心里也是很高兴的,更别说那些队员们了。灵机一动,传久让传明带人把瀛军的军服、鞋子全扒了,统统带走,传明莫名其妙地去执行了,队员们也不顾血腥的扒那些死鬼子的衣服。
鬼子的武器都能储存起来,以后队伍发展了就有用了,从鬼子身上扒下來的军装、内衣洗干净了就能穿,上面有刀口、子弹眼的,补补也就是了,鬼子们的衣服质地还是很不错的,反正我国人民勤俭节约惯了,军装在化妆侦察和偷袭时更是用得上,有用的东西就决不能浪费。给鬼子剩块兜裆布,那是因为咱们是礼仪之邦,不能叫鬼子光着身子伤风败俗。
打那以后,打扫战场必须干干净净,不给敌人留下一针一线就成了玉龙支队的规矩。也给女兵们增添了一个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活计,为了不让女兵们抱怨,更让神枪手们养成了一枪爆头的好习惯。秦寿生过来报告说:我们轻伤二十七个,重伤六个,阵亡四人,伤亡近半。传久低下头,有些难过地说:“传兴哥,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再去给我弄几辆大车来,我要带弟兄们回家”。传兴立刻带人上马走啦。
这边收拾完毕,用扒下来的鬼子军服,在马车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让伤员躺在上面。传兴也带着大车回来了,把鞋子衣服装好,牺牲队员的遗体包裹好放到车上,队伍准备出发。传久从马上跳下来,蘸着瀛国人的血,在路边的石壁上写下:山东抗倭游击军玉龙支队,首战全歼瀛国侵略军五十三人于此。公元1938年1月20日。
一路扬鞭催马,快速奔驰,传久他们已离战场近百里了。见东方天际交接之处泛起一抹明亮的鱼肚白,金灿灿的朝阳即将升起,朦胧的晨雾随着阵阵轻风飘然而动,传久让找个地方宿营。
队伍出征的时候大部分的队员们都还表情紧张,行军的时候气氛也比较沉闷。因为他们之前不过都是一群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是常年为温饱忙碌的乞儿,而已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之后就被投入了残酷的,以生命作为筹码的战场上。作战的对象还是素来就是凶名昭著的瀛国军队,心里不淡定,紧张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此刻到了作战结束,大军返程的时候。这个军队行列之中的气氛就完完全全不一样了。虽然没有说说笑笑违反行军军纪的事情出现。但是只要用眼睛去看就能觉队员们的面孔上全都是充满了自信的微笑,身上也都弥漫着一种莫名的,让人感觉神清气爽的味道。队员们端坐在马背上,眼神坚定。哪怕是在长途行军的路上,下巴也都是稍稍扬起,这就是一支军队的气概与气势,这种气势就是决定一切的胜负手。
在一处僻静的山谷中,布置好哨兵,其余的人开始休息,刚打了一个胜仗,又是开枪,又是杀人的,很多人是格外兴奋,不停地说着、笑着。这些兵们气质上有了些变化,比起以往多了些铁血气氛,士气也算的上高昂,虽然有一些人就好像是大病初愈一样,脸色苍白,有些蔫蔫的,但每个人的眼睛都放着光,精神显得极其的亢奋。
不过,在传久的眼中,初战虽然告捷,甚至可以算大胜,手下队员却终是少了些杀气与沉稳,真正的精锐,无一不是历经过若干次沙场浴血锻炼出来的。
传久知道士气只能鼓而不能泄,队员们需要宣泄一下情绪,这时候就是让队员们去睡觉,他们也睡不着。就连传久自己都觉得心脏好象比平时跳得要快些,有一种想说点什么,要一吐为快的感觉,干脆就将兄弟们召集起来开会,讲评一下这场战斗的得失,最好能将整个战斗的发生、过程、结果以及教训,哪里占了便宜,哪里吃了亏,都一一详细记录在案以备后来参考。
战争是一门学问,是一门需要研究和传承的学科,需要对经验教训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并且将其变成常识与习惯。在中国古代,从战场上侥幸生还的战士们,除了感谢上苍和自己的好运气之外,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意识地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能够活下来,战争为什么会胜利。而那些经常思考这些的人,被后世的人称之为名将,那些更少数的把这些写下来了的人,被后人尊称为兵法大家。
但这些兵家,尤其是在古代,因为文化、文字载体和思想的局限,许多人喜欢进行一些抽象层面的总结,而不是具体的描述。兵法上许多东西说的模棱两可,没有专门的指导而只靠个人领悟是非常难的,聪慧的高层指挥者看了或许会有用处。但基层的军吏以及大字不识几个的士卒,他们需要的其实是一份事无巨细的作战条例,好避免曾经犯下的错误再度重演,因为每一次重演,都是要以无数条人命作为代价的。所以传久模仿人民军队的做法,把这次战役里形成的经验和规律总结出来,日后编篡成中下层军官也能清晰掌握的知识。
“今天这一仗打的不错,我们打赢啦,我决定以今天此战的胜利,作为我们玉龙支队的正式成立之日。但是我们是伏击,打的是出其不意,打的好,那是应该的,但是,你们可不能轻敌了,鬼子是很厉害的,我们现在还是新兵,虽然你们也算是上了战场了,但是还没有真正的打过血战,所以,你们对于鬼子的厉害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希望你们不要因为打了赢了这一仗,就得意忘形,就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这可不行,你们要想想,为什么我们今天打赢了啊,哪些地方我们做的很好,哪些地方我们做的还不行要改正,都要总结。”传久站在那里说道。那些战士所有人都在昂着头看向传久,只需要他振臂一呼,便能随时出战。“见过血的兵,就是大不相同。”传久十分满意,经过昨夜的战事,他的威望再次蹭蹭上涨。
“兄弟们,打仗是会死人的,这次我们就死了四个兄弟,伤了三十几个,伤亡近半啊。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谨慎,不能鲁莽了,而且也要善于总结,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够活着,我们哪里做的好;为什么我今天受伤了,哪个地方没有做好,都要想想,多想想对你们有好处,而且在下次作战的时候,你们就会避免那些错误,下次活下来的机会就多,打胜仗的把握就更大了,对不对?”队员们掌声热烈。
从此这支队伍就形成了惯例,战斗结束后,指挥员把战士们集合起来,以班为单位开评比会,让他们说,让他们讲,让他们吹个够,然后再由军官们进行战后点评和总结说优点,讲不足,评出功劳最大者,立功受赏。
但有一条:连排长不在其列,不参与评比。众所周知,因为武器及训练水平的差距,抗倭武装的战死率是比较高的,每次战斗后说不定就会少了哪几个。老的去了,新的又来,战斗经验十分珍贵,战友之间的战斗经验就是靠这样互相交流、互相增进、口口相传延续下来的。
出来后,传兴和传明有些不高兴,嘟囔着:“为啥连排长不能评功受赏?我们也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了啊。”传久说:“比如说你们二排立了大功,谁的功劳最大,当然是你这个当排长的领导有方啊,这还用说吗?把功劳让出来,说明咱风格高,他们更服你。再说,我们这几个班排长都是老章家的,还要和他们去抢那点功劳,分那点奖金吗?糊涂。”说得传兴和传明讪讪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