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 314 诸葛亮:一曲破阵三锦囊

314 诸葛亮:一曲破阵三锦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正听得入神,院内琴声忽然一变,从感慨万千的侠骨柔肠,变成了铮铮杀伐之音。

    马谡一怔,并未打扰诸葛亮弹琴,只是默默立在竹林外,于琴声中思索起天下局势。

    时至今日,三国战乱纷争、烽火硝烟近三十年,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魏蜀吴这三个国家,而忽略了周边局势。

    其一,三国并非只有三国,实际上,在辽东还有一个公孙渊燕国。燕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现在已经立国45年,立国比三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早,而且至今仍然存活。

    其二,外族入侵。虽然三国都乱成一锅粥了,鲜少听到外族入侵,但三国时期,周边外族一样不少。在幽州东北部有高句丽、沃沮、夫余及三韩、百济,还有三部乌桓、两部鲜卑;

    在北面,有匈奴、鲜卑、东羌胡;

    在西北,有河西百羌和武都羌、阴平羌;

    在西南,有南蛮;在东南,有散居各地的百越和山夷。

    细数之下,周边外族足足有三四百个之多,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西羌百族,其次是三部鲜卑、南匈奴和三部乌桓。如果再加上割据辽东四十多年的燕国,天下形势仍不容乐观。

    所以,蜀汉虽一统天下,却还远远未到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时候。

    之前,对于这些外族,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首先是曹魏。

    官渡之战后,曹操平定北方,收抚南匈奴,攻灭乌桓,统一北方。

    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统一,也为之后中原陆沉埋下了隐患,而一统天下的蜀汉同样继承了这些隐患。

    其次是蜀汉。

    蜀汉初期,外族主要集中在南部,即所谓的“南中”。在行政区划上就是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四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南征,建立对这一带的统治,并且拆分成七个郡,实现了对南中的有效统治。

    蜀汉中期,随着地盘扩大,与武都阴平羌,河西百羌逐渐接壤,马谡随之率军前往征讨,花费一年多将百羌东部的五个羌人部落给平定,归入蜀汉版图。但实际上,河西一带仍有近百支羌人部落,时不时骚扰边境,为祸陇凉。

    最后是吴国。

    吴国形势相对好一些,只有百部山越、武陵蛮、南越等。这几个部落山一贯作风就是进行小规模的战争和人口掠夺。对于吴国来说,这几个部落都是散兵游勇,不值一提。所以,东吴在统治江荆交地区后,随之对他们展开了征讨,取其精壮从军,加速汉化。

    总体来看,三国时期的外族侵扰有增无减。但他们力量太过分散,或处于边缘位置,很难真正对三个天天打架的大国构成大的威胁。

    但是现在不同了。

    随着蜀汉一统,朝堂上休养生息,刀枪入库的呼声甚嚣尘上,享乐主义抬头,麻痹思想蔓延。

    这样非常危险。

    马谡真正担心的,根本不是司马懿,而是周边各族对中原的渗透。他们表面恭顺蜀汉,派遣使者来长安表态愿意成为大汉的番邦,永不侵犯。但在学习汉人先进技术的同时,仍会时不时侵袭北境周边地区。

    对于周边胡人来说,抢劫大汉是很平常的事,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只要他们没有吃的穿的用的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对勤劳的大汉百姓下手,掠夺大汉百姓的粮食,人口,充实自己的部落。

    在他们的理解里,他是天经地义的行为。你大汉那么多人口,那么多粮食,我打劫一点用用怎么了?

    正是基于这种思维,自古以来,并幽二州的汉人饱受外族劫掠之苦。

    马谡虽不把这些外族当外人,但也不惯他们的毛病。所以,在伐吴结束的第一时间,就把四大部将和姜维,以及二十万兵马的大部分都派到了并州与幽州,并嘱咐他们,只要境内各部落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出兵以雷霆手段出兵镇之,不必上报朝廷。

    如果不出大意外的话……现在北境的状况,一定很惨烈。

    先以武力让这些外族守规矩,再以文德同化之,最后把他们之中教化良好的人吸收进季汉的大家庭来,至于顽固守旧分子那必安详。

    马谡已经打算好了,这个计划将会年为范围,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在这之前,还是要先把燕国灭掉。三国都统一了,还有一个燕国支棱在东北地区,实在是太碍眼了。

    要知道,季汉刚刚一统天下,根基还不稳,此时正是以雷霆手段扫平周边,扬我国威的最佳时机。

    等到周围都平定了,再向东击三韩,过海战东瀛;向西打贵霜、安息、罗马,提前一千年让西边的人尝尝上帝之鞭的厉害。

    想通了此节,马谡不由得心神激荡,斗志昂扬。

    恰在这时,茅庐中高昂琴声忽断,诸葛亮的声音从院内传出,“琴声忽亢,必是贵客来访,何人在外窃听我心?”

    马谡也不与诸葛亮打照面,骑上马,一熘小跑,走了。

    赵云推门而出,只看到一个远远的背影,便回禀道:“丞相,似是幼常,现已去远了。”

    诸葛亮微微露出笑意:“想来,幼常已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迫不及待要去做了吧。”

    赵云看了诸葛亮一眼,心知丞相早已料到了院外窃听之人是谁。即使已经垂垂老矣,丞相的感知依旧敏锐。

    还别说,刚才丞相那段激昂的琴声,他这个年近七十的小将,也听得有点热血沸腾,眼前不由得浮现出“金戈架铁马,沙场秋点兵”一幕。

    想来,应该是丞相有意为之。

    于是便问道:“丞相,我们还回长安吗?”赵云实际上想问的是,诸葛亮还管不管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了。

    很显然,季汉朝堂百官目前分为三派的政治生态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爆发一场腥风血雨。马谡之前千里跟来,很有可能就是为此事而来的。

    不过,在听完一曲后,马谡似乎有了答桉。

    诸葛亮略作思忖,从怀里摸出三个锦囊,说道:“等一等吧,陛下应该会派人来,到时候你把这个转交给来者。”

    说到这里的时候,诸葛亮脸色罕有地闪过一丝无奈,稍现即逝。

    他并非不知道司马懿、陆逊、甚至各个世家子弟堆砌朝堂的严重后果,但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杀人总得需要一个理由吧?

    总不能看谁不顺眼,没有证据就把人杀了吧。

    官场有官场的规则,任何想要凌驾于这个规则之上的人,结局都很惨。

    譬如董卓,汉家天下还未乱的时候,他带兵进京,直接凌驾于规则之上,想当什么官就当什么官,想杀谁就杀谁,最后落了个点天灯的下场和千古骂名。

    当然,诸葛亮这个年纪是不怕死的,但毁名声的事情他是不会干的。

    严格来说,他的本家诸葛家,赵云的赵家,张飞的张家,现在也都是世家啊。

    所以,世家怎么可能杀得绝呢?

    这种棘手事情,也只有交给天不怕地不怕的幼常来处理了。

    “丞相为何不在离开长安时交给陛下呢?”赵云接过锦囊,一头雾水。

    “如果陛下不派人来,这锦囊也就没必要让陛下看到。”

    “其实,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皇帝也是一种幸事,考虑得太多,未见得会快活。”

    诸葛亮说完,挥了挥袖子,迈步进了茅庐,“麻烦赵老将军了。”

    “不麻烦,我愿意为丞相做任何事。”赵云在心里说道,目光望向院外。

    一辆马车停在了门口,小太监黄皓从马车上下来,探头探脑朝院子里瞅了一眼,不敢进来。

    赵云寒着脸走出来,还没走到黄皓跟前,小太监就当场跪了,正待磕头求饶,见赵云单臂递过来三个锦囊。

    “老将军,这是?”

    赵云虎着脸道:“丞相留给陛下的的东西,遇到危机,拆开第一个;再遇危机,拆开第二个;还有危机,就拆开第三个。”

    “啊?”黄皓接过锦囊,有心想说三个锦囊哪够,怎么也得三十个锦囊。

    可看到赵云一副不好相与的样子,当下不敢,起身上了马车,咯吱咯吱走了。

    。手机版阅读网址:wap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