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王希孟的离去
夜幕低垂,窗外的月色似乎被乌云悄悄吞噬,变得朦胧而幽暗。屋内,微弱的油灯光芒在摇曳中更显动荡,如同风中残烛,似乎也在为这不祥之夜添上一抹不安的颤栗。
李科端坐于斑驳的木桌旁,双眼紧锁在那封泛黄的书信之上,字里行间,每一个字都如同锋利的刀刃,切割着他的心,每一笔一划都仿佛浸透了鲜血,预示着他死亡的降临。
他深知,自己已然深陷于朝廷那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难以自拔。
这封为自己编造的满载罪名的信函,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剑,悬于头顶,随时可能落下,终结他的一切,即便是宋徽宗曾经的赏识与重用,此刻也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成为他的护身符。
他站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试图理清思绪——梁山泊,这个绿林好汉的山贼聚集地,是否真的能成为他的避风港?时迁的出现,又是否意味着他还有一线生机?这些问题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呼吸。
回到屋内,李科再次坐回桌前,目光凝重地望着那封书信。他明白,无论他是否愿意,这场风暴都已经将他卷入其中。
他必须做出选择,是选择和那些针对自己的高官大臣作对,还是选择退缩,加入梁山泊,寻求庇护?
可另一方面,这封信的真假还待判断,李科深知梁山泊骗人上山的手段,李科可不想稀里糊涂的被骗上山。
“只能等着明天出去探查一下了。”李科自语道。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李科来到了宋徽宗御书房。
李科踏入御书房的那一刻,步伐沉稳而谨慎。
而宋徽宗正伏案专心挥毫弄墨,龙袍的一角随意地垂落在地,显得几分随性,却又透着帝王的威严。
“微臣李科,拜见官家。”李科行礼,声音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他的忠诚与不安。
宋徽宗抬头,目光温和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李卿平身,多日不见,有何要事?”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关切,却也藏着不易察觉的试探。
李科直起身,目光微垂,避开了宋徽宗直视的眼神,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开口。
片刻沉默后,他终是鼓起勇气,轻声道:“陛下,微臣近日收到一封匿名书信,言辞间涉及朝廷重臣之秘辛,更关乎微臣自身安危,微臣心中惶恐,特来请示陛下。”
宋徽宗闻言,眉头微蹙,手中笔杆轻轻敲打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哦?竟有此事?书信何在?”
李科从袖中缓缓取出那封书信,双手呈上,心中却如鼓点般急促。
宋徽宗接过,细细阅读,面色逐渐凝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光。
待阅毕,他将书信轻轻置于案上,目光再次落在李科身上,语气变得轻松起来,笑道:“李卿,此事已经翻篇,你无需担心。”
宋徽宗手上的信当然是出自李科之手,是他精心抄录的,巧妙剔除了关于杭州陈有为叛逆之事的点滴。
李科期待着宋徽宗的下文,但是宋徽宗便又埋起头写起字来。
李科只好悻悻而归。
他知道从宋徽宗那里他未能探得丝毫风声,毕竟,帝王之心深似海,喜怒不形于色,是他们惯常的面具。
李科心中曾闪过一念,欲以现代画作之新奇,博徽宗的欢心,或许能永保平安。
但转念一想,伴君犹如行走在悬崖边,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并且他也不愿为了一己之私,沦为那曲意逢迎、阳奉阴违的小人,失了作为一个人的风骨与尊严。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李科纠结在其间不上不下最为难受。
回到客栈,李科心中猛地涌起一阵惊喜,竟意外地撞见了王希孟的出关。
王希孟那曾经青涩的脸庞,此刻已被浓密的胡茬所覆盖,宛如一片未经打理的荒野。
他的双眼布满了红血丝,仿佛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透露出深深的疲惫与坚韧。而他那一身衣物,更是散发出一股难以言喻的酸臭味,显然已有多日未曾洗澡。
这样的王希孟,虽然略显狼狈,却更添了几分历经磨砺的沉稳与深邃,李科发现他的眼睛似乎有着先前未有的光芒。
王希孟一见李科,眼中的光芒瞬间璀璨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兄,看你眉宇间似有轻愁,却不知我这一边已是云开月明,画作终于大功告成,此番心血算是有了着落!”
李科的目光落在王希孟紧紧抱在胸前的粗大木盒上,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一抹弧度:
“看你这般珍视,想来此番创作定是收获满满,意义非凡。明日便要送往翰林书画院,在此之前,可否让我先睹为快?”他心中暗自揣测,这盒子里藏的,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嘿嘿一笑,随意一抹嘴角,将木盒轻轻放在桌上,双手如同对待稀世珍宝般,缓缓从中托出一卷沉甸甸的画卷。
李科急忙上前搭把手,画卷在他手中缓缓铺展,宛如时光被轻轻掀开一角。
那一刻,他几乎屏息,凝视着这厚重而绵长的画卷,内里隐约透出的青绿色泽,一寸一寸地在眼前苏醒。随着画卷的延展,李科紧绷的心弦终得舒缓,仿佛与未来的某个瞬间悄然对接。
没错,这幅画出自那位随他一同踏上汴京之旅的王希孟之手,正是那位才华横溢、流芳百世的王希孟。
画卷之上,翠绿与湛蓝交织,铺陈出一幅千里江山的壮丽图景,美得令人心旷神怡,仿佛天地间最纯净的色彩都凝聚于此,绘就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梦幻长卷。
李科不禁感动的落了泪,王希孟这时也不禁潸然泪下。
片刻后。
王希孟道:“李兄我要向你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