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家事国事事事心忧 土山吉山山山云从(1)
云翰,你的事办得如何了?”永乐语气轻松,一脸平淡地问赵羾。 皇上一意要在北京安葬大行皇后,众人虽不敢说他下面的意思,但已是明摆着的事了。
先叫了北京,又大张旗鼓地建,严密布防,再修皇家陵寝,莫不是哪日要迁都吧?虽然心照不宣,但皇上不说,谁也不便多嘴。赵羾南北奔波了几年,不懂这层深意才怪呢。
“按陛下旨意,廖均卿等人已在昌平候驾,伏乞陛下御临,高张慧目,广迈皇风,实地踏勘后定夺。”礼部尚书赵羾平静地回答着,胸有成竹,言谈话语中也仿佛半个地师了。 事关皇家千秋万代的大事在他手上落定,多少人、尤其那个主持礼部部务的吕震,想扒都扒不到边呢!
“此事既是皇家之大事,也是国家的大事,要虑的周密些。你和钦天监商度,择个好日子,朕亲率文武百官前往,见识一下你这二年多的劳绩。若不是在京师所奏的那样,你的脑袋就要小心了。”永乐半开玩笑道。
“皇二子汉王高煦、皇三子赵王高燧参见父皇。”永乐刚下朝回到后殿,汉王、赵王早等在那里。
什么事,为何朝堂之上不说呢?转念一想,皇家的事或许不宜在外说。永乐忙活了大半天,已觉劳乏,见二人有些猥琐,心中不悦。高煦随他从南京来,自不必说;而高燧留守北京,几年不见了,也不显亲切,因为,当年的那个可爱的小三子不见了。
汉、赵二王从地上爬起来,高煦早已迫不及待,咬了咬牙,愤愤道:“父皇看看,这些在外面能说吗?”他从衣袖里取出一份奏折,“这是御史袁纲、谭衍联名的折子,因事涉皇家被儿臣扣下了。父皇一出南京,您贬谪的几个官员他就给复了职,恨不能每日调换官员,安置自己的心腹,陈瑛、纪纲被他好一通奚落;最近又到处选美,把两个女人收入房中。这、这事太多了,还是父皇自己看吧。”
高煦说着,便将折子递给永乐。 永乐也不去接,横眉立目,面沉似水,长髯微微抖着,半晌儿,突然喝问:“还有吗?” 一句话就让高煦觉出了势头的不对,肚里一堆不平的话再也说不出了。自封汉王后,从父皇的言谈话语中,他早觉出了皇帝对他的歉意,事事包他、容他、依他,再出格也从未这样虎过脸。此时见问,竟不知如何回答,忙说:“没、没有了。” 偷眼看时,一旁的高燧竟有些隐隐的得意。 太子之事永远是永乐的心痛,虽立了高炽,但他并不满意,心里还在犹豫,还在观察,还再猜度着高炽能否胜任,还再听着群臣对高煦的反映。但是今天,在他离开南京两个月、 初到北京,由两个亲兄弟递上一份告太子的折子,虽说是御史所言,他的心中也是老大不 快,对二人、尤其是对高煦失望。
高煦不想说了,他故意碰了碰赵王,意在鼓动:“三弟还有话吗?” “没有了!”高燧回答得很干脆,干脆得让他心凉了半截。 永乐努力克制着,万众欢腾的温情还在心里氤氲着,真不想刚到北京就劈头盖脸一顿暴卷,尤其是对两个儿子。 殿内沉寂了,沉寂得汉、赵二王心里直发毛。许久,永乐才长长地叹息一声:“亲王奏事要讲规矩,家事国事分开说。以后,国事由臣工、御史去说,朕自有分寸;父子兄弟间只说家事,只谈情分,不能说他人的不是,朕也不许他人说你们的不是。”
“儿臣遵旨。”二人赶忙跪下。 高煦原想着借两京千里之遥的消息不便,怂恿心腹御史,上下一起,把太子说得狗屁不是,自己趁机浑水摸鱼。想不到,第一次就碰了个大钉子,且不能再碰了。说不上话, 留在北京还有何用?那就想法回南京,和太子腻歪去,北京的事让小三去做吧。
“去办件正经事。”永乐见二人虔诚地跪着,有悔过的意思,就想借机进一步教诲, “朕吃乳母冯氏奶长大,冯氏于朕恩重如山,终生难忘。那样善良、忠贞、贤惠的女人世间少见,只可惜人好福薄,年纪不大就仙逝了。朕即位后虽封她为保圣贤顺夫人,却不足以疗慰朕的反哺、跪乳之心。你二人代朕去墓上好生祭奠,圆一圆朕的感恩之情。再去她家中走走,问问生计,多留些钱物,也和宛平县打个招呼,时时照拂些。”
二人走后,永乐无心看折,一个人在殿里踱了很久,由乳母想起了谜一样的生母。难怪世人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自己一个堂堂的大明皇帝,却连自己的生身之母都搞不清, 幼时的依靠和母爱,幼时的记忆很多都在乳母那里。
按皇家谱牒,永乐和大哥太子朱标、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h、五弟朱橚都是皇后马秀英所生。作为母亲,皇后无论于他还是众兄弟,都给予了全部的真心和真情,但他幼小的心中还是产生了和三位哥哥的隔膜,这种虚无缥缈的情愫弄不清楚也说不清楚。相反,从长相、从情感上,他和五弟似乎更近些。后来隐隐听说,他二人是父皇的碽妃所生,那朦胧的印记在心中浮游了几十年。
夜深人静时,触景生情,他的眼前总有母亲那孤单清寂的影子。有的说母亲是病死的, 病死了是天意,无可奈何;也有的说母亲是被赐死的,那又为什么?一个弱女子做了什么 才会犯下赐死的大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