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武唐仙 > 第六十四章 武承肆

第六十四章 武承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曾賦加矣,尚将援之以更端焉,夫二非周制也,公若曰:昔之人而既加富之矣,何论于今哉?告有若曰:自古闻有忧贫之民,未闻有忧贫之君,君而忧贫,已可耻也,忧贫而人又不信,其奈之何……”

    “妙!”

    看着萧业一字一句写来,姚崇不由抚掌:“此子破题周正严谨,挟大义,正合人臣本份也!”

    “嗯~~”

    任知古捋着胡须,缓缓点头。

    王珣与袁恕己也是目中绽现奇光,显然是认可。

    武肆嗣留着四人的神色。

    说起来,武承肆的前半生挺坎坷的,这要从他的父亲武元爽说起。

    武德三年,武士彟原配病死,李渊把前隋宰相杨达年逾四旬的老姑娘杨氏配给武士彟,为武士彟连生三女,媚娘是次女,在武士彟病故后,武元庆、武元爽兄弟时常欺凌杨氏母女,杨氏带着三个女儿忍气吞声度日,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后随着媚娘当上皇后,杨氏母女媳妇熬成婆,展开报复,把武元庆流放龙州,武元爽贬谪濠州,不久,武元庆死,武元爽又被流放到振州,数年后坐罪处死,武承嗣等家人被驱到五岭以南。

    虽然报复了武元庆、武元爽兄弟,心中大快,但是武士彟没了后,也不是个事,于是媚娘让她的外甥贺兰敏之接续,赐姓武,谁料贺兰敏之不自爱,与外祖母杨氏私通,又为非作歹,媚娘忍无可忍,将之流放雷州,武士彟香火再次中断,无奈之下,只得招回武承嗣,接续香火。

    由此可以看出,武承肆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能识几个字已殊为难得,萧业的文章他也看不懂,却是见着任知古四人均是嘉以赞许,心里不禁对萧业起了意。

    ‘呵,兰陵萧氏?被压三十年,我若起用他,他还不感激泣零?’

    武承嗣暗暗一笑。

    “嗯?史进也开始动笔了!”

    突然姚崇又道。

    众人的目光纷纷移去。

    武承肆见着陆续现出赞许之色,心中又是一动。

    也许……这史进也可以留意下?

    “诶?陈子昂也动笔了。”

    考官只是大略看一看考生的情况,就会移开关注,三千名考生,不仅仅是武承嗣有择取党羽爪牙的需要,朝中各派系也会趁机吸纳所需的人才。

    ……

    不觉中,天色已过了晌午,萧业第一题写完,检查了遍,腾抄上卷,才向外招手。

    这不是交卷,而是叫唤吃食。

    不片刻,有吏员送来两张肉饼和一碗清汤。

    因乡试连考三天,考生光吃干饼是不行的,是以制了肉饼,并由文昌帝君耗费文气保鲜,以防变质。

    可以说,仅站在神灵的角度,乡试也比院试重要多了,不惜耗费香火之力。

    两块大饼入腹,又有清汤调和着肠胃,萧业只觉身心俱爽,如今的他,已经入了道,修成无垢之体,气血两旺,自然不须如常人那样,饭后要小憩片刻,回复精气,不过萧业仍是微闭双目,调息了大半个时辰,才看向试贴诗。

    以建康为题作律诗。

    律诗不同于绝句,要求字句、押韵、平仄、对仗严谨,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萧业本能的脑海中浮现出李白的登凤凰台,不禁暗暗一笑,提笔书写。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洛阳不见使人愁。

    “嗯~~”

    萧业满意的点了点头,揭起诗贴,吹了两下,到底是李白名篇,读起来就是舒服。

    在腾抄上试卷之后,又去看五经题。

    五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第一题来自于周易: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第二题来自于尚书:其唯吉士,用励相我国家。

    第三题来自于诗经:自以为始,岁其有。

    第四题来自于春秋: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

    第五题来自于礼记:天子乃命将帅,选士练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凭心而论,这五道题里虽然都没有玄机,考较的却是扎实的基本功,只有通读经史子集,旁征博引,才能信手答来。

    默默思索了片刻,萧业提笔书写。

    不觉中,一夜过去,到第二天正午,五道五经题答完,检查无误,遂腾抄入试卷。

    其实考试考到这个阶段,比拼的已经不完全是学业,而是精力和耐心,萧业就亲眼看到,对面有两个考生考到人事不省,昏迷过去,被抬出了考场,显然是心态崩了。

    不过这已经算好的了,在地球历史上,常有学子考到生出幻象,乃至于发疯,几乎每一场都会有这种人,而此世有文昌帝君镇压邪祟,最多也就是吐血昏迷,回去休息一阵子就能恢复,不至于搭上身家性命。

    这实际上又是一次优中选优,乡试的出题与会试是一样的,乡试是进京之前的最后一次筛选,把心力、精力不合格者全部淘汰,只允许最优秀的考生进京赶考。

    萧业暗暗摇了摇头,用过午膳,休息了小片刻,就开始解策论。

    在乡试中,对策论的要求依然不高,主要还是看四书五经,经文是择取的标准,策论只是影响到名次排序,试贴诗的影响力最小。

    策论也有五题,每一题都有两三百字,提出问题,要求考生以三到六百字作答,字数不足或者超过,都作废卷处理。

    策论同样存在套路。

    所谓判必通律,策必稽古,写策论必须从四书五经中择取圣人之言,指出圣人如何解决问题,还要把典故写出来,证明不是自己胡编乱造。

    通常来说,考生缺少实干经验,写出来的策论大多如空中楼阔,虚浮不实,考官也不会对策论多做要求,只有在会试时,才真正看中策论,到了殿试,就只考一条策论。

    萧业也控制着策论的水平,他给自己定的标准是言而有物,下笔不空泛,兼顾文彩,以免阐述过深,引来了不必要的关注。

    毕竟文才领先,尚可说天赋异禀,但是没经历过的事,也能写的妙笔生花,这就有问题了,要知道,这是个道法显于现世的世界,虽然在文昌帝君的镇压下,几乎不可能有以术法作弊的机会,却也并未全无破绽可寻。

    比如黄梁一梦……

    让你在梦里经历一世,一觉醒来,什么经验没有?

    又比如以符篆临时开启灵慧……

    凡有这方面的嫌疑,都要尽量避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