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章
晚上巧娘就将这件事说与永昌听了“虽然辛苦了些,但是咱家的地省下的税钱,一年下来也不少了。”
永昌怕巧娘太累“晚上就我来喂”巧娘哪能让他来,养蚕的时候正是春耕的时候。永昌一人就要种五亩地。“到时候,我就找爹借牛来,很快就能做完。”
巧娘才不听他这些“爹和永安还有不少地要种,等他们用好了,还不知道要几天。你只要把田里的事忙完就好,其他的就不用你管了。”
一转眼,就到了要插秧的时候了,今年种的稻种是新种,也不知道收成如何。
新稻种和以往种植的方法相同,不过插秧的时间比之前种的要早些。
为了不耽误时令,只要天气好,巧娘就将蚕匾蚕架等养蚕的工具都拿出来晒,又用石灰撒在地面上。
“娘,咱家今年还是买马家的蚕种吗?”绍荣问道,他每日上午到祠堂进学。
学半日就回来,剩下的时间自己背书练字,若是有不懂的就记下,等到第二天再问永康叔。
“是啊,咱家去年没有留种”巧娘怕自己选的种没有马家的蚕种好“贵是贵了点,马家的蚕种比咱自己留的要好。”
马家每年都会和其他县的蚕户互相换种,育出更强壮的种蚕。若一直用自家养的蚕留种时间长了,不仅吐丝量少,还易得病。
春蚕从蚁蚕到结茧大概是一个月,要是留种蚕,必须再等十几天,蚕蛾才能破茧配种。有这时间还不如将蚕室收拾好,再养一季呢。
既然都要花钱买,为何不像去年一样直接买蚕回来呢。绍荣便向他娘提议“就像去年似的,直接买已经眠过二次的蚕回来,就不用担心桑叶不够了。”
谢氏让永昌和永安二兄弟开了四亩荒地种桑树,三月回青后,已经陆陆续续抽芽长叶了。
不过就是把家里所有的桑树算上,要从孵蚕开始养,叶子怕也是不够的。
“等到蚕能买回来的时候,桑树也能多长几天。”而且蚕越大对桑叶的老嫩要求不高。巧娘听着也觉得好,就是不知道马家怎么说。
第二天,她就回了趟娘家,把这事和王北说了。王北让她等等,他去马家问问。不一会,马顺年就跟着他一起到了王家。
巧娘问的事以前还真没人问过,大家都习惯买蚕种回家,特别是远点的村子。
马顺年听了也愿意,养小蚕占的地方少,等到需要分更多蚕匾的时候,正好可以卖出去。
其实他家养了这么多年的蚕,也有一套经验。他家每次养蚕也是将小蚕集到一间房里养,等到蚕大了再转到其他房里。
要是附近买的人家都买大蚕,那他从中赚取的钱也就越多。
与马家约好在清明后,天气适宜的时候送十七匾。一匾二眠蚕,可以分成三匾来饲养,数量也正好。
为了桑树长得更好,巧娘又用蚕沙煮了水和着草木灰一起,稀释后喷洒桑田,桑叶果然长的肥大。
这个办法是绍荣从农书上看到的。巧娘看到效果如此好,就和永昌商量把这种肥料也喷在稻田里。
只是家里有四亩稻田,有二亩喷了,还有二亩用以前的办法种,这样好做对比。
这种液肥只可现配现用,还有些用蚕沙配复合基肥的配方,绍荣也一一和爹娘说了。
新稻种果然长得快,熟得早。多了一季粮食后,家里吃的就不愁了。唯一遗憾的事,因为粮食收成多了,卖粮的价格反倒降了。
因为不用从孵化开始养蚕,冯永昌家在六月要抢收抢种时,第二季蚕就已经结茧了。
就这样一年到头,算了算,光养蚕就赚了九十贯。再加上地里出的粮食。除去自家吃的,卖了有十石的稻米,也得了十贯。
永昌家在早稻收割后发现,用了蚕沙做的液肥,每亩地里多收了一层,二亩就多得了四斗米。
到了种晚稻的时候,他家就给水田里都撒了这种液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来压,谁家嫌肥少呢?特别是地多的,靠人畜肥根本就不够。
对于永昌家来说,赚得已经是很多了,这在他们未分家前简直是不敢想的。但是对于谢氏来说,这么多钱根本是杯水车薪。
他家在卖了粮后,加上养蚕赚的共有一百多贯,可惜这点钱不够在省府买一套二进的院子的。
眼看明年二月就要办婚事。谢氏心里着急,闹得冯永康也跟着烦躁。
时间不会因为他们着急而不走动。冯家和宋家因已经算是姻亲关系,所以去年开始就给对方送年礼。
过了腊八后,冯永康找商队帮忙带给宋家,随着年礼一起送的还有他写的一封信。等他收到回信的时候已经过了小年了。
信是宋山长写的,冯永康未来的岳父把他大骂了顿。冯永康写信是确定成亲的细节,还委婉地说了可能要在县城里买房成亲。
宋山长训斥他为外物所扰,他家知道永康是不可能买得起宅子的。宋家的陪嫁中有一套三进的宅子在省府。
等到成亲后,他们小夫妻就住在那里,不管是离书院还是宋家都很近。
只要永康考上举人,那他就可以选官,而且他可以免交田税的地可以多达二百亩,钱财自然来得不费力了。
到时候别说一套宅子,就是再买一套也是很快就能赚到。
为了这些事情,而无心读书,对他乡试的成绩肯定会有影响。冯永康被宋山长一封信骂得也醒悟了,他有着贫家子弟的通病。
既自矜于自己的才华,又自卑于自己的出身。虽然不会觉得自己身份耻于见人,但是在钱财方面又不想让人看不起。
被宋山长教训了后,反而在心态上有所转变,写文时愈显通达,于学识上也有见涨。
因为宋山长的训斥,以及冯永康也要去省府读书,绍荣暂时就没地上学了。以他的学习进度,肯定是到于秀才那里读书更好。
家里这一摊子事,他上学接送的问题又闹得人头疼。绍荣反倒劝父母“我今年都要九岁了,村里这么大的孩子也能当半个劳力,我每日自己上下学就是了”
永昌听了也考虑让绍荣自己去,都上了一年多了,而且绍荣学得又好。家里又能供得起,永昌看到四弟考上秀才后的好处,也愿意让绍荣继续念书。
巧娘到底是做娘的,想的较多“虽你这么说,可不能这么做。那些小子都在村子里,做活也是在自家田里,村里人都能看到,能出什么事?
你一个人去镇上念书,若是有人贩子将你敲晕了强掳去,让爹娘上哪找去?若是这样,我宁愿你在家种田。”
绍荣也听劝,细想想这个时代可没监控。就是在侦察技术发达的现代都有人贩子做案,找不回孩子。他要是被掳去了,可不就是任人宰割。
正想着解决办法,就见王小舅推门进院。“姐,姐夫“巧娘诧异问道“你怎么来了?”
王小舅抑制不住地开心回道“有件喜事。我在镇上买了宅子。”
王北自打做了纱罩,着实赚了不少钱。再加上媳妇跟着姐姐后面养蚕,这两年间赚的钱足够他在镇上买套宅子。
“原本想着买些田,可咱这好田不容易买着,就买了这间宅子。”巧娘听了也有意动“你这宅子多大,多少银子买的?”
若是别人问,王北还得想着藏富,姐姐问了他就实说了“我原本也是想买间铺子,租出去也能得些进项。咱家里,姐姐也是知晓得。
如今大嫂和大海他娘都有身子。家里就住不下了,我想就搬到镇上去。
找了牙人买了套二进院子,咱住后面院子,前面就留着做木活,若是来主顾也好招呼。”
巧娘一听便皱眉头,听小北这意思是想分家了,也不知道爹心里难不难受。“你搬到镇上,爹同意了?”
王北点头应是“姐,我在家里也是做木活多,之前孩子小,大哥一人种田也劳累,就没这打算。
这二年多亏跟着姐姐挣了钱,大哥也买了牛。我种田不如大哥,在镇上到底能多接点活,就和爹提了这事。”
王北看巧娘不愉连忙解释“姐,你弟妹他们跟着你养了几次蚕,也想自己试试,可家里房子也不够,我们搬出来了,大哥他们也好养了卖钱贴补家用。”
巧娘听到这,就知道爹应该是为了这同意的。她娘家地不多才八亩,种的粮除了交田税,七除八扣的,本就是勉强糊口。
要不是小北娶了他师父的女儿,能提早出师,平时做点木工活贴补,家里大大小小七口人,怕是吃都吃不饱。
现在小北搬出去,空了房子养蚕,家里也能宽裕。“你把钱都买了房,光靠你做木活挣那些够用吗?在镇上可不像在村里,能种粮食吃。”
看孔家就知道,镇上的粮肯定比自家种要贵,不然他家能不把田卖了,在镇上再买铺子或是宅子租出去?
王北点点头“已经和大哥说好了,他每季收粮的时候,给我送点。”巧娘知道他们都安排好了,也放心了。
“你还没说宅子多少钱买的。”王北一拍脑袋“看我这记性,我在镇子东北边上买的。三间开门脸,九间房,要五十二贯。”
巧娘一听吓一跳,这就用掉能买好几亩地的银子了。“这么贵?”
王北摇手说道“不算贵,前面一进院子,门开的大可以进出车,大门旁边留了间房,来人了可以先坐着喝水。
院子够大,我可以放好些木料。后面一进留着三分空地,可以种些菜自家吃,最重要的是还有一口井。”
也难怪要这个价,巧娘点点头。虽说江南水脉好找,可打一口井也要六七贯,而且院子里的空地也不少。
“是要有口井,你院子里都是木头,可要当心些,前面院子里多备几口大缸。”
王北点头同意。“我这宅子前院没有建屋子,要是前院屋子都建上,一套二进带井的宅子少说也要七十贯。”
“姐,之前你侄儿跟着永康念书,现在永康不教了,我打算送他去于秀才那里继续念。今天就是来问问阿荣是不是也要去,正好我那里空屋多,住得下。”
真是瞌睡了送枕头,王小舅的提议冯永昌忙不迭的同意。巧娘口上没说什么,心里也是高兴弟弟能想着她。
等到阿荣住过去的时候,让永昌把他的口粮送过去。虽然弟弟不介意,但是他自家粮还要等阿南送,巧娘也不想落弟媳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