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荒年改造5
桃里不是圣母,这种事情可以用其他方法告知众人,可绝对不能从他们口中说出去,不然,必生祸端。
知道他们也不是多嘴的人,也就放心下来了。
她自己一个随便也能解决,只是一家子人,人多口杂,还是要先把事情说清楚。
至于那二百两银子,也让他们守口如瓶,连孩子也不能说。要是让人知道他们家多了那么多银子,说不定会招来贼。
几个小孙子平日里就去摘野菜,吃不完的可以晒成菜干,可以存放很长的时间。
偶尔还能在山上找到一些菌菇,也可以弄成干货,到时候全部收起来。
还做了不少咸菜,放到大缸里密封好,让两个儿子抬到了地窖里面放好。
随着粮食一点点变多,心里面的踏实感也就上来了。
一家人分开采买,每次到镇里都多买一些粮,一点点存起来,也算是积少成多,掩人耳目,按这样的速度,也就花了半年的时间,就在地窖和杂物房里存了不少的粮食。
桃里也想给大家一个提醒,毕竟旱灾一来,确实死伤无数。
于是,她去了一处冷清的道观,道观也是破破旧旧的,没有多少香火。
她去之前也没有和其他人说,而她也只是去了与道观有一段距离的后山。
这个地方也刚好有一块石壁,也够她发挥了。
桃里从空间取出一把利剑,剑光翻腾,剑尖碰在石壁上,迸出不少火花。
待桃里将剑收回之时,石壁上已经出现了几个龙飞凤舞的字:半年后,旱灾至。
这个警醒已是尽力的,若再多说,怕是会触犯天道。
随后,几道雷击从天而降,直接劈到了一旁的树上,焦黑一片。
完成所有的事情之后,桃里也快速离开了这个地方。
晴天惊雷,声音如此大,周围村镇的人都听到了。
附近村落的人也怕出了什么事情,于是各村都派了人上山去瞧瞧。
当然最快到达的人,肯定是道观的人。道观如今也只剩一个老道和小道童,在看到石壁上的字,还有被雷劈到的地方,都大为震惊。
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修道之人,对这种天迹更是深信不疑,不由得多念了几遍无量天尊。
很快,附近村落的人也上来,在看到石壁上的字纷纷都惊呆了。
他们也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该如何是好?
心中不由得升起恐慌,于是也纷纷下山,回去告知村长。
最后事情也传开了,到了县令的耳中。
这种怪力乱神的事情,县令本也不信,但是那山上的雷击和石壁上的字又无从解释。
心中也十分着急,如果真有旱情,他的政绩也堪忧了,可要是报上朝廷,万一是假的,他这乌纱帽说不定也丢了,如此进退两难的事情,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百姓对于这种事情,大多是怀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于是也开始囤粮。
最后,粮价也开始高涨了,百姓开始苦不堪言。
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很多商人重利,根本不会管百姓的死活。
桃里之前也预料到这种事情,事情拖得越晚,粮食更是难买,还不如提前半年给个警示,也算有一段时间,给百姓好好准备。
至于地里的活,自然是不会少花心思的,纵然没有为了不知是否会来的旱灾而荒废地里粮食的道理。
在他们得到警示的时候,他们也才发现,平日用水的河水水位降了不少,当初也只以为是天气热了的缘故,于是对于旱灾的说法,更是深信不疑了。
只是粮铺粮价高,他们也舍不得买。
桃里把话悄悄散布出去,在天降警示的时刻,若是想发这种不义之财,必遭天谴。
只是在绝对的利益面前,有些人还是会抱着侥幸的心理。
于是,桃里悄悄扔了一道五雷符,直接把他们招牌都劈成灰了。
此事一出,倒是让那些心里头还想着囤粮高价卖出去的人歇了心思。
县令意识到事情必须要控制,也下达了命令,若是有人敢恶意抬价,必将收押。
自从官府表态了之后,百姓的心思也就安定了不少。
不过这事情也传出了很远,都议论纷纷。
县令知道事情如今也瞒不住了,只能上了一道折子。
当京城收到折子的时候,也已经过了一个月了。
皇上本来也觉得此事是无稽之谈,折子上说的事情也过于荒诞了些。
只是民间也有传闻,若是置之不理,到时候怕是不好解决。
于是只能派出钦差,去当地查看。
桃里并没有把那些天迹是她所为说出去,她如今也只是一个农家老妇,也没有人会怀疑到她的身上。
委托者的儿子和儿媳,也只以为是老天开眼了。于是在桃里的允许下,两个儿媳都回了一趟娘家,让他们都囤好粮食。
不过一切都是以山上的天迹为由,对于桃里之前所说的梦,是半点不能言的。
两家都是老实人,对于天迹的说法深信不疑,于是背地里也开始囤粮。
桃里一家子半年以来也已经囤了不少的粮食,但现在为了不引人注意,还是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镇里买粮。
大儿子抱怨,现在粮食每次也只能买一点点,只因那些商铺每天只卖一小部分。
这也是因为不能涨价,又想囤着,看能不能找到机会,高价卖出。
桃里也没有安慰他们,反正事已至此,只能等了。
现在村里的人,虽然也有开始囤粮的,只是他们也只是自顾不暇,哪有想到要挖井的事情。
河水水位已下降,在旱灾来临的时候,河水干涸,刚开始,井也是能打水的。
如今也只有村长家和村中央有一口井,到时候用水,可就难了。
桃里在很早,便找人在后院挖了井,算是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她如今做为一个农家老妇,有些建议也不好提,只能安排自家儿子去了。
被迫去游说村长给村里再挖一口井的大儿子,只觉得任务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