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伯伯眼睛好,一下就把我给认出来了。”
“好吧,你骑自行车去吧,路上安全点,带上这些钱以备不时之需。”
妈妈拿出一卷钱塞到他的手中,对自己孩子的需求她自然是不会吝啬。
“妈妈您放心,我去看看就回!”
王建设接过钱,知道不能拒绝,前主人虽精打细算但也时常花钱,所以现在出门总是要向妈妈要钱,有时候觉得自己像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叮叮当!”
王建设握紧钥匙,踏上自行车从家 发,沿着村边的小河慢慢向外骑去。
他瞥见自家的淀粉厂,那里因为制粉的需要紧挨着河岸。
每到这个季节都会购入大量的红薯原料,并雇请多名临时工处理生产。
尽管这份工作很赚钱,但同时也非常辛苦。
此时的他是朝相反方向行进,目的地是指向东直门,而非往淀粉厂的方向前进。
“哎?这不是民娃子吗?去哪儿玩呀?”
一个正在田间劳动的大婶看见了 王建设,热情地招呼着。
“不是的,二姑婆,我要进城去办点事。”
王建设顺口用起当地的说法,门帘在当地意味着城墙入口,“进城”,就是进入城市内部的意思。
“路上当心,别骑得太快。”
二姑婆笑着回应道。
“放心吧,二姑婆!”
于是, 王建设悠闲地骑着车向前而去。
左家庄虽然小,但村民对外地人的态度有些保守,整个村庄近三十户人家中大约有二十多户都姓左。
他们一家在这里定居,是因为他的外婆出自左家,外祖父是从距离市区较远的地方迁移至此,并非入赘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机会。
这里靠着河畔,土质湿润肥沃,尤其适宜种植高产量的红薯作物,每年都能迎来大丰收,确保食物充足无忧。
那时的外祖父家里仅有三间房屋,但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勤勉的工作,逐步积累了财富与房产。
“唉!可如今世道不一样了……”
王建设沿着路骑行,看到前方的车站和河对面的轧钢厂。
再过些年,公私合营将成为趋势。
娄老板恐怕无法保住他的轧钢厂,连带着他家经营的小粉厂也无法维持。
幸好他的工厂雇用的工人多是村里人,且为临时工,数量并不多。
粉厂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小作坊。
娄家应属小型 业者,并不算资本主义经营者,还能算作可团结的力量。
再说家族财产分割后,粉厂也跟他没了直接关系。
等将来父母年纪大了,愿意和他一起生活,他也乐意奉养。
路上,王建设边思索这些问题,边经过了一处打地基的地方,据说这里要建设一排房子,为了解决城里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需向外疏导部分居民。
包括左家庄在内,已经有企业来进行实地考察,计划在这里建造员工宿舍。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这一地区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新鲜包子出炉了,皮薄馅足,快来购买吧。
\" \"正宗老北京布鞋\" 临近东直门一带,叫卖声此起彼伏。
鸡鸭肉类、面食、茶酒调味品 各式各样的商品应有尽有,仿佛走进了一个综合性的市场。
东直门自古便是商贩们活动频繁之地,同时也是木材进出的重要门户。
王建设把车子停到了城墙前,站在车上回望古老的城墙与城门,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怀念。
\"这不是前院长王老家的小儿子嘛。
\" 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王建设单脚触地,回转车身看了一眼来人,愣了一愣,才反应过来并开口道:“是啊,何叔,今 在这摆摊卖包子呢。”
眼前是个简单的流动售点,身后站着一位似乎四旬开外但显得更加年轻些的男子,此人名叫何大清,居住在鼓楼大街的某个四合院,是傻柱的父亲。
\"原来真遇到是你了,两年没见你长大了不少。
\" 何大清满脸笑容,显然很高兴见到同住在一座四合院里的熟人。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村子,不常来这里。
\" 王建设心里想着自己过去的经历——初中毕业后基本都在家,偶尔外出只是与朋友相聚罢了。
\"顺便问一句,傻柱在家不?我要搬回院子里住了。
\" 王建设说道。
\"可惜了,前几天他去了天津的一家饭店学习烹饪技艺,可能要等冬天来临才能回京。
\" 何大清单独说着,接着又提及一个他内心的秘密:秋天已至,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
这是否是在利用这个机会让傻柱离开,为自己逃离做准备?
\"天津可真远,我都没走出过北京。
\" 王建设突然想起关于何大清的另外一条信息:传言他今年将会与一位寡妇一同逃到外地去。
秋天的到来预示着他行动的时候不远了。
可能是为了让逃亡计划更加顺利进行,他特意安排儿子离开吧。
\"以后有的是机会。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局势稳定,哪里的火车不能到达呢。
\" 何大清随口说两句后,注意到有人走来买包子便立即忙碌起来。
接着他对王建设说:\"王建设,不要客气,快来吃个包子吧。
\"
王建设用拒绝的话回答道:“不用了,何叔。
我已经吃过饭了,您忙,我先走了。”但何大清急忙阻止道:\"就算是刚刚吃饱也要品尝下。
反正你一会儿要去四合院,帮我带给雨水两个包子就行。
\"
早上出摊时间太早,何大清的女儿还睡着不知道有没有吃早饭。
\"好的。
\" 这次王建设不再推辞,很快接过何大清洗净手之后递过来的、以报纸精心包裹的两份包子,每份含有两个。
随后王建设继续前行,跨上自行车进入东直门,里面的街区同样人声鼎沸,虽然稍微显得有些拥挤和混乱。
这条街到了后世闻名的簋街,它早先是以卖棺材为主业的地方,而今一些店铺已经转换了行业。
由于是在白天,而且商铺前有不少小贩,人气旺,所以不至于太过阴森吓人。
沿着这条路走进内街,很快就到达北新桥。
值得注意的是,北新桥实际上并无桥梁存在,只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并且那里并没有河川。
此处有一片小型商业区,他的店便设在一栋位于照相馆前面的大楼底层,虽然宽度一般,但是深度可观,回忆中的面积约为五十平方米。
由于需要出售粉丝和甘薯淀粉,过去的店内兼作仓库使用。
如果这个店面一直保留在手中,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说到家族分家之事,南锣鼓巷前院的东厢房屋在现今看其价值远不及祖辈传下的八大房间。
生产利润丰厚的粉丝厂比起北新桥的商铺来也更显得值钱。
不过父母仍然住在村庄,因此包括祖宅和粉丝厂并不全部归于长兄所有。
大概父母已考虑周全,这样的分配虽说是尽可能公平的处理,但仍有所偏向给予长兄较多。
王建设对此并不在意,穿越之后即刻争夺家产并不符合他的心意。
此刻思绪纷呈的同时已经打开了店铺那紧闭的门,屋内显得空无一物,快速地巡视了一圈随即离去。
毫不拖延,他继续向南锣鼓巷行去,这地点距离当前位置并未太远。
记得那处庭院在他的记忆穿越之前还保存完好,并未遭到拆除。
即便是这个与原本有所差异的世界,料想未来的走向相差不大。
\"叮咚——\"
到达庭院的入口时必须下马车,因为有一道槛需过。
依记忆所知,这座庭院曾是一座宏伟的五进大院,但后部分后来被分开出售给他人建了 的小院,并设有 的出入口。
如今,剩下的只有四进的部分,出于方便起见,外部第一排房屋连同一进合称为前院;再往内,则分别为中庭与现有的最后一排。
他推着自行车穿过门槛来到外部庭院。
外部共有六个面南的房子(即倒座房或南房),
应该说有七个,但其中之一被大门占据作为进出通道。
脚步不曾停止,稍向前行几步,就见到了装饰华美的垂花门——通过这个入口即意味着进入主居住区(也就是内院)。
在过去,大户人家庭里的仆人们除非得到特别允许是不得擅自从外步入此门的,他们主要在外边南侧的房舍内忙碌。
“嗨!这位不是王建设吗,长高了不少嘛。”
刚踏过门槛便遇到一位身材消瘦、戴着副眼镜的人走上前来。
王建设抬头认出了对方,确是邻居——住在东侧厢房的阎埠贵先生,一名当地的小学校长同时也出身于富裕小家庭。
阎先生在这个院落拥有三套东方厢房和一套南方房子。
“三伯伯眼睛好,一下就把我给认出来了。”
王建设如此回应并顺势将自行车停放一旁。
家里仅这唯一一辆,主要是为了方便运送粉丝购置的较大物品。
“前几天听你的父母提及家中的一些事,把屋子打扫得很干净。
所以我猜测可能是家中成员将来此地入住,果然你来了?这是分了家的缘故?”
阎埠贵微笑着说道,似乎颇为精明的样子。
“三伯伯,您确实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