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探华夏之太古见 > 第二十五章 大发展(上)

第二十五章 大发展(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一章很有意思!说说咱上古民生和政治。

    一、改良军用炸弹

    这个时代毕竟人还是处于非常“自然”的nature状态。

    饿了吃、困了睡、想就要、到处拉的“动物”本性还在弱规矩的社会结构下延续着。

    随着文功武备的加强,尤其是沼气炸弹这独门绝技作为“镇邦之宝”,像在成纪时让大家拿着罐子在家里排泄就不再合适,一方面弄的全村到处都臭烘烘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健康。

    于是,“便所(厕所)”计划开始实施。

    为了让所有人都接受这样的新生事物,也不至于过分排斥,比如化解“怎么解个手还需要固定地方?出门在外突然三急难道还要我赶回来?”等民间抱怨。

    对于在外演兵、狩猎、采摘、渔猎等还是按以往习惯就地解决外,村寨内不允许排泄,必须到距离百步的四处“便所”方便。

    不知道列位知不知道,咱中国人除了上古时代因为处于原始阶段以野外蹲便为主,但自文明进步始包括高古商周始其实咱华夏子孙就一直是“桶便”的。

    好多人现在在社交平台啊视频app啊上面只要看到这类话题,都会说什么“哎呀,我不蹲着拉不出来。”“装什么洋啊,马桶就高级啦?”这类愚蠢的话语!

    自古咱中国人都是家家户户马桶方便,只有穷苦人家在外劳作天地间任意挥洒。

    这种习俗历经24史一直到建国初期在城市中依旧保留!像早期80、90年代影像,上海弄堂晨间家家户户刷马桶都是一景。

    过去有部潘虹刘青云主演的表现中国第一批股民的电影里还有句经典台词,小朋友最后欢乐的跳着说,“我们终于有抽水马桶啦!”,结束了刷木桶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以为”咱中国人都是蹲便呢?那是因为新中国建立早期时,国力弱,民生保障无法普及,连吃都得计划着哪顾得上卫生条件。

    所以才因繁就简到处以旱厕为主,蛆虫四爬恶臭翻滚,因为简易便宜后来在楼房里依旧沿用蹲便。

    蹲便系统方便,不像现在的各种建设下面的排污管道互通互联,如同巨网一样遍布城市,这么多排泄物需要囤积,沼气是很危险的,于是在各处都会建设化粪池。

    所以咱用马桶并不是洋派,正相反咱文明进步比西方早了几千年,就算到了中世纪西方城堡你去看都还没有坐便呢,真以为西方人蹲不下来啊?

    少刷点短视频多看看现实世界吧,都失智了!

    年纪稍长点的应该都熟悉过去的“旱厕”,必须有较高的落差,上面是茅房下面是粪坑,排泄物直接掉落。

    不能直接在这堆满啊,蚊虫四飞容易感染疾病,所以要导入一旁的化粪池,加盖沤沼气。

    但是昊英可没办法做出这么“现代”的体系,所以挖坑是最合适的方式,将粪便引入掏空的一处大地窖。

    地窖上方掏出几个孔洞与地面空气流通,孔洞不需要太大,以保证沼气的浓度。

    幸好这个时代火不是随身就能携带的,相较安全,但每次进去取沼气时我要求人进入前必须全身先用水淋透。

    毕竟人也是带静电的,特别是冬日干燥下,这帮原始人厚厚的皮衣和浓密的头发,一个不小心就能引爆集满粪便的“弹药库”。

    取沼气时每次只能进入一人,每次不能超过两分钟避免过量吸入昏倒。

    军事用途选择加入了碎石子壁更厚实,容量更大的圆罐,有了纯度和浓度更高的沼气就不需要放那么多粪便在里面了。

    略微加入一些以免跑气,经过多次实验确保爆炸威力,定型了新式炸弹。同时,沤出的粪便成为了庄稼地最好的肥料,也是田间暖棚天然的增温物,就是有点臭。

    二、调味品

    虽然通过食用肉类能够获得盐分,但寡淡的味道让我这个四川好吃嘴还是觉得欠缺太多。

    在伏羲这个时期部落还远未成熟,地理情况也没条件,所以想要制作海盐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对大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像“酒”能在这个时期就出现其实就是来自对食物的不舍,像前章有提过肉因为只要捕猎就能获得,相反庄稼瓜果更为珍贵。

    所以古人在获得了野外采摘的各类谷物瓜果后因为储存条件不完善,在雨季被“糟蹋”的粮食也舍不得扔,汤汤水水的沤在那里,又想放火塘边烤干希望还能吃。

    结果阴差阳错的发酵了食物,闻着奇怪的香,不管是吃还是喝都头晕晕的,“酒”就这么出现了。

    别觉着现在国家每年都进口很多大豆,大豆就是外来品,恰恰相反,大豆咱自古就是原产国,现在是因为人口基数和工业制品需要所以进口。

    古人的烧造技术是不完善的,没办法做到今天咱们沤大酱那么大的缸。

    别说上古时代了就算到了宋元明清要制作一人高的大缸瓷瓶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知道您玩古玩不,如果玩就知道,过去的窑口手工制作的器物壁是达不到工业化下的均匀的。

    不管是陶器还是瓷器,器型过大后在烧造过程中极易发生开裂和断裂,所以能看到的古董器型都是比较小的。

    所以“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马未都先生和北大历史老师有过一次对话,当时老师在演讲中信誓旦旦“司马光砸缸”是真的,我想包括很多国人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也都认定这是真的。

    但马未都直接指出,无论从文献还是可见的历史证据以及制作工艺,没有任何一项能证明在北宋时期能制造出可以容纳一个七八岁孩子那么大的“缸”,当时就把历史老师问懵逼了。

    其实用脑子想一想都能明白,这个人吧就容易人云亦云不去思考。

    一个能容纳那么大孩子的缸,而且站着都没顶靠自己爬不出来的缸得多大?!

    先不说这么大的缸,缸壁得多厚,你要知道一个装满了水的大缸从外面敲击是没有任何用的,因为装满水后这个缸跟实心的一模一样!

    别说一个孩子了,成年人用石头都难以砸破一个空缸,何况一个装满水的大缸!

    所以作为有教育意义拿来育人的故事没问题,但如果真的深究那这个故事确实是虚构的。

    感谢您的投票,我很珍惜。

    【作者题外话】:我会努力写好,希望你们会喜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