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陈奇胜的冤案
无聊之中,陈奇胜派的人到了我们店里,送来了冤案的卷宗。
我随意的翻看了起来,越看,越觉得这案子有意思。
这案子发生在五年前,受害者是一个六十岁多岁的老头子。
这老人名叫徐生子,是在一个工地上看大门的,一天晚上出去巡夜,就再也没有回来。
老人失踪以后,他的儿子女儿便去工地上要人,不让工地动工,要给他们家人一个说法,工地的老板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人会去了哪里。
而且这个徐生子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的精神还是很好,长相也年轻,看上去不过五十岁出头的样子。
双方坚持不下,工地老板只好报了警,让警察来解决这件事情。
警察将工地上与徐生子关系不错的好友全部都逐个询问了一遍,得出的结论就是,徐生子是个老好人,不管是谁叫他去帮忙,他都不会拒绝,在工地上也从来不跟别人结梁子。
就是这么一个老好人,在一天晚上出去巡夜,突然就失踪了。
附近的摄像头也没有拍到他的去向,一时间,城里盛传,说徐生子从人间“蒸发”了。
可是谁会去害这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呢,这也太不值当了。
因为警方也一直找不到人,徐生子的儿女还隔段时间就去工地上闹上一回,老板为了工地能顺利动工,多少也给他们赔偿了一些。
徐生子失踪后的半个月,有人报警,说市公园秋千旁边的树干里有一具尸体。
警察立即赶到了公园,将现场封锁了起来,经过dna的对比,树干里的死者就是徐生子。
这棵树很粗,一个人都抱不住的那种,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棵树的死亡,它的树心已经全部空了,只剩下了一个树干还在苦苦支撑着。
因为这棵树的年代比较久远,公园方也舍不得砍断这棵大树,便给他做了一个加固处理,在树干的低端开了一个五十公分左右的树洞,供小孩子在这玩耍,徐生子,估计也是从这个树洞进去的。
这个公园距离徐生子所在的工地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半个小时之内,要将一个大活人掳走,还要将他强行塞在树干里边,时间肯定十分仓促,凶手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卷宗上写着,警察想要询问徐生子老婆家的人,他老婆却是口齿不清的回答着,一旁的人告诉警察,徐生子的老婆以前怀孩子的时候被狗给吓过,所以一见人多一噪杂,他媳妇就会犯病。
卷宗的最后写着这件案子,案发现场的树干上,没有找到有用的指纹,监控录像也都没拍到徐生子到底是怎么来的这里,又怎么会钻在树干里,直到现在,这件案子都还没有查出来个所以然。
这个案子落在了陈奇胜手中,陈奇胜又找到了我,想让我来帮他解决这个烫手山芋。
我合上了卷宗,往门外看去,我们店门口,也有一颗十分粗壮的大树,那徐生子到底是遇上了怎么一种情况,才会进到那个树干里呢。
这时,陈奇胜突然打过来了一个电话,问我卷宗都看完了吧?
我回说:“刚看完,不过这个案子过去的时间也比较长了,要真的查起来的话,应该也是不太好查。”
陈奇胜说,这件案子在当时就比较出名,他也一直都在自己研究着徐生子的死因,他想了足足五年,都没想出来徐生子到底是怎么跑到那个树干里面的。
这件事情,我们先需要假设,我从这个卷宗之中了解到,徐生子的家里,也就是一般家庭,算不上富有,只能是个不愁吃喝的小家。
他有一儿一女,女儿大些,儿子是老二。
前几年儿子都女儿都陆续成了家,徐生子觉得孩子们都走了,自己和妻子在家里十分无聊,才出来找了个看大门的活计,为的就是有人能和自己说说话。
徐生子在树干中死亡时眼睛是睁开这的,也就是说他有可能受到了某种袭击,又或者说是肾上腺素飙升,活活的吓死了他。
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年了,我们根本找不到当时可能存在的目击证人,也不知道徐生子死前,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路上的监控为什么没有拍到徐生子的身影,他又是如何去了那么远以外的市公园呢。
陈奇胜果真的不做亏本的买卖,昨天晚上刚把那个男人的死因告诉我,今天就给我丢来了这么大的一个烫手山芋,算盘真是打的精啊。
我告诉陈奇胜,这件案子我还需要一下时间,他倒也没催促我立马给他个破案期限,直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就是了。
挂断了电话以后,我将卷宗收了起来,放到了店里面的隔间里,现在就是再翻卷宗,也找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也没必要再那上面浪费太多的时间。
抽着空,我去萍姐的店里转了一圈,这事我从瓦屋山回来以后,第一次来萍姐的店里。
虽然她现在的精神状态已经好了一些了,但是整个人还是有些变化的,以前逢人就说的八卦,现在也不见萍姐提起了。
我和萍姐在店里闲聊了一会儿,她这边来了个客人,我便回到了自己的店里。
我这边生意不好,我都已经习惯了,基本上一个月都没人来一套纸扎,要是没有司南,现在真指不定正在哪喝西北风呢。
说起司南,也有好些日子没有看见他了,从瓦屋山回来以后,他也一直没有给我分配任务,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忙什么。
我将葛琴和江泉放了出来,在店里点燃了几根线香,让他们两个吸食了起来,最近实在是太忙,都忘了葛琴和江泉这回事了。
同时,心里也思考起了徐生子的事情。
我想,要想解决这件事情,就得把陈年旧事再重新翻出来一遍,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徐生子的老婆和他的儿子女儿。
第二步,就是从当年的那批工友入手,他们之中可能有人没说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