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范喜明建议投资股基
见张瀚、欧思强都不同意,范喜明便没有再坚持,他告诉张瀚另一件事:“由于能参与做空的名额有限,群里大多数人无缘我们的计划,有些头脑灵活的人便动起了别的心思。
他们仿效那5位用户,在自己的证券账户上卖出一部分北方机电,等我们今天向5位用户发出了回补的指令后,他们也跟着买回。
这么一来,他们也完成了本次做空操作,而且赚取的差价全都归他们所有,相当于成功地搭了我们一回便车。”
“这没问题啊。”张瀚大度地表示:“能让用户挣点钱,对我们来说又没啥损失,何乐而不为?
不过,你得提醒他们,这么做是没有保障的。
万一卖掉北方机电后,股价持续上涨,那5位用户不仅所有损失全都由我们赔付,而且多少还能拿点利息,他们可就是实打实地踏空了,卖错的股票,后果由他们自己承担。”
范喜明回答:“我跟他们说过了啊。瀚哥放心,他们都是老股民,道理他们都明白。
其实他们很小心的,只拿出一小部分筹码跟着我们玩玩,就算做错了,也损失不大。”
“这样啊?那没事了。”
刚才在是否买点北方机电的事情上,三人出现了分歧,但有一件事,三人都表示满意。
那就是,由于这次做空完全按照电子合同办事,因此诸事顺遂,浩瀚科技拿到了应得的利润,用户们也心服口服,没有任何怨言。
而电子合同里,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保证金”这项制度设计。
正是由于5位用户都存入了保证金,因而在做空操作完成后,可以立刻结算完毕,有效避免了“泥鳅”耍赖那档子破事。
张瀚不会忘记,“保证金”这个想法来自欧思强,做空机制也是由欧思强率先提出来的。
其实,范喜明的新点子也不少。虽然有的时候,范喜明的想法不太成熟,甚至显得有点莽撞,但能够不断突破自我,也是很不容易的,值得点赞。
应该说,欧、范二人在投资方面都很有想法,让他寄予厚望。
然而就是这两位,对他上个星期交办的那件事,却迟迟没有回应,让他不太满意。
“理财的事情,你们考虑得怎么样了?”张瀚忍不住问道。
“瀚哥,这可是大事,才过了6天时间,我们哪里就能想出办法来呢?”欧思强诉苦道。
“找橙杉资本借的这5亿,总共只有一年零2个月的时间,总不能给你们半年时间来想办法吧?
真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即使找到了好办法,也没有时间付诸实践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知道,可是……”欧思强忍不住瞅了范喜明一眼:都是你逞强,非要接下这桩苦差事,现在你怎么不说话?
范喜明自然明白欧思强眼神里的意思,他也就当仁不让:“瀚哥,其实这些天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点眉目。”
张瀚听了很高兴,催促道:“你快说说看。”
欧思强惊奇地看着范喜明:这么大的问题,才几天时间,你就能想到办法?不会是在吹牛吧?
范喜明告诉张瀚:“我用的是排除法,将不符合你要求的那些投资渠道逐个排除,最后剩下的,几乎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你要求必须安全,那么股市就不太合适。
虽然做空机制让我们有7成的胜率,但毕竟还有3成的概率会失败,这个概率已经不算小了,所以这5亿资金,不宜进股市。
至于期货、汇市,就更不用说了。
而在安全方面符合要求的,主要是大银行的那些长期理财产品。
但正如你那天说过的,它们的回报率太低,所以也不予考虑。
还有一种产品:信托。
我找在银行工作的亲戚打听过,大银行代理的那些信托产品,往往经过了严格的筛选,虽不能说百分之百安全,但还是很有保障的,而且回报率也还可以。
但是,信托产品买了后得放很长时间,不符合你对流动性的要求。”
张瀚有点不耐烦:“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你就别卖关子了,说说你最后选出的结果吧。”
“好的,我认为,最适合你要求的,非股票投资基金莫属。”
“啥?”张瀚瞪大了眼睛:“你和欧思强现在掌管的,不就是股票投资基金吗?”
“哦,怪我没说清楚,我指的是市面上那些主要投资于股市的基金,俗称‘股基’。”
欧思强有点不屑:“我还以为你想出了什么高招呢,搞半天是跟基民一样,将钱投入到股基里去啊。
难道买股基就不亏钱了?大部分基民还不是跟股民一样。那些在牛市的时候买入股基的人,到现在都还没解套的,大有人在。”
“你说得没错,但是股基有股基的好处啊。首先,流动性方面基本符合瀚哥的要求,如果需要用钱,可以将股基赎回,一般几天内就可以到账。
其次,回报率方面,如果操作得好,一年赚20、50,甚至100,都是有可能的。
不像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回报率有天花板,一般不超过10,无法超越付给橙杉资本的14年利率。”
“你说得轻巧。”欧思强斥道:“安全方面呢?如果亏了钱,那么你说的流动性就没有意义了,至于高回报率,那是属于投资高手的,跟你又没有什么关系。”
张瀚对欧思强的意见深表赞同:“没错,这5亿借款的理财,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高回报率和流动性才有价值。”
范喜明叹道:“世上哪有百分之百保险的事情啊?能有90的胜算,就完全可以一试了。”
张瀚一愣:“有这么大的把握?那已经超过做空机制了,你说的是基金定投吗?”
范喜明摇摇头:“基金定投也不能保证一定赚钱啊,而且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一年多时间恐怕有点短。”
“那你的意思是?”
“我先说说我自己的一个亲身体验吧。”范喜明回忆着:“记得几年前的大牛市,随着所有股票普涨,股基也一个个牛气冲天。
新发行的股基,动辄上百亿规模,而且还不一定能买到,得像打新股那样进行申购,中了签才能买。”
“是啊。”张瀚深有同感:“我当时投了5万元买一个新股基,结果几天后,只获得了12万元的购买额度。
不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就是这个破股基,在正式开始运作之后,只有前两个月是赚钱的。
随着股市走熊,该股基很快就跌破了1元的面值,到了后来,最惨时甚至直接腰斩,净值跌到了05以下。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回本。
好在我只买了12万元,亏得还不算太多,要是当时5万元全都买进去了,亏损额将扩大到4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