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在神话世界当小说家 > 第170章 杨广薨,天下乱!

第170章 杨广薨,天下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双龙寻找贞嫂,一无所获。

    就在他们失落的时候,遇到了以前的好友桂锡良。

    桂锡良嗤之以鼻道:“你真是死性不改。宇文化及根本不把昏君看在眼内,帮主死前和他关系很好,便说过他连昏君的女人都敢偷。

    寇仲色变道:“知不知他偷的是哪个女人。”

    桂钖长道:“当然是美的,否则为何要冒险去偷,嫌命长吗?”

    寇仲心叫糟糕,杨广身边美的是萧妃和朱妃,朱妃乃巴陵帮的人,该没有问题。

    但若是萧妃,那宇文化及就该知道他和徐陵已专程到江都来媾害他。

    “好惨的杨广,身边没有一个可信之人。”

    “太惨了,自己的妃子同时也是别人的玩物。”

    “当皇帝当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头上不知被戴了多少帽子,都浑然不知。”

    读者们对杨广直接无语了,身边的女人不是别人的玩物,就是别人安插在他身边的内线。

    杨广站起来戟指喝道:“朕待你们一向不薄,为何今天竟来逼朕做不情愿的事。”

    宇文化及冷哼道:“圣上遗弃宗庙,巡幸不息,外勤征伐,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老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复专任奸谀,饰非拒谏,若肯悉数处死身边奸臣,回师京城,臣等仍会效忠,为朝廷尽力。”

    “这宇文化极竟然要弑君,真是愚蠢!”

    武曌对宇文化极的行为不屑一顾。

    弑君,乃是大逆不道之举。

    从古至今,都是讲君臣名分的,你要是杀自己的主公那更是要遗臭万年的。

    通常权臣起事,大多是假借清君侧之类的幌子,然后先摄政,再建立巨大的威望,然后再禅让。

    比如《大唐》一书中的曹操,他就没有杀死献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相反,司马氏做了弑君之举,毫无合法性可言。

    司马懿自己的后代晋明帝司马绍曾经问王导,司马氏何以得天下,王导就说了,司马绍害羞得脸往榻上一搁,说得国如此,怎么能长久?

    这连自己后代都看不下去,这是何等的得国不正。

    司马家的江山也确实不稳固,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什么都来了,最后导致神州陆沉,祖宗之地尽失,豺狼横行中原,万民陷于水火。

    接下来是徐乐自己编的情节。

    宇文化极看着杨广道:“你死后的谥号将会是炀!”

    杨广的眼睛一下子瞪的老大。

    “炀?”

    杨广自然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谥号。

    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当初他攻灭南陈,俘虏陈叔宝,给陈叔宝定的谥号就是炀!

    没有想道兜兜转转,这个谥号就回到他的手里,这还真是天道好轮回!

    “我不甘哪!”

    杨广仰天长啸。

    “不甘又如何,都是自己作的。”

    “古来未有之昏君。”

    “隋末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都是他自己作出来的。”

    “杨广崇拜秦皇汉武,只学会了他们的浮夸奢侈,却学不会他们的本事。”

    “秦皇好歹还有几个忠臣,控制了下局面,但他死后立刻二世而亡,洪水滔天。”

    “汉武虽追求长生,穷兵黩武,但是人家做到集天下之力的真实大一统,在折腾豪强上更甚于去折腾百姓,更多的对外战争都师出有名,边疆开放的军功制度,让无数百姓争相踊跃,对军功的赏赐爵位财富毫不吝啬,后期还能下罪己诏,调整自己的行政方向。”

    “杨广有秦皇汉武之雄心壮志,但是手段韧性之差,简直了,他就是典型眼高手低。”

    读者们议论纷纷。

    “将一个盛世败完,杨广厉害。”

    徐文也为杨广竖起大拇指。

    王朝是有周期规律的,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大一统帝国,杨广时期社会矛盾并不算激烈,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内患不像秦末,汉末时严重,可正是处于这样的情况,隋却二世而亡。

    文帝和杨广前期中央实力强大,国库充盈,文武百官能力不缺,武官无论是张须陀,秦叔宝,程咬金和罗士信都是他的手下,李靖,苏定方,无一不是能支撑一个帝国的名将。

    然而隋朝从鼎盛到灭亡却仅仅十几年,所以说他厉害。

    石开问秦明道:“秦老,你觉得隋帝因何而失败?”

    秦明回答道:“败在杨广志大才疏,刚愎自用。”

    “营建东都,每月役使200万人,近一半的人死亡。”

    “修大运河,开通济渠,征发河南、淮北各郡百姓100余万,开顸沟,征发淮南百姓10余万,开永济渠,征发河北军民100余万,死者无数。”

    “大建离宫别馆及豪华龙舟,自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40多座;修建规模庞大的龙舟无数。”

    “他的所作所为,比之始皇帝,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明道:“我觉得他败在高句丽之战。”

    “对于他的指挥,我到现在还想不通,要求任何行动都要向他请示汇报,世上从未有过这样的指挥。”

    高句丽之战乃是隋朝的国运之战,杨广自己也很重视。

    他制定了一种空前的决战方略,倾国动员,从岭南到涿郡都有任务,集中一百多万军队,制造无数军资器械,征发数百万民夫保障后勤,直接、间接参战人员超过五百万,完全不想其中的风险。

    可是在指挥上面,他却要求任何行动都向他汇报。

    战场瞬息万变,将士就算发现敌情,也不敢随意行动,还要去向杨广请示,加上交通不方便,一来一去,很有可能过了几天,机会也会这样稍纵即逝。

    石开熟读兵书,从来就没见过这样的指挥。

    这分明是瞎指挥,完全束缚了将士们的主观能动性。

    秦明道:“杨广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独取战胜高句丽的功名。”

    石开……

    “和属下抢功……隋帝真是奇葩。”

    石开对杨广彻底无语了,你还没胜利呢,就想着怎么和属下抢功,结果大败而回。

    高句丽军队利用坚城持续消耗隋军士气,诱敌深入,伺机反杀。

    隋军最终大败,度过辽河的30万精锐只有2700人返回,军资器械损失无数,来护儿水军在南方战线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四万精锐只有数千人返回。

    这是一次空前的决战失败。

    不但前方兵力有巨大损失,后方负责后勤工作的数百万民夫也死亡无数,损失的资财也十分惊人。

    可以说,高句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将隋朝埋葬的无底洞。

    更可怕的是,骄傲的杨广还不认输,他还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征伐,大有不灭高句丽不班师的架势,这就真的不可救药了。

    石开问秦明道:“秦师,若你是杨广,你会怎样选择?”

    秦明道:“如果我是杨广,我根本不会打高句丽,高句丽有众多坚固的城池,有迥异于中原的气候,有广阔的战略纵深,有众多的人口,有丰富的物产,统治者也并不见得有多失德,关键是也有能征惯战的大将。”

    “攻打它,我会使用巧妙的方法攻打。”

    “我会积极防御,先小规模地持久骚扰战不断消耗敌方国力,待时机成熟,再派精兵突袭,一举灭敌。”

    “因此,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消耗战,是一场后勤补给战,谁主动进攻谁吃亏,谁防御谁占便宜。”

    石开拍手叫好:“真不愧是秦老。”

    “但我要问的是,若你穿越成为二征,三征高句丽之后的杨广,怎么做?”

    秦明思索片刻道:“我会学宋太宗。”

    “宋太宗是谁?”

    石开有些纳闷,有宋朝这个朝代么?

    “斧声烛影!”

    秦明提示道。

    “哦,原来秦老你说的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宋太宗,我一时还没想起来。”

    石开反应过来,秦老所说的宋太宗应该是射雕历史中的赵光义。

    赵光义在射雕中只是一个背景人物,传闻他杀了自己的兄长,留下了斧声烛影的传说。

    石开回想起了《射雕》一书中有关宋太祖以及宋太宗的介绍。

    太祖赵匡胤让他敬佩不已,赵匡胤虽然夺了柴氏江山,但只是有个基础,柴家的地盘,也就是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南边、湖北北部和一部分江淮。

    赵匡胤接过这担子,收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换言之大半个南方。

    众所周知,收了大乱世后,并不很容易就搞定。

    赵匡胤前面,后梁混了十六年,后唐混了十四年,后晋混了十一年,后汉混了四年,后周混了九年。

    始皇帝统一六合,威风凛凛,不窝囊,秦朝十五年没了。

    本书中,隋文帝统一天下收了乱世,隋炀帝东征北讨很威风,不窝囊,隋朝不到四十年没了。

    《射雕》一书中的南宋,北宋存在了近三百年。

    让石开敬佩的还有一点,宋太祖非常能打。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籓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他自己既是同时代最能打的人之一,又能团结诸将,还能练兵。

    所以自己一登基,先把李筠收拾了,再亲征把李重进对付了。

    但光能打,没意义,五代开国皇帝都能打,但保不住天下。

    赵匡胤还能收权,收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哪个天子不想收权?但唐之藩镇尾大不掉。五代十国不提也罢,赵匡胤却做到了。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有仁心。

    归降他的人,他对待起来很厚道。

    柴家后代,优待到老。

    南汉刘,归宋后又活了九年,死在赵匡胤后头。

    陈洪进归宋后也算快活,活到古稀之年,死在赵匡胤后头。

    荆南高继冲,归降后也还不错。

    李煜死在赵匡胤后头,众所周知。

    后蜀孟昶死得有些蹊跷,但得到的礼遇算是不错。

    吴越钱王最传奇,群臣劝赵匡胤扣住他,赵匡胤还是放他走了,终于钱王献土归宋,得保首领。

    包括杯酒释兵权那事,都说赵匡胤有心机,但仔细想,他说得够直白:就是担心你们有一天要做皇帝,所以早点辞了兵权,君臣彼此放心。

    后世的赵九就没有学会赵匡胤的仁心,杀了岳飞,许多人容易把赵构杀岳飞的事,归结到宋朝忌武将这事上。

    但赵匡胤自己对高怀德、石守信们可是推心置腹待遇甚厚,赵构杀岳飞那更多是赵老九自己王八蛋,何况他还是赵光义那一边的,那时赵匡胤都死了一百多年,可不能怪到赵匡胤身上啊。

    当然咯,他那些政策多少导致了宋朝后期的窝囊,但凡事都一体两面。

    你分封各地大胆放权宠信武将,久了必然尾大不掉藩镇割据;你收权中央强干弱枝信赖文官,久了必然难抑兼并兵不胜用。

    任何制度时间一长,必然会出毛病。

    但考虑到赵匡胤当时,真不能苛责

    毕竟就那一个多世纪烽烟四起的时代,赵匡胤肯定想不到自己死后百年宋朝的军政问题如何窝囊,在那个天下分崩、朝代短命的大背景下,先让朝代活下去,才是关键吧。

    任何策略制度,多年后看都会有副作用大毛病,但须知任何策略针对的,总是当时的积弊啊。

    相比起太祖赵匡胤的雄才大略,赵光义此人就乏善可陈了。

    赵匡胤号称“一杆棍棒,力压八百军州”,而赵光义则是把逃跑天赋点到满级。

    在相继灭掉吴越钱氏和北汉两大割据势力之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光义不顾反对,展开北伐。

    北伐初期,宋军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随后赵光义亲率大军围攻燕京,宋军和辽军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史称高粱河之战。

    这一战是惨败,高粱河一战,宋军精锐近乎损失过半,是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宋对辽已经完全处于下风,再无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能力。

    辽成为一个威压北宋,雄踞华夏北方的庞大帝国,直至被金所取代,高粱河一战影响深远。

    当然其中最著名的一幕还是赵光义屁股被射箭,驾驭驴车逃跑的一幕,一跃成为“高粱河车神”,青史留名。

    石开百思不得其解,杨广为何要学习赵光义?

    这二人可都是人菜瘾大的皇帝,统兵能力都不行,却非要一意孤行,结果都是惨败而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