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被看好的三兄弟
范小蛾是自己承受了许多,她激怒傻子小姐,意图就是铺垫,在等一句话。
傻子小姐掐人的动作停顿了,好像才刚缓过劲的样子:“对啊,对!”
“小兰,你此言有理,本小姐乏了,你去替我说吧。”
有小姐的示下,她这才敢去见求见夫人。
谁料范小蛾一个人呱呱的说完,知县夫人嘴角勾起一丝莫名的弧度,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些难听的话而大动肝火。
知县夫人音色凉凉:“卖爆米花我知道,才开业两日生意好得不行,你说他们为何无故出言辱没小姐?”
“他们他们没有无故”范小蛾没想过,知县夫人会问得这样细致。
以她对傻子小姐的爱护,难道不应该是极其愤慨吗?
将常喜家的铺子拔除,全家抓进大牢受刑才痛快吗?
范小蛾想不通,夫人为何还坐得住。
傻子小姐可是她的逆鳞,轻易碰不得,范小蛾满腹的疑惑,不敢直白问出口。
她只能稍稍用余光,偷着打量知县夫人此刻的神色。
知县夫人那一双慧眼,淡淡一扫,似乎能穿过身躯,看透一个人的内心。
两道视线交汇,范小蛾承受不住威压,率先认怂把头颅低了低。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在夫人本人看来是心虚的表现。
正堂内气氛安静得出奇,范小蛾的年纪还小,她的呼吸越来越急促,担忧也越来越深。
“你退下吧,好生哄小姐喝药,已经过了用药的时辰,稍后自己去刑房领五下板子。”
知县夫人不近人情的声音在头顶响起,范小蛾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富贵人家的丫鬟不好当,范小蛾忍着委屈恭敬回答:“是,奴婢告退。”
等范小蛾离开,知县夫人身边的嬷嬷道:“夫人,依老奴看,这丫头不老实,张嘴没一句实话。”
“那家爆米花生意火爆,做生意的妇人是本地人,不可能不知小姐的事儿,岂会说出这等自断后路的傻话,夫人您怎的继续留她的贱命?”
宋夫人品茶,慢悠悠的说:“这小丫头是不老实,可是她能哄住二姑娘啊。”
“你看叫小兰的丫鬟换了多少个?”
“她倒是抗揍,能活到何时,全看她自己。”
那夫人身边的老嬷嬷继续附和:“夫人思虑周全。”
“依二小姐的性子,小兰姑娘能活过一年半载的还没有。”
知县夫人淡然的点头:“小兰是个好名字,可惜了叫小兰的丫鬟,都活不久。”
“对了,你再派人重新出去买些爆米花回来,别说二姑娘喜欢,我吃过一次,也难忘那味道。”
知道夫人的食欲被挑起来了,老嬷嬷脸上笑成一团菊花,立即着手去办,顺便感叹卖爆米花的,的确有两把刷子,能叫知县夫人有食欲的美食可不多。
一天之内先后遇见范家两姐妹,常喜觉得是自己出门,没有翻老黄历的缘故。
等他们忙完收摊,坐车回家,菜都切配好了。
常喜抢着干活,挽袖子炒菜,让文芙蓉休息。
可是她不放心,非要跟进来看,这下文芙蓉要承认是自己小瞧她闺女了。
一桌子的菜肴颜色搭配鲜艳,看了就有食欲。夹起来品尝,文芙蓉发觉味道很好。
怎么说呢,就是比常三石做的还要好些。文芙蓉放下筷子,满眼疼爱的看女儿。
“喜宝,你长大了。”
“嘻嘻,娘!放心吧,不用担心您不在家,咱们没办法照顾自己了。”
每次都让文芙蓉放心,可这次是真正在她娘的脸上,看到了一丝松动。
“嗯,我放心了,但是你们在家,要注意用火、用水,千万不要勉强。用了火也赶紧灭掉。”
“不许玩火,不许玩刀子知道吗?”
“是,知道了!”四个孩子整整齐齐的回答。
“好了,吃饭吃饭。”
在号召下大家动筷子,个个吃得肚子圆滚。
常喜松了一口气,她娘终于安心往前头冲,不用时不时的回头,对她们担心了。
过了半个月,正好是秋闱乡试开考的时间。
这种紧张的氛围,并没有感染到石头镇。
反而是村学里面,蒋夫子严肃的说:“明年春天你们几个孩子,要去尝试童生考试了。”
“童生资格需要过三场测试,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好好学,一定要温故而知新,我会不时考校。”
“啊?!”在座的小孩一片哀嚎,仿佛天要塌下来一般。
上考场等同于上刑场,平常背书就要死要活了,上考场要背更多课文。
常喜是没这方面压力的,王春燕则是没心没肺的坏笑,除了她们两个女孩,其他人都是苦瓜脸,一副痛不欲生的表情。
常喜对参加童生考试也一样重视,担忧的看哥哥和小弟。
是否能参加考童生,全凭夫子的一句话,因为他们是教书匠,最明白孩子的学问如何。
学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允许去参考,否则就是白交报名费,走过场而已,毫无意义。
常家有三个男孩,等于说教三个人的报名费。
来村学的时候,就该知道这些费用,是不可避免的要花销,不花销哪里配读书?
常喜最惊讶的是他们家入学晚,也可以和最先来的毛蛋等人,一起去参加考试了。
这是不是代表,夫子挺看好他们的?
吃晚饭的时候,常平老实交代,文芙蓉极为严肃的说:“你们都去,不就是报名费吗?”
“我和你们爹,多多挣点钱就是了。”
挣钱,可不是说说而已,那是劳心劳力的活。
常喜憋在心里琢磨,还有什么办法挣大钱。
再卖菜谱给满香楼不切实际,她不过是个十岁的小姑娘啊,暴露得太多只会招来祸事。
她现在还不够强大,武力也不够自保,她不能太露锋芒。
这问题就在心里绕啊绕,连做梦都在想。
秋闱乡试一样经历三场,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
常喜还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听她娘说,看见一些学子,抢先陆续返回石头镇了。
先回来的人,多是家庭不富裕,不敢在聊城多逗留,因为府城花销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