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送别
武陵城东十里,有一座建于前朝的白柳亭。
这亭子不大,建筑不奇,唯独七棵灰白色的怪异柳树长在这里。
刚入秋半月,这些柳树刚才那个春夏的繁茂中沉寂下来,满树的枝条却已被人们折去了泰半。
尤其是今日,九月十六日,原武陵太守严匀因功升迁,启程入京面圣。
前来送行的武陵官佐、名士显绅把其中一棵白柳的枝条折了个干净。
两三百人前来相送,俱是华服锦袍,而严匀却一反常态的穿了身箭袖,与四五个伴当都骑了马,只带了五六个包裹,从此刻就能看出严匀骨子里的一些东西。
倒是没人怀疑严匀在作秀。
概因六年前,严匀上任时竟是单人单骑从长安龙京(非今长安)一路直入武陵。
张哲混在送行的人群里,与一群所谓的“武陵才子”站在一处。满耳朵都是人们对这位严太守在过去六年里作为的议论。
严匀当年上任三个月,就将好友孙光耀扶上了同知的位置,半年后本郡通判被严匀拿住痛脚,从此对严匀的决定一律采取了弃权的举措。
最为惊艳的是就是上任满一年时间,严匀就逼得宋家老太爷从武陵市舶司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换上了宋家的老二。
而且最让人称奇的是,严匀从那时起居然开始遮掩了自己的锋芒,太守府大部分事务全部转交到了同知衙门来处理。
之后五年,严太守潜行在渊,故意将府衙常平仓事都慢慢放到了宋家手中,引得宋家一次次的突破胆量的底限,并将本省最大的政敌邵转运也拉入了宋家的“生意”里。
一朝收网,不但将宋家连根拔起,就连省道也完全落入了他这一派的掌控。
张哲正听得起劲,忽然听前方亭中有人在喊。
“张信之可来了?且上前来!”
白柳亭高出地面四尺,亭中几人张哲早已看清,正是严匀、孙耀、高徒林和本郡通判。
而出声呼唤他的,正是所有学子的管理者,高学判。
这大约就是要他送上一首送别诗了,张哲早有准备,胸有成竹的上前,与几位郡中高官稽首为礼。
果不其然,只听高学判笑道:“吾郡之内,这张信之的文采最是不凡,来来来,今日吾等惜别严太守,汝且做一首好的来。”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客气。
可张哲和身后的“才子”们,个个都没脾气。
高徒林养气四十年,有大儒之望,整个云梦南道儒名当在前三之类,况且他手里还攥着本郡士子的前途和名声。
故而就算是再傲气的士子,在高徒林的呼喝下也不敢枉然造次。
当然这说的只是士子!
新上任的本郡孙太守,却不在此列。
“且慢!”孙光显出手一拦,笑着看向了严匀,“今日我武陵才子来了七八位,想必都有佳作在身。依我之见,不如都送与子衡兄壮行,如何?”
高徒林不以为然的摇摇头,心道: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说到底,这诗词还是要看张信之的。
孙太守叫过了伴当,将诸人随身携带的诗稿都收了来。
四人品了一回,见到孙太守带头摇了摇头,让一帮翘首以盼的才子都心冷了半截。
“张信之,”孙太守轻轻看向了张哲,眼中的神色颇为严厉,“前几日,汝于街头负妻而行,实在是有碍观瞻。今日趁着子衡兄未去,高学判也在,正好给汝一个教训。”
张哲听得心里发苦,所以说道德君子就是这么难相处。
而严匀则无所谓的笑了,看也不看张哲。
“光显准备如何处置这个小子?”
亭中几人没一个是傻的,这“小子”两字等于是严匀在向现场所有人都在传递一个信息。
张信之是严匀看中的人!
孙光显对严匀的话充耳不闻,直接指着张哲道。
“人人都说你诗词无双,我使人探闻良久,未闻汝有丝毫没有谦学之语流传在外,镇日一派轻狂样子,今日便叫你试试手段!”
“亭中四位,每人就今日送别之意说上一两字,汝全都用在诗中去。做得不好,仔细本官让你罚钞学经典籍。也不让汝多抄,便够让汝今年好生在家中反思即可。”
这是要张哲抄书三个月!
张哲身后的一众才子,忍不住纷纷吓得后退了小半步,深怕孙太守下一个就找到自己。相比张信之的所为,他们这些成天高乐的人,才是该被敲打的对象。
张哲头皮发麻,真想现场就与严匀毁约不续,让他帮这个人看着西边?这不是与虎谋皮么?
可惜的是,全场只有张哲自己认为孙太守在为难自己。
而其他人则都是在后怕之后又羡慕的看着张哲。
没人认为,张哲会怕这个,也包括亭中的四位。
孙光显狡猾的一指自己的脚下。
“此地!”
通判则感慨的指了指系在亭柱上的骏马,似乎想起了严匀匹马入武陵的往事。
“我选这个马字。”
高学判也指着远方的山脉道:“青山。”
严匀笑了,叹了口气:“列位从此都是故人,我便选这故人二字吧!”
四位高官说完都看向了张哲,正好发现这人刚刚把手指从脸颊上拿下,左三圈右三圈揉出的红晕,尚未散尽。
“学生已经有了,请列位大人品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竟是语落诗出!
“好诗!”这是高徒林的声音,治学之事他从来都是懒得顾其他人的感受。
严匀大笑出声:“张信之,且送一首来贺孙太守!”
这是给张哲台阶,让他来拍孙太守的马屁,不然一双手今年必定抄废。
可谁知孙太守却再次伸手拦住。
“今日是与子衡兄送别,岂能让孙某占了东客。也罢,饶过这人了!下次再有这等事,仔细你的手掌!”(大郑律法:各衙门审问出发有秀才功名的人,不再适合动用刑具,唯有从学判衙门借来的戒尺可以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