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5)
“我上奏皇上,愿和夏大人在浙西治水,课督农桑,尚书不会不允吧?” “这是哪里话?方才你也听了,治水工程浩大,我恨不能再多几个帮手。只要皇上同意,我夏原吉高兴还来不及呢!你写你的奏疏,我在折子中,除了奏明我们的治水方略外,也 会提及你愿留下之事。皇上圣断后,借助整个冬季,马上开工。”夏原吉胸有成竹,浩渺 的太湖以及太湖通向大海的三江似乎已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我意先筹备着,由文郁督浚白茆河,由苏州府的常熟、长洲等县发民工五万,文郁、虞谦二位大人不会有异议吧?”
李文郁点头应承,虞谦忙上前施礼:“自春秋时吴君阖闾建城,两千多年,苏府鱼米 之乡,早盼着风平浪静的这一天呢,但凭大人吩咐。”
“那就这样,此处文郁督浚,民丁等一应协助事宜由虞谦承担。士吉,皇上虽未准, 我就先给你差事了,由你督浚大黄浦,挑浚范家浜,由苏州府吴江,松江府华亭、青浦、 上海等县发民工五万,调华亭诸生叶宗行助你,一应协助事宜由松江府仪智大人承担;袁 复督浚吴淞江,拓宽新洋江,由苏州府昆山、嘉定、长洲、吴县发民工五万,仍由苏州虞 谦协助;太湖周围之常州、湖州、嘉兴各府因路途较远,各以财力或粮米相助,以体大家 和衷共济、共治水患。”
虞谦、仪智、刘观、李庆一起拱手:“惟大人马首是瞻。” 规划周密,千秋功业!船上的人,既为原吉的宏图远略而兴奋,也为这博采众长的方式而叫好。 只听原吉又说:“我还将禀明皇上:其一,治水民工除免劳役之赋役外,历年欠赋全免;其二,周边卫所官军尽快参与治水工程,协助官府组织民工。我已了解过,每年三月, 雨季开始时太湖水位上涨,六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到十月进入枯水期,次年二月以前水位 最低。现在是九月,奏疏来回路程半个月,皇上圣旨到时,正是农闲和枯水时节,各工段 同时开工,诸位以为如何?”
夏原吉刚说完,李文郁第一个击掌:“还是尚书大人英明,筹划周全,尤其能调官军参与,这工期就短多了。”
经过数个月的勘察、走访、酝酿,这么一件重大的政务就这样定了下来,思路清晰, 从容不迫,每个人都有了胜劵在握、神清气爽的感觉,大家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 烟波浩渺、波平如镜的太湖。
夕阳西沉,金灿灿的斜阳穿过七色相间的暮霭漫射到水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绚烂得没了章法。倒是饱含水汽的阵阵清风给这依然炎热的时节平添了几许清爽。
“震泽朝晖夕雨,雾霭晴光,碧波万顷,气象万千!东、北有群山相衬,湖中有仙岛 矗立,聚融了娇艳、神秀,真乃一池仙水!”议罢正事,原吉欣慰,几个文人墨客这才塌 下心来欣赏周围的湖光美景,感慨万端。
“何时让雨季桀骜不驯的山洪永远成为眼前充满柔情的仙水,永葆太湖‘碧波万顷’ 之姿,上利国家,下泽百姓,我等诸公即使不浮虚名,千秋万代之后也会有人记起的。” 说罢,几个人一起爽朗地大笑起来。
还真叫夏原吉说中了!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多年以后,感慨于世风日坏,受益的百姓在前代官员辛劳过的 工地上,分别以夏原吉的尚书和袁复的少卿命名了“尚书浦”和“少卿浦”, 以寄托人 们对明初君臣忧国忧民的怀念和赞美。
大船渐渐在苏州府的吴县码头靠岸,及至登陆,袁复还流连地回头望望:“多亏了这 艘大船,航行平稳,毫无踏浪之感,太仓船厂造船之工艺甚是了得!”
“仲仁之言差矣!”李文郁补充道,“说起造船,京师船厂所造之船才叫了得。最大 者装得下奉天殿,浮于江中,气势壮观恢宏。仰仗皇上天威,平江伯浮海北运漕粮的大船, 沿海诸卫日夜巡海、捕倭缉盗的大船,以及近日听说皇上遣使远涉西洋的大船,皆为京师 或太仓船厂所造。船师技艺非凡,匠心独具,奇巧之处不可言状,真乃我大明英才辈出之 时代。”
“我等殚思竭虑,不日平定江南水患,也为这盛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说什 么,夏原吉都能联系到治水大业上,他已把这份皇差融进了生命里,随他的血液流淌了, 无时无刻不在心里闪现。
夏公的胸襟、气度和兢兢业业乃当世第一!俞士吉又一次发自心底地感叹。但谁也猜 不透为什么,夏原吉这个自幼穷苦、没有任何仰仗的人,仕途却一帆风顺,不惑之年就已 是朝廷的二品大员了。
夏原吉的祖上世代居住在江西的德兴小镇,父亲夏时敏到湖南湘阴任教谕后,一家三 口才在湘阴定居了。老实本分的父亲虽主管着县里的教政,却是一个未入流的小官,拿不 了几个俸禄。很不幸,壮年染病,早早就离开了人世,撇下了苦命的孤儿寡母。在县学里 读书的原吉,只能靠朝廷每月月廪的六斗米和母亲的辛劳艰难度日。
冬借月光夏借萤,孜孜不倦夜继日。夏原吉的拼命苦读,深深感动了父亲过去的同僚, 他们说:“时敏之子的读书不辍,堪比先代凿壁借光之匡衡、囊萤映雪之车胤,前途不可 限量。”在大家的一致举荐下,夏原吉以优异成绩从县学的三十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一 年全县唯一一个贡入太学的学生。在国子监就读,不仅使他的眼界扩大了,还有机会接近 了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