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渐入佳境
基地的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大肚成一直在用各种花样百出的隐蔽手段,秘密招收着合适的村民。
随着基地人均素质的提高,合格的亲卫达到了五百人。
麦块总人口一万一千多人,其中成年人有四千,三千是青壮年男子,未成年孩子有七千人。
基地规模已经达到了地理面积极限,毕竟这块峡谷中的冲积平原也就几千亩大小。
现在这里的可用土地都用钢筋混凝土的围墙封闭了起来。
围墙一直延伸到开阔地的边缘,就连四千多亩地的农田都在围墙之内了。
地面上可供利用的空间没有了,汪钧就让他们往地下发展,建设地下城的工程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汪钧最终的目标是要在地下建立起庞大隐秘的地下城堡。
河岸边已经筑起了拦河大坝,并重建了码头,码头上装配了起重机。
自从去年河水小小的泛滥过一次后,汪钧就决定未雨绸缪建设大坝,预防洪水。
除了麦块基地附近修建了河坝外,汪钧还将河坝从杨家村一直沿雒河河岸修到了机器厂区。
厦历142年十一月,至双河的铁路贯通了,一收到消息,汪钧就马不停蹄的安排矿井设备装车,拉上大队人马直奔双河而去。
在另外那个时空里河南油田曾被评为“全国石油勘探功勋单位”。
河南油田的主力油田——双河油田更是赫赫有名,被命名为全国陆上“高速高效开发油田”,为全国石化中高渗透整装砂岩油藏采收率首先达到50的第一家。
关于这个油田的开采历史和方法,汪钧的数据库里有详实的资料,所以当初决定石油开采地点的时候,汪钧第一时间就锁定了最靠近的双河。
根据资料定位后用钻机打的第一口油井里蛰伏千年的油龙喷薄而出,拉开了这个异度空间里双河油田开发的序幕。
打好的油井上安装的是最实用的叩头机,只有四个主要部件组成,简单易维护,加上有成熟易懂的维护指南,汪钧能省心不少。
所有机械装置里需要用机油润滑的部位,让汪钧全部暂时用植物油代替,等化工装置产出合格机油产品再更换。
叩头机的用电来自于太阳能发电装置,并配上了大型蓄电池组,以保证日夜运行。
开发出来的第一批石油被装入油桶,搬上火车运送到洛县机器厂内的石化装置旁,由汪钧亲自主持石化装置试车。
有煤化工的操作经验帮助,石化装置的试车也比较顺利,汪钧构想中的有机化工蓝图终于初具规模。
除了石油,煤化工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完善。
与化工产业相关的种种——诸如tnt炸药制造、汽油柴油驱动的各种内燃机产品、塑料制品、农药、化肥之类的小型生产线,也在雒县机器厂内陆续建成。
各类产品除了部分塑料生活制品给大肚成拿去作噱头打广告之外,全部都在内部销售自己消化掉了。
可以预计,有农药和化肥做后盾,基地内的粮食产量明年将大幅度的创记录,预计最起码增产百分之五十,因为以前没有超级肥料的支持,超级稻和竹米稻的产量是大幅度缩水的。
成套设备公司是奇货居旗下最忙的公司,源源不断的新生产线的技术消化就够他们忙很久了。
因为汪钧将所有与有机化工产业有关的生产线资料都存在一部电脑内交给了秦裕伯,放手让他自己做主研制。
雒县机器厂区内各种各样的小型生产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增加,汪钧要将这里建成小而全的工业示范基地,用来培育各种行业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未来全国工业化的浪潮储备必不可少的人才。
机器厂区外围竖立着高高的钢筋水泥院墙,遮蔽了里面日夜热火朝天的景象。
占地几万亩的众多厂房和仓库还在一路向西的扩建着,里面生活着两三万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俨然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化元素的小城镇。
汪钧从工人里面选出了护厂队,并调来了秘密配备微型武器的亲卫来做领队,他们日夜巡逻在院墙之上,新的监控系统隐蔽地安装在各个生产重地,有专人负责昼夜监视。
内燃机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被安装到货船上、新型车辆上。
外表简陋而功能强大的各种铅锌电瓶车、内燃机车忙碌的奔跑在厂区内的沥青道路上。
起重机在厂区和码头得到了充分、广泛的应用。
厂区内的专业消防队每个季度都会组织全厂范围的消防演练和知识讲座。
根据数据库里的电子矿产地图,汪钧在泌阳市常平镇到修武镇方庄乡一带寻找到了锂矿,矿点离蕉作方向的铁路线并不远,运输便捷。
有了锂资源,汪钧用“火种”母机顺利研制出了少量固态锂电池,产能只够供自己和亲卫们使用,目前还没有能够量产的能力。
一个打着为皇室提供电报及电池为旗号的工业革命开始从无到有并渐入佳境了。
为了让奇货居各地分号能够方便的给蓄电池充电,汪钧为他们都配备上“简易的”碳纳米管太阳能电池。
这是一种具有不同带隙的双层纳米管纤维结构。
当太阳光照射到材料表面时,所有的光子都流向纤维的中心。
光线利用率与硅材料相比提高了十倍。
这种“最简单的”便携式薄膜状太阳能电池板的电能转换率虽然没有光能电池板那么高,但也有百分之三十,已经大大超过普通单晶硅材质的太阳能电池板了。
夏历143年夏,第一批的碳纳米管太阳能板、一百台电报机以及大批蓄电池、石墨烯电线、灯泡装船运送到京城奇货居,交由大肚成向朝廷兑现两年前的谈判承诺——电报电池改造;奇货居及下属的各分店也通上了电,各分店之间也建立起了规范化的电报联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