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忆不可追
关于这件事温玉知道的不多,因为那时候他还在凡间轮回,等再次从冥府离开时,他就被告知要和温決合二为一。
之后的事情说不定白姒都比他知道得清楚。
所以听雪貂说起神族被召唤回去这事儿,温玉立刻来了精神。
结果被白姒捷足先登,“能说说吗?我们很想知道当年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神族被召唤回去。”
雪貂皱了皱眉,抬手朝着文瑞挥了一下,后者两眼一翻晕了过去。
随后她才开口说道:“当年神族在凡间的人数不算多,加上被罚下来的统共十几个,你阿娘和阿爷也算在其中,不过他们后来长居洪荒,只是偶尔前来看你罢了。”
雪貂告诉两人,那一次温玉入轮回重返人间,按照惯例,苏兮和温言会在他十二岁时带着温決来看他,可是他们却失约了。
之后温玉直到寿终正寝,他们三人都没有出现。
彼时雪貂还在凡世,心里觉得奇怪就托人去打听,得到的结果就是神族全部被召唤回了洪荒,连罚下来的神族也不例外。
“我当时还去了昆仑,想看看那个神棍在不在,结果连他都被带了回去,神族在凡间彻底绝迹了,而且我渐渐发现,不仅是神族离开,连他们所留下的一切痕迹都在被慢慢清除,你成了唯一的例外。”
雪貂顿了顿,继续说下去,“这情况太不寻常,我又好奇心重,就一直追着不放,好在在一切都消失之前我查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她所说的蛛丝马迹就是常嗣的出现,在神族被召回之前地心、地脉被人侵入,也不知道他们用了什么方法,致使原本众神蕴育之地的华夏神州以极快的速度萎靡下去。
雪貂说这个所谓的极快速度不是对人来说,而是对生命漫长的神族,他们察觉到了不对,所以召唤回了所有神族。
“我猜测可能是常嗣那些人利用神族的强大所为,不然也不会只让神族离开,而没有更多的处理动作。”雪貂当时想不通,地心、地脉出了问题,为什么不是尽快的修复和阻止,后来才慢慢的回过味儿来,如果真是利用的神族,那没了神族在凡世,事情是不是就能得到解决?
只是雪貂到底没有参破全部真相,她能感受到的是自那之后华夏之上国运再没有出现如大唐那样的盛世出现,反倒王朝渐渐的走向了衰弱。
不过许是因为起点太高,导致即便如此,在外人的眼里,华夏仍然是个庞然大物,仍然是不可侵犯的神圣存在。
但百年前那场浩劫是真的差点灭国,连那帮子文人墨客都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一旦家国覆灭,那他们无论如何也会拼尽全力让后世之人莫要断了传承,更不能忘了身为华夏子民的责任。
雪貂现在想想仍是敬佩的,凡人虽然弱小,有时候却能有比神仙更坚强的意志,所以即便历史长河中几次翻覆,他们仍旧勇往直前。
“所谓的浩劫,就是那场抗战吧,幸好我们最后赢了。”白姒是真的庆幸,如果没有赢下来,她都不敢想时至今日会是怎样的局面。
那个民族,无论如何她喜欢不起来,更不想喜欢。
“对啊,幸好你们赢了。”雪貂也十分庆幸,不然妖族那些因浩劫潜伏的老东西们一觉醒来变了天,还不定能疯成什么样,恐怕到时候上头降下的雷罚都没地儿劈了。
温玉点头表示赞同,他和白姒一样,他们有一世本就身在战争中,更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侵略者的无耻和残忍。
数不清的同胞惨死,更有数不清的同胞为了后世安稳慷慨赴死,他们没资格说原谅。
“自那场战争之后,我又去了地心外查探,发现地心和地脉都在一点点恢复,显然召回神族是个明智的决定。”
雪貂叹了口气,“只是我到底道行浅薄,能查到的就这些,并不清楚地心和地脉是因为什么衰竭,更不知道常嗣到底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能利用神族影响华夏,但此人阴险狡诈并非善类,这些年我因看守药材不能离去,一直没能找他,没想到他竟然敢派个小喽啰过来找麻烦,简直自不量力。”
温玉没有说话,他在想雪貂之前的话,因为什么地心和地脉受到了影响,难道会是阿娘成人礼遇到的那件事吗?
他那时年纪尚小,只从灵鸟等小妖口中零碎地知道了一些事情的原委,魔气入侵致使凤凰一族的战神长言被责罚,虽然后来他被召回,但魔气一事最后怎么解决的谁也不知道。
温玉当时问过阿娘,阿娘的表情很奇怪,还头一次无奈地说天机不可泄露。
天机?她阿娘那样的性子,何曾将天机放在眼里,不然也不会因用水镜窥视天机而几次三番地伤了自己。
嗯,这是他爹说的。
“你想到了什么?”雪貂见温玉默不作声,似乎在回忆什么,下意识张口问道。
“千年之前的一件往事,也许和地心、地脉衰竭有关。”
温玉皱了皱眉,“不过我阿娘的成人礼之后就再也没见过,我以为已经被处理妥当了。”
当年海域中有洪荒来的鲛人,他阿娘回归洪荒之后便找了东皇,后来得了东皇的默许,阿娘就带着那个鲛人进了归墟,想要通过归墟的通道将他送回洪荒去。
但在进入归墟不久之后,鲛人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息,听说联合了归墟之主一起将归墟封闭起来,自那往后海中死灵就只能被运送回陆上,再由冥府接管。
“青丘九尾狐的成人礼出现的东西,一定非同寻常吧。”雪貂本就觉得这件事不一般,听温玉这么一说,更觉得严重了。
“万年之前洪荒溜走的一缕魔气,东皇和西王母联手诛灭,但仍有千分之一泄入凡间,这亿万凡世一一承担,到这里的就那么点,可对于弱小的凡世来说足以带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