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疯狂拦截
看到这个结果,一线的指挥官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论装备水平,最终还是白鹰帝国更胜一筹。
尽管第43战区从军工楼买来了新式大炮,但仍难以改变结局。
而在地狱男爵重新装填的时间里,其他近程防御系统立马顶上。
机关枪和防空导弹,甚至坦克上的机枪也对进入射程内的蓝色火耗子进行了疯狂拦截。
不知不觉中,战斗重心从单方面的远程打击变成了被动的近程防御。
在缺乏地狱男爵支援的时候,近程防空的效果就不太理想。
零星的蓝色火耗子还是会沿着一些防空缺口落下来,但由于之前准备得比较充足,伤亡情况没有前一晚那么严重。
另一边,第43战区的指挥官们也在指挥士兵操作蜂窝大炮。
指挥官用刚学会的中文大声下达命令:“射手注意!大炮,上电!”
“按发射按钮!”
“启动!”
“发射!”
随着一声声别扭的中文口令喊出,蓝色火耗子再次冲向夜空。
这样密集的火力令人感到恐怖,虽然这次白鹰帝国军队准备得相当充分,但仍然有很多漏网之鱼突破了他们的近程防御,在各个军事要塞引爆开来。
对于白鹰帝国来说,目前最理想的防御装备就是地狱男爵加上机关枪,虽然防御效果不错,但可惜地狱男爵只有5架,而且装填弹药非常耗时。
完全装满需要20多分钟,这还得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到。
也就是说,花20多分钟装弹,地狱男爵只能完成总共一分钟的防空拦截,且其射程较短,专门用于近程防御,不能像蓝色火耗子那样打到敌人的营地。
士兵们一边气喘吁吁地为地狱男爵补充弹药,心里不禁疑惑,第43战区的新式大炮应该也是智能化的,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快速发射这么多炮弹,他们的弹药消耗量同样很大,为何他们能这么迅速地完成装填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心中都有疑问,但不亲临现场,根本不知道蜂窝大炮是如何运作的。
只有操作蜂窝大炮的士兵对此一清二楚,他们一边用刚学会的中文下命令,一边快速进行操作。
蜂巢火炮的战车都配备了专门的弹药箱,能够实现自动化装填,因此速度非常快。
当里面的弹药用完之后,直接卸下大型弹药箱,再换上一个新的预先准备好的弹药箱即可。
然后,蜂巢火炮的战车就会自动把新装上的弹药箱中的一枚枚小火箭弹装进炮管里。
这相当于士兵们提前完成了装填工作,他们有多少大的弹药储备箱,就能支持多久的火力输出。
为了避免蜂巢火炮的战车被损坏,五辆这样的战车始终处于移动状态。
尽管速度不快,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被白鹰帝国那边飞来的远程导弹攻击,特别是那些突破防线并在此附近爆炸的导弹。
因为远程导弹造成的冲击十分强大,一旦波及到这些珍贵的战车必然会带来损伤。
而当前,第四十三战区手头只有这五辆,并且另外新订购的五辆还得等些时日才能送达前线。
当晚激战直到凌晨两点,双方一直在疯狂交火。
到了两点之后,才渐渐地放缓了节奏,最后两边几乎同时停止了进攻,显然大家对弹药的需求量都非常大。
对于守军来说还好一点,因为他们主要消耗的是成本较低的小火箭弹;但另一边的白鹰军队则不同,投掷了很多价值不菲的远程导弹。
如果战斗能在短期内结束,或许这样巨大的开销是可以接受的,但从今晚的情况来看,前线指挥官已经不太相信能够在预期时间内拿下第四十三战区。
即使做了充分准备,但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对方只是采取了策略性的撤退方式而未遭受致命打击。
实际上,是双方因弹药基本耗尽而被迫停战,并不是白鹰大军成功削弱了守军的力量。
这一夜,白鹰方面损失了一百多人,虽然伤亡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没有人感到欣慰。
依旧有“蓝色火耗子”逃脱了拦截,构成了持续威胁。
这场战斗也被远处的战地记者与各种势力的眼线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传播开来。
视频很快在网络上传播,人们惊讶于当晚激烈的火力展示,尤其是白鹰近程防空作战中使用地狱男爵近程速射防空系统进行的那场激烈战斗。
只见天空中不断闪烁着一道道火光,在夜空中交织成壮观画面。
军事专家分析后发现其实战果平平,没有给对手造成显着伤害,实质上只是一轮消耗弹药的过程。
果然次日白天,白鹰并没有进一步推进。
若非确信对手的装备已被摧毁或弹药几近耗尽,他们不会贸然前进,否则只会让自己更加危险。
通过这次战斗,各国军队再次认识到该型火炮的价值——它极大增强了小型势力的战略能力。
无论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御,都能依靠密集火力提高对抗敌方先进导弹的成功率。
哪怕缺少先进的防空系统,也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填补漏洞、提高效率。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这个结局令兵部总指挥官和他的手下相当失望。
上次没准备好让对手钻了空子也就罢了,这次准备充足还是打得这么惨烈。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火箭竟能达到如此远距离,而且每次齐射就是数百发,必须调动大量资源应对才行。
即便如此,依旧有漏网之鱼。
看着仿佛无穷无尽的对方弹药供应,而自己这边每分钟就得烧掉4000发炮弹却只能做短程拦截,这让向来以武器先进自傲的他们感到无比挫败。
一线指挥提出需要立即从本国紧急调运一百门地狱男爵过来。
“你疯了吗?你知道这是多大的一笔花费吗?”听到这个提议,总指挥几乎是气得跳脚。
毕竟任何战争背后都有其利益计算,发起方总会仔细权衡投入与收益是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