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探华夏之太古见 > 第三十七章 大发展

第三十七章 大发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用手从罐子里掏出煮肉吃,然后再往嘴里塞把菜叶和野果,只要肚子里温暖起来全身就舒服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总是吃炖菜而不吃烤肉呢?

    因为烤是最原始的方式。

    最初人类吃到熟食就是老天爷天降洪福,凭空一道闪电点燃山火把林中走兽烧死烤熟,人闻到香味才了解到熟食比生吃更好嚼,味道也更好。

    但是烧烤过于单一只能一个个烤,而且没有作料的配合除了能闻到肉香再无其他,菜不好烤啊!

    所以乱炖和煮就跟被推崇,也比单纯的烤更进化文明还适合长期吃,对胃好。

    随着等级意识慢慢发展,艺术也开始全面启蒙,大量的玉器开始出现。

    全世界只有中华文明如此重视玉文化。

    到今天其他人种都无法体会玉之美以及被赋予的深厚文化,对他们来说那就是石头,这是基因决定的对文明只有横向理解但没有纵向纵深。

    你看,咱老祖宗就是脑开化的高级!

    各种玉石在打磨下晶莹剔透,上面不仅雕刻出各种图案,还能用镂空的技术刻出各种人形,清晰可辩是在进行各种劳动的情景。

    这就是区分人和动物的直接表现,劳动。

    圆形的玉佩叫“璧”是最高级的,用钻、刻、雕、凿、磨多种工艺方式在一整块玉石上刻画鸟兽虫蛇或者易经八卦。

    中间钻出一个孔来,用绳串上一长串的玉佩挂在腰间,既体现地位又代表富足。

    华胥夫人和女娲的腰间挂的是满圈,随着走动摩擦出好听的声响,尤其和一身纱绸相配,曼妙的身材伴着轻幽响动,那种婀娜完全不输当今的粉饰。

    寻常百姓家也是可以随意享用玉的,只不过达不到王族那么奢侈的程度。

    一个项链手串用来点缀已经是好看的了,更多的是配上白色的骨饰。

    比如面前的女孩手上的链子,一节细骨一个玉珠,就这么间隔搭配,也会让别人欣赏良久。

    陶器的艺术也是大发展,从最初纯粹的生活用品发展出了陶猪、陶羊形态的瓶瓶罐罐,既满足日常需求还具备实用性。

    随着陶器制作的越来越精美,工匠们也开始有了攀比心,被推崇的手艺人也开始在玩意儿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和后来的留名或者印信不同,而是在陶体身上画上各种图案,画什么都可以,但鸟兽居多。

    画的虽然简单,简单到现在看起来很粗糙,甚至很多鸟兽的形态因为绘画技艺的不成熟,除了绘画者其他人可能都看不出这是什么神兽。

    但不妨碍被大众欣赏,尤其是那些点线相连的图案,因为是传播最高统治者伏羲的《易》和“卦”更被欢迎。

    所以好多专家跟你描述哎呀这个好看,这个画的是什么,看不懂的就只是激动的说咱们老祖宗多有才华,多么有想象力,已经有了抽象派的意识了,那是你没整明白!

    如果你深谙通透《易经》和“八卦”,很多图案一目了然,那种震撼!

    陶绘以网状、斜纹、大片为主,是因为好画,而且如果用上古先民眼光看,黑彩才是王道。

    虽然华羲族黑色龙纹大旗看起来赫赫威武,但还没有形成后期以黑色为尊的概念,纯粹是因为黑色容易辨识。

    而且学过画画的都知道,黑白是基色,为什么呢?

    因为是最难掩盖的。

    化学也证明随着时日,物资中分子会慢慢融合,而黑色在结合中是最紧密的,经历漫长的岁月也不会褪色,清晰可辩。

    这种绘画跟土色相得益彰,非常美,这就是精神享受。

    有兴趣的可以找些图来看,在陶器上绘画古人已经会留白了。

    很多陶器以腹部为界,上部绘画,以线相隔,下方留白。

    留白在当今也是非常高的艺术能力,不会留白的人永远不可能掌握最高的艺术鉴赏能力!

    这是非常领先的脑发育!

    不过受限于绘画的工具,基本都是用草或者直接用手,画出来的东西更多是象形的,也许这就启蒙了咱们善于通过图案发散思维,而后国画的辉煌。

    比如花好看,但花瓣画不好,画出来的图形像早期从黑白方块过度到纹路式足球,那种用弧形黑线和黑块组合起来的图案。

    有西方混蛋大师提出中国仰韶彩陶文化西来,什么东西!

    我们早就发现领先西方数千年更早的彩陶了,而且都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所有的艺术或许是通过我们在历史中打击敌人,被打跑的人带去中东的可能性更大,再通过中东传到西方。

    你想几万年欧洲那么多部落就只在那么点大地方活动,我们多久就开始地理考证了?

    《山海》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全的全球地理志。

    通过对地理的认知和了解,将文化传播,为什么整个中国很多地方发现的不同文明和部族都有很多相近性?

    那是因为领先的文明将文化传播的关系。

    加之上古技术条件限制,艺术都是印象派。

    比如著名的一件陶罐留白的黑线弧形相连,看着是上面连横的线图,其实是创作者表达的群鸟飞舞。

    随着文明的发展享乐主义是必然滋生的产物,一种特别的小口尖底的陶瓶出现了。

    很多专家都不理解这玩意做出来干嘛?尖圆的底部根本不可能立住,很明显没有实用性。

    他们就没想到这玩意就是用来祭祀用的,酿酒用的。

    用来挂在酒窖里,在两根木棍中间一挂,阴凉发酵,架空便于瓶身周围温度一致啊。

    享乐主义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从对小孩的玩具就能看出华羲族进步到了什么地步。

    列位,上古时代,四海还都是茹毛饮血没有开化的猴子,就算猴,还不能算人,因为人会劳动,猴还不会呢,只会对大自然伸手索取。

    这边华羲族的孩子们早就不像他们只是在树上穿来挂去,拿根木棍石头就能玩半天了。

    小孩们手上都是各种陶土制的动物和人形,比如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陶土烧制的“蚕”。

    当初我看到时也是觉得工匠们是不是工作不饱和闲的,但后来想想这初级的农耕时代“蚕”的工作是极高级的手工艺,也是对孩子们进行劳动的文明传播。

    当今考古力求寻找文字没错,因为以古墓考古为主需要求证墓主人的身份,而且有明确文字记录可以精确信息。

    不过如果过分以文字为先就很难理解上古时代了。

    而且几十年的考古教学形成了固化,思维打不开就只能跟随西方说上古时代是神话时代。

    这会导致一个后果,就是依据确凿文字去考古会减少发展历史眼光。

    就像金灿荣曾经说,如果没有上帝视角,无法解读和研判当初的蒙古大军给中国和世界历史造成的改造。

    随着对火的掌握和应用的成熟,加上宛丘城的人口众多以及发展壮大,在餐饮区群食依旧保留。

    但因为婚姻制度出现的家族越来越多,自家聚餐也越来越普及。

    像上次春节伏羲他们以及贵族们在自己的王宫吃火锅那样,很多家庭都在自己家里烹饪了。

    要烹饪就要餐具和厨具,在火堆上架空煮食的锅应运而生。

    没错,这个陶土做的东西就叫“鼎”。

    不要误以为“鼎”是在青铜器时代才有的,没有历史的发展什么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不过这个厨具有一个时代特征,就是在商代之前,所有的“鼎”都是三足的。

    后期我们看到的各种“鼎”都是四足,但我们却都知道那个富有典故的成语“三足鼎立”,就是在这上古时代的漫漫千年里存在的。

    在下面点燃火堆,架空的鼎就这么方便的为大家提供熟食。

    许许多多的餐具也开始出现,包括很多大家熟悉的酒具。

    后期青铜时代的鼎盛有了很多青铜器,这个时代还远远没有金属制品出现暂不多表。

    但是好多专家都误解了“爵”这个古代装酒的杯子,也有专家自己试过用这种前伸后延的“爵”喝东西,根本不好用,会流的一脖子到处都是。

    但还是固执的表示这就是上古时代人喝酒的日常用具,这就是糊涂,固执的糊涂!

    “爵”也好“尊”也好这些都是礼器,不是拿来日常使用的,是祭祀的时候用的东西。

    古人对进嘴的东西是非常尊重的,绝不允许浪费!

    喝酒喝水人家非常简单直接,就是用碗。

    哪那么多直线思维,看见什么就一定是什么。

    以前最火的穿越剧鼻祖《寻秦记》里各种青铜器的使用,但是导演和编剧估计都对青铜器有误解,所有演员使用着发绿的杯子和武器,这是完全的误解。

    青铜器的绿色铜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氧化的结果,在那个日常使用的年代青铜器都是一种暗色的深铜色锃光瓦亮的!

    接着说“蚕”,因为丝绸的高级性和质感的舒服,咱从老祖宗开始就对这个一辈子都默默奉献的小家伙是非常尊敬和推崇的。

    所以除了用陶土烧制给小孩做玩具,更是用玉,特别是用野猪的牙来雕刻“蚕”,既有装饰性更能拿在手中把玩。

    野猪牙的形状很适合表现蚕,本身就有齿,经过打磨和抛光,肉呼呼的从颜色到形状都跟蚕几乎一模一样,一眼可辨。

    无论任何时候,包括今天,对技术发展推力最大的一定是军事,所有前沿的技术研发都是在军事技术上首先突破。

    华羲族的兵器已经得到了大发展,木和石的结合已经从早期的纯捆绑进化到了穿插捆绑模式,更加紧密不易脱落。

    石斧和石矛都用穿孔的形式固定在木棍上,因为被穿插捆绑非常紧密不易脱落。

    所以石斧和石矛的石块可以更粗更大,杀伤力也就成倍增加。

    皮甲也从最初只在皮上缝上树皮,发展成垫护式,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前是单层皮穿在身上,现在是在两层皮中间填充满有韧性的碎草,然后再最外面缝上树皮块,这样既增强了抵抗性还使皮甲有了缓冲层。

    听起来好像也不咋地是吧,但这对于当时的军事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次进步。

    因为以石钻孔技术的出现,也带动了农业的进步,各种与木棍结合紧密的石铲、石锹给耕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同时,又反推回建筑方面,让建筑工程的速度和效率同步取得了大发展。

    华羲族善射,讲究先远距离建立优势而且保全自己为优先。

    你看,老美不也是这样吗,先用空军消灭你有生力量然后才出动地面部队,咱早就琢磨出来了。

    为了加强弓箭的杀伤力,除了在射击下造成的当时杀伤,还要在更长的时间里让中箭之人饱受折磨而死。

    还没有金属箭头的年代,除了日常狩猎应用外,所有战备用箭都会插进粪便中。

    这种泡过粪便的箭头杀伤力惊人,可能有人觉得胡编乱造但这是真的,俗称“沾金汁”。

    其目的为了增强弓箭的杀伤力,因为这些粪便中有大量腐生细菌。

    有人说怎么不用蛇毒蛙毒呢?

    因为随着时间和灰尘,毒性会很快减弱,最终失效。

    而被细菌和病毒侵蚀的箭却能够长久保持毒害性,只要被射中,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身体会被病菌侵害继而腐败,下场是很惨的。

    科学技术也有了大发展,最大的发展是龙官“土龙氏”阴康创造的“尺”。

    随着田野面积的不断增大,开始将混田制改为更接近今天的块式农田分田制,在治理田地过程中需要对田块进行规划和统一的测量,把“尺子”发明了出来。

    这个尺子什么样呢?

    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刻出一个由黑团串联的串,具体表现就是上面一个黑团,然后用一条黑线连接下面一个黑团,以此类推。

    两个黑团间距约一扎(大拇指和中指展开后的距离),共十二扎的长度,总长大约一米五左右吧,定为一“尺”。

    你看,跟咱们后来的尺寸定义都不同,这最初时期定出的长度完全是为了测量土地而定义。

    而“尺”这个表达长度的词被定义后,就成了咱们几千年统一的一个专项用语和工具名称了。

    后来随着对各种距离河长度的需要增加,才有了“寸”、“米”、“丈”等更多的标准,而“尺”也在历史长河中被发展和精确了下来。

    宛丘为核心的华羲族在当下的发展可谓是盛世无疑,人口的众多让曾经以“人口论”为优先的政策已经逐渐发生了转变。

    对人的权利也因为等级的出现开始有了变化,曾经的成纪村落时代无论人犯了多大的错都可以被原谅,到了今天就不行了。

    在王族家法制度下,犯错的轻重由龙官们议论得出结论,或打或骂最重甚至处死、流放都有了规矩。

    因为发展的壮大,盛名远扬,有熊部的少典派已经十岁的小轩辕带着一帮贵族兄弟来到宛丘留学,学习各种先进的制度和技术。

    多年后再次相见的小朱襄和小轩辕两兄弟好的跟一个人儿似的,因为已经到了有独立思维的年纪,血肉骨亲是怎样的意义,长期的分离是多大的坚忍,兄弟二人特别友爱。

    不过兄弟俩的性格差距不小。

    小朱襄自幼作为质子虽然被华胥夫人疼爱,但毕竟不是在亲身娘亲身边,养成了凡事谨慎谦逊的性格。

    而小轩辕则是养尊处优的王子,行事颇为大胆果断,也更大方,当然大方了,吃不完用不完,什么叫财富在他眼里就不叫事儿。

    因为胖子生病了,治军就交给负责监管人民法制的龙官“降龙氏”浑沌暂代。

    为了能多偷点懒,赖在屋子里抽草烟无病呻吟。

    要么就是趴窗户上用眼睛寻么小姑娘,有墙挡着人家看不见,盯着谁就隔着窗户撸!

    大家都说胖子确实病的挺厉害,可能有点病糊涂了。

    小姑娘也不明白咋回事有的还会靠近窗户关切的问胖子怎么了,结果这傻子就是瞪俩大眼珠子也不说话,人家就看这家伙盯着自己身子还一抖一抖的最后“嗯嗯”几声软了下去。

    太恶心了!

    把自己快撸废的胖子虚脱的躺在地上,病差不多都好了就是不想工作,但装病就不能去找动物玩。

    想动物的胖子又会回想起狼王,每每想起狼王就会唉声叹气。

    问他要不要干脆养条狗,结果养过狼王后又看不上狗了,干脆把他打起来给劳资把墙擦干净!

    不像男人需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女人们有生育的限制。

    除去采摘网鱼和田间耕种外,就没什么事儿了,因此胖起来的女人比男人多。

    有那么几个胖女人总是对胖子挤眉弄眼,自己胖还看不起人家的胖子持着“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的态度,还是更喜欢身材苗条的姑娘。

    因为疾病中途返回都城的伏羲还在休养中,当然不能让人民知道领袖生病了。

    把政务交给女娲代劳,每天跟自己说一说发生了什么就好。

    但是对领地巡视还未完成,于是“上相”共工又被委以重任,继续完成对各部族的巡视,同时完善地理信息,继续《山海》的扩增。

    多年的积累而博发,文字日盛。

    而因为文字的统一固定,在广泛使用文字的情况下,发音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说话不再发出那种俄语式的弹舌音了。

    语言结构统一的好处是宛丘可以以极高的速度发展文明,但缺点是在当时交通原始的条件下会与其他部落极速拉开距离。

    而距离拉开的过大,会让其他顺服的部落误解宛丘不再帮助自己发展进步,产生脱离感进而失去统治力。

    所以共工此次出行难度比上次更大,他需要教化数量众多的各方部落统一文字的应用,并且还要教习《易》和卦。

    但是要靠共工一人之力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得到伏羲指点,不需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你都去教授,那你一辈子都别想回来了。

    你只需要去到一个地方,就让那个地方的领袖派人到宛丘来留学,教学这个任务交给仓颉和其他龙官来做就是了。

    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让这些部族亲眼看看天朝的伟大;第二个是能够教育的更充分。

    这是个好政策,对伏羲来说也是个管理万邦的好手段。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它的负面性也非常直观,有了空子可钻。

    蚩尤假借他族之名,向宛丘派出了好些个“留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不断向“九梨城”传递信息。

    如同今天中国超越世界一样,弯湾节目形容好多中国人还没经历家里安装固定电话,就直接到了智能手机阶段。

    快速获得生活生产新技术下,蚩尤部实现了弯道超车,掌握了华羲族所有先进的技术和军事方法。

    其实伏羲也做了同样的事,只不过没对蚩尤族这样做而已。

    因为他还不知道蚩尤逃到了东方并且还在不断壮大。

    但因为上次大庭搞出的西城之难,留了心眼的伏羲向各处属地封地都派出了“明探暗探”作为随时了解地方动态的眼线。

    明探就是直接委任龙官,以考察和教学的名义直接去到别人那待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属于直接参与政事的钦差。

    同时为了避免这些钦差大人过于骄傲,产生像大庭那样的危险动作,还会派出人装成小部落人民的样子,“投诚”过去生活,暗地里监视各方一举一动。

    你看,政治家永远都在思考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今天的世界也是一模一样。

    如果你身处“要职”,永远都不知道哪里会突然抛出微笑的橄榄枝,握上来的手身后真实的身份是什么。

    有朋友发现很多地方甚至很多事件都是几句带过没有过多渲染,那是因为没必要过度消费读者,不要自己写东西笔在自己手里就拿读者当傻子。

    比如就上面这两段,什么伏羲监控四海啊,蚩尤派出奸细啦,每一个都可以摘出来单独描写,轻松过千过万字。

    但糊弄读者就是糊弄自己,为了字数而字数要不得。

    接下来要进行一场重要的“阅兵式”了!

    实在没办法躲起来休闲,也实在是在屋里待久了憋的慌,胖子终于还是老老实实的带着人驯马,以应付伏羲对这新式部队的检阅。

    感谢投票,我很珍惜。

    【作者题外话】:我努力写好,希望你们喜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