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11章
今日冯永昌夫妻被叫到老屋去,自从分家后除了端午,还是冯明名第一次让他们回去。
进了门,没看到永康和永安一家子,家里只有谢氏和他爹。谢氏难得地亲自给他们倒了水。
巧娘看她的作态知道肯定是有事要永昌办。“咳”冯老头清个嗓子“永昌,马上就到八月了。”
永昌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是回答道“爹,我知道,地里的活我会紧着的。不过今年秋收粮食应该会比去年少些。”
冯老头点点头,今年先是下雨后面又缺水,粮食可能要比去年少二层。“是啊”谢氏看他还没说重点,在一旁使个眼色。
“永昌,我听说你家卖蚕茧赚了不少。你弟过几日就要去府城应考了,爹手头不够,你先借些,等周转开了再还你。”
王巧娘听了后,心里压根不信。说得好听是借,还不还另说,当爹的用儿子钱,不还又如何?
她就着喝水假装呛着,转头咳嗽的时候对着永昌暗示别借。使眼色嘛,谁不会。
“爹,蚕茧是卖了点钱”永昌老实回答道“不过你也知道,阿荣吃药,分家时的钱都用了。
养蚕的钱都是赊的,还有零零碎碎用掉的。现下我这里还剩下四贯钱。”
冯有名一听就气了,还是巧了没多没少的就剩下四贯“你是在怨爹给你分的少了?”
永昌连忙摇头“哪能啊爹,你都知道我养蚕了,也该知道我卖了多少吧?”永昌问道。
冯老头伸出手挥了挥“有十几贯吧”要不是看他们赚的多,他也不会惦记了。
永昌看他不知道具体数目,心里舒口气。“恩,约摸有十一贯”巧娘闻言低下头。
“蚕种、桑苗,样样都要钱,我找了妻弟借钱,又向他赊了好些蚕架竹匾。去掉这些就落了三贯多加上家里剩的,差不多就四贯钱”
永昌也知道若是一点不出也不现实“爹,永康到府城要花费不少,我做大哥的出一贯就不用还了,多是不多,也是我们的心意。”
说完,就示意巧娘一起回家拿钱。“一会就给送过来,爹要是不凑手就去叔伯家再问问?”永昌说完了,就一副你看着办的样子盯着他爹。
谢氏心里不信,那又如何,反正就是没钱。冯老头也不能为了钱把儿子逼上绝路,只得把他们俩打发回去拿钱。
谢氏嘀咕着“你真信他就剩那点?”冯老头心里烦闷“你不信你去他家里抄去啊!”
被他这一冲,谢氏两眼一红,啜泣着说“我这也是着急,阿康要去府城,这要比府试花用还多,钱还没筹足,万一因为这个耽误他的前程。”
冯老头看她这样,就软声说道“大哥他们不是说一起给帮衬些的吗?”谢氏暗想,大哥他们给的要还,从永昌这拿还用还吗?要不她费这劲?
巧娘走在永昌的身旁,不时斜眼看他一眼,真是没想到,老实人还有这一面。永昌看她不停看自己“巧娘有事?”
巧娘摇摇头“永昌,这下咱们不管是建房还是送阿荣去念书暂时是不能办了。”前脚说没钱,后脚就盖房读书,不是自打嘴巴子嘛。
有了冯家几位伯叔的帮衬,冯永康赶考的费用还是凑足了。不同与府试是在州城,院试是在府城考的。
按照地理位置,他们村到镇江府较近。可是偏偏他们这归平江府管辖,所以考秀才必须到离新荡村较远的平江府。
这样一来一回就要多一二天的食宿。从赴考到回来,最少要花半个月的时间,食住加上其他的花费,至少要十五两银子才够。
光这一项费用,有的人家十几年都不一定能拿出,可见读书是多耗费了。
不管如何,冯永康去院试是板上钉钉的事,其实冯老头二人手上钱凑凑也是够的。只是家里要是一点余钱没有,就觉着不安心。
最后冯有名还是找了兄弟,叔伯三人,每家借了二贯,加上永昌和自家给的,凑了十八贯,谢氏又找了永安去镇上花了火耗换成银子好携带。
“爹、娘,吃饭了。”为了抢收,从昨天开始永昌和永安,一大早就下地割稻。巧娘喂过蚕后,也腾出手来帮忙。
爹娘都忙着活,绍芝就把每日烧水做饭的事揽下,到了吃饭时间就给他们送去。等收完稻子,水田里就不种东西了。
明年开始大家都开始种二季的稻子,乘着地空着养养田。种二季粮食肯定是比以前耗地力,现在不养等明年收了粮,地怕伤着影响收成。
“大哥,爹让我告诉你,等稻子全收完了,就在家里摆席,给永康庆贺庆贺。”永安与有荣焉地说,永康今年院试考中秀才了,名次还不错。
看着还剩下没割的地,永昌回应道“知道了,是后天吧?”
永昌托小舅子打听过科举的事情。知道考中秀才可是好处不少,除了身份上的改变外,还可以免八十亩田税及本人以外的二个免徭役的名额。
光这二样,每年就可以省下一大笔。
立秋后巧娘又开始养蚕了,不过秋蚕长的慢,桑叶也不多,他们养的就少些。前面养的早秋蚕结束后,又停了些日子,等到桑叶长些,这才又养了一季。
早秋蚕缫的丝,只有端午后养的那次的四层。姚氏妯娌俩也说了,家里的桑树长得好,这一季就多养些。
巧娘看着桑树长势就养了三十匾,比早秋多了十匾。等明天稻子割完,后面只要摘桑养蚕就好,人也松快了。
这次去老宅吃席,永昌家出了整整二贯随礼。上次他爹借钱可以有借口拒绝,现在都知道他家才收过一批蚕茧,再说家里没余钱谁信呢。
而且听闻永康要在村里办学,要是真的,阿荣进学的问题就能解决。抱着打好关系的想法,他也不能少出。
“你这不是胡闹吗?”谢氏气急道“我为什么拼命让你去科举?不是为了让你回村教书的。”
谢氏前头成过一次亲,可惜没留下一儿半女的男人就去了。那家人也算厚道,没把她留下守节,让她带着出嫁时的嫁妆回娘家去了。
谢氏也承情,就守到孝期满后,又过了半年才开始相看人家,后头就嫁到冯家来了。
她前面的夫家家族富裕,有专门教子弟的族学。秀才出过二三个,族里甚至考出过一个举人。
她是亲自体会到了有功名的好处,所以才抠着家里的银子往永康身上砸。
永康在府城考完后,本想回村等信的,有事耽误了,一直等到接到考中的喜报,才返乡。碰到的事情,倒是好事。
“还要谢谢娘为儿做的凉衫。”赶考的时间颇长,谢氏怕路上天气多变,除了行李钱财,还给他做了一件凉衫。
在院试考完后,一起去赴考的人还不急着回乡。他们结伴相聚,可以就考试的内容交流一下,也可以吟诗作对放松放松。
那日他和几个同乡一起去海涌山,游山作诗。一群人七嘴八舌地也吵杂,大家便提议,各自结伴而行。一个时辰后,在山腰的二仙亭会合。
听闻海涌山后有瀑布,观之如一条白练凌空,汩汩而下,婉转旖旎。永康就一人到后山寻觅。
隐约听到细流的声音,就加紧走了几步。正在这时忽听见女子的呼救声。“救命,有没有人,快来救命。”
永康跑过去一看,只见一个小丫头站在水边,还有个姑娘在水中挣扎。好在他识得水性,将姑娘救上岸“这位姑娘,可还好?”
看她衣服湿透,不好直视,便半转身去。现在虽已经八月,近午的时分还热着。那姑娘穿的也少,这会湿着衣服,怕是不好下山。
书翠吓的魂要丢掉,要不是这位郎君,只怕她只能跳进水里,随姑娘一起死了。
“多谢郎君相救”她与姑娘说完话,便过来答谢。“我家姑娘已经没有大碍了。”书翠心里责怪自己没有劝住姑娘。
今日他们随夫人来上香,拜完菩萨后,夫人去了厢房休息。姑娘就想到后山转转,原本她们说好看完瀑布后,就回前面云岩寺休息。
可是瀑布边水汽重,姑娘的手被扶着的山石上的泥水弄脏了。她非要来池边洗手“姑娘还是回寺里洗吧,顺便好更衣,夫人还等你一起用素斋。”
宋幼青喜洁,让她带着一手的脏泥走回去,她可受不了。再说旁边就是水池,洗一下也方便。
书翠劝不住她,只得随她一起从石阶下去。石阶上边长了许多青苔,又湿滑。一不小心宋幼青就掉下去了。
书翠不会游泳只能在岸边叫人,幸得有人过来,不然就要交待在这了。
冯永康见她们没事,约定的时间又要到了,便要告辞“这位女使,若不嫌弃,这件凉衫,便给姑娘遮挡。”
他将手上担着的凉衫递过去。书翠看他人也知礼,知道他不是孟浪的人。
她问过宋幼青后,便将凉衫接过“还没问过郎君的姓名,等明日我好将凉衫给郎君送去。”
冯永康略顿一下,其实若他有钱,这件衣服就不用还了。可现在他的条件不允许,更何况这还是他娘亲自做的。于是便将暂时居住的客栈名字告诉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