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 第102章 百万贯【加更】

第102章 百万贯【加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面对《十二月帖》1, 米芾如痴如醉,坐在那幅宝帖面前,足足有一个时辰都没有动弹。

    阎氏饮宴回来, 便是这幅情形。

    她虽然知道儿子向来是这副德性, 但多少也有点儿心疼。当下叫过伴当, 将今日的情形仔细问过一遍,知道已是在长庆楼吃过饭了,阎氏才稍稍放心。

    她嘱咐家中的侍从婢女, 看顾小主人早些就寝。

    岂料阎氏一离开,米芾就起身, 将书房的门“豁啦”一关, 将从人都关在外面。

    米芾自己则立刻开始在书房里捣鼓。

    他先将《十二月帖》铺开, 放在一边,然后从书柜深处抽出一叠纸张。这些纸张或深或浅, 纸质与纹路各自不同。

    米芾将这每一张纸依次举至眼前,与手边的《十二月帖》依次核对, 先比较纹路, 然后是色泽, 比较出比较像的纸张五六种, 然后缩小范围, 将这五六种纸张再次细细比较, 最终挑选出一张最像的。

    “只有一次机会……”

    米芾告诉自己。

    临摹《十二月帖》的机会只有一次, 只需成功,不能失败!

    随后, 米芾陷入长时间对“十二月帖”的观摩与思考。

    他不住以手做笔, 不断模仿着王献之的笔划和笔意, 随着他手指的活动, 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出落笔之后的效果。

    米芾自幼就是这样练字的——谁让他的启蒙老师早年间卖给他五两银子一张的练字纸呢?

    待到将帖上每个字的笔意揣摩到位,字帖上每一个转折都练得圆转如意,米芾抬起头,揉揉酸胀的脖子,听听外面的更鼓——竟然已经是后半夜了。

    他盯着这张字帖,竟然不吃不喝地看了三四个时辰。

    少年人顿时抽出早先千挑万选,与原作纸张最为接近的那一张宣纸,放在手边,然后开始研墨。

    这种墨也是特制的。用这种墨写出的文字,正常晾干以后,字迹也会隐隐约约显出一点铜锈色,与历经数百年保存下来的古画古帖一模一样。

    米芾提笔,眼神却依旧盯着《十二月帖》原作,他的手虽未动,但是他的心里已经将这张宝帖临摹了百遍千遍——

    至此,他已经完全理解了王献之写这幅字帖时的每一份心情。

    突然,米芾提笔,笔尖蘸饱了事先准备的墨汁,迅速向纸面点去——

    在这一刻,他似乎与数百年前的王献之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他就是王献之,王献之就是他米芾,借他米芾的手,重新写下这一幅传世千古的《十二月帖》……

    一笔书,一气呵成!

    最后一笔收起。

    米芾气喘吁吁,额头上已经满是汗水。

    临这一帖几乎耗费了他大部分心力,此刻想再动动手指头都难。

    但事情还没完,米芾搁笔,用手冲自己脸上额上扇着风,让自己额上的汗水赶紧晾干,然后就又去取出装裱字帖的材料与工具。

    他惯例又专找那与原作装裱一模一样的绫绢,待自己摹本全干后,将自己的摹本加以装裱。

    这倒也并非米芾刻意,要做出一副与原作一模一样,如同双胞胎一般的摹本,而是他心思最直,认为自己是在“临摹”。

    “临摹”嘛,自然是处处都要一模一样的。

    装裱也是一个水磨工夫的细致活儿。更何况,米芾还追求完美,处处都想做得一模一样,甚至还专门在书房内点起一笼柏枝,用烟将自己那摹本的纸张表面熏了熏。

    待到一切做完,窗户纸都青了。

    米芾将原本和自己的摹本用一模一样的绢带扎好,放在书桌上,自己伸个大大的懒腰,这才想起,他竟一夜未睡。

    这时他再也熬不过瞌睡虫,往书桌上一趴,片刻间已是睡得人事不知。

    清晨时,阎氏过来。一问仆人,才知道宝贝儿子竟然在书房里练字练了一整晚,根本没有回卧房休息。

    这还了得?

    阎氏夫人赶忙进米芾的书房,一眼就看见儿子伏在桌面上,沉沉地睡着。

    阎氏一看眼前有个卷轴,赶紧取来,展开一看,正是她昨日从宫中带回来的那枚帖子。阎氏虽然看不懂书法名家的笔意笔力,但是她认得字“中秋不复不得相……”

    “就是它!”

    阎氏心想。

    她也不去看那另一枚,反正要找的这一枚已经找到了。她也觉得不用再叫醒儿子了。她当即将那卷轴重新卷起,带回内府之中,送还典籍司。

    米芾昏天黑地地睡了一觉,悠悠醒来,发现已是日上三竿。

    他迷迷瞪瞪地睁眼,竟是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昨晚发生了什么事,自己又是为什么整夜不睡,待在这书房里。

    米芾抬头,向他的“成果”望去,突然浑身一个激灵,发现面前书桌上,只剩一个卷轴。

    米芾连忙将侍从喊来,问有谁进过他的房间。

    当得知是母亲来过,并从他桌上取走了一枚卷轴的时候,米芾一呆,想了片刻,连忙伸手取过桌上剩下的那一枚卷轴,展开一看——

    糟糕!

    米芾竟然自己也无法分辨,眼前被阎氏夫人留下的这一幅,究竟是原作还是摹本。

    救命!

    明远坐在长庆楼上,心里打着小鼓。

    今天就是最后期限了。

    他的确设了一个局,想要通过米芾来完成那个特殊的“花钱任务”,但如果今天米芾不来找他,他就算是错过了“死线”,没能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需要接受惩罚。

    虽说惩罚只是过一个月“身无分文”的日子,明远猜想他靠各种装逼和朋友接济,估计也能熬过这一个月——但他花钱花惯了,突然之间没钱周转,那种感觉也蛮难受的。

    所以成败就在今天了。

    他期盼着米芾在午时能够出现的,岂料午市到长庆楼来用餐的食客都走光了,米芾还是没出现。

    明远百无聊赖地翻了翻今日的《汴梁日报》,心里暗暗告诫自己沉住气,还未到最后时刻……

    就在这时,1127突然在他耳边“哎呀”了一声。

    明远意识到什么,转头透过玻璃窗,向长庆楼外看去。

    九月中,汴京的天气已经相当寒冷。各家正店脚店不再像夏日那样敞开着窗户。长庆楼便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只有他家安的是玻璃窗。虽然玻璃材质还不算最佳,玻璃也偶有不平整,透过玻璃看出去会觉有些变形,但街道上的人影身形还是能看得一清二楚。

    此刻他分明见一个年轻小郎君,带着几个伴当,匆匆朝这边过来。

    明远忍不住微抿着嘴笑了起来。

    可是待到长庆楼的楼梯上响起匆匆的脚步声,明远却又敛了笑容,手中哗哗地翻动着眼前的《汴梁日报》,一副刚刚吃完了早午餐,正在无所事事的模样。

    “酒博士,那位常来这里的明小郎君……”

    话都还未问完,米芾已经看见了坐在角落里看报纸的明远,连忙冲上来,却又装作矜持,点头打招呼道“好巧!”

    明远放下报纸,看了看米芾,才仿佛恍然大悟似的认出来人“原来是米兄。”

    他心里同时批判米芾和自己两个虚伪到不行的家伙!明明心里都是急切无比,却偏偏还都掩饰得很好,装得很镇定。

    米芾确实是心急,他连进门要濯手这茬儿都忘了,开门见山地对明远道“上回听闻明兄曾经提起,对魏晋唐时的名家法帖有些兴趣?”

    明远颔首。

    “这也是巧了,小弟这里刚刚得了一幅东晋时名家的字,只是不能完全断定是原作还是摹本,所以,想请明兄品评一二。”

    明远跟他客气“哦?是吗?米兄肯信任在下,在下深感荣幸……”

    这时米芾已经从伴当处取过卷轴,刷地就递给了明远。

    明远自以为猜到了是怎么回事,接过卷轴,慢慢展开,只瞄了第一行,他的脸色刷地变了,整个人再也坐不住,直接从椅上站起,双眼圆睁,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卷轴。

    “这是,这是……”

    “王大令2……”

    米芾站在他对面,无声地点点头。

    下一刻,两人同时念道“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这是……中秋帖?”

    明远颤声问。

    曾经精研过一段时间的古玩字画,又混迹各大拍卖行,明远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幅。

    王献之的《中秋帖》啊!

    米芾点点头

    “对,这是《十二月帖》。”

    明远顿时傻眼。

    他确实是给米芾做了一个小小的局。

    按照他对历史的了解,米芾这个人很喜欢临摹前朝名家的名帖,比如褚遂良的字帖,而且他还很喜欢仿古做旧,能将摹本做得与真品一模一样,以假乱真。

    当然,以米芾的家世和人品,绝不至于仿制来骗钱。多半是出于“恶趣味”——想要看看买家到底能不能看出这是真品还是摹本。

    因此明远就可以买下米芾的摹本——而且绝对能将价格压得很低,因为米芾如今名气不显,还是一个尚未及冠的少年。

    但是眼前这人毕竟是日后名满天下的米芾,他的书法,艺术价值摆在那里。日后米芾任何一件传世之作几乎都是名品,是国宝,其价值必然是明远今天所付出的价格的百倍千倍。

    明远就是打着这个主意,才觉得自己有希望完成试验方交给的“特殊任务”。

    但是明远万万没想到,米芾拿来的,竟然是名满天下的“三希”之一,王献之的《中秋帖》。

    而且看米芾的模样,他似乎真的不知道眼前这张究竟是真品还是摹本。

    那么问题就来了。

    如果眼前的是真品——他能买下吗?

    根本就不敢买啊!

    王献之的作品,绝不可能随随便便流传于民间。

    米芾的家庭与皇家大内有密切联系,如果是真品,明远需要想的可能不是该如何买下这张宝帖,而是怎么和他一起想办法把这件宝物还回大内去。

    明远盯着米芾看了两眼。

    米芾顿时流露出求援的表情——他看起来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手中这一份是原本还是摹本。

    明远好吧,你太强了。

    于是他从怀中摸出一枚放大镜,当然了,这放大镜柄上镌着细细的“1127”四个字。

    他用上放大镜,仔仔细细地去看那卷轴的纸质,装裱的材料,用墨的色泽,和笔划的痕迹。他的“高倍”放大镜将字帖上的种种细节放大数倍,纤毫毕现,清晰万分。

    这一副“专业”形象,赢得了米芾的信任。

    这个满脸焦虑的少年用颤抖的声音问明远“敢问明兄,这是……”

    明远放下手中的放大镜,用肯定的语气回答“是摹本。”

    “呼——”

    米芾长吁出一口气。

    明远刚想与他再交谈两句,只听米芾“哎呀”了一声,这时候终于悟了过来。

    “我还没濯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