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西村柚的古怪
侯永新此来,明显就是为了和李岩秘密说些什么,见到还留在办公室里面不打算离开的孙汝宁,他顿时变换了一个眼神,淡淡瞥了一眼后者。
孙汝宁的情商哪怕再低,这回也明白了过来,他赶紧放下了手中的茶杯,对着李岩和侯永新二人依次躬了躬身子。
“二位长官请便,我刚好想到……我好像还有点工作没完成。”
说着,他尴尬的笑了笑,退出了李岩的办公室。
这下,看到孙汝宁离开,整个屋子里面只剩下了李岩和自己两人,侯永新终于理了理自己的三七分头,扶了扶自己鼻梁上的金丝眼镜。
“小李,对于新部门的职位,有什么想说的没有……”
李岩也不敢坐在自己的办公椅上了,只好绕过办公桌,搭着半边屁股坐在了一张椅子上,无奈道:
“侯副处长说笑了,我这样一个大头兵,自然是上面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办了。
而且我可是听说了,这经济调查课里面有不少的日本人,甚至还有宪兵队派来的专员,我这样的身份……”
说着,他忍不住摇了摇头,那意思很明显了,这样的泥潭里面,他还是保命要紧。
见他这副样子,侯永新忍不住翘起嘴角笑了笑:
“我看你可不是这样的人啊,别人不知道,我还能不知道……
西村处长之所以敢把你安排进经济课,不就是看中了你的能力?
越是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需要你这样擅长人际关系的成员,充当润滑剂,调解所有人的矛盾。”
侯永新越说越是感慨,慢慢的翘起了二郎腿来:
“就这样说吧,现在的经济调查课,是一个临时搭起来的架子,从各个部门抽调了太多的人。
你也知道,日本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啧啧……”
侯永新只是摊了摊手,但李岩却马上就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日本人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山头主义,派系斗争,那绝对是人脑子打出狗脑子的。
要不是他们有了侵华战争这么一个共同的目标,李岩甚至丝毫不怀疑,这些人会用内部爆发战争的方式来解决根本矛盾。
见李岩似乎还有些心不在焉,侯永新直接站起身,笑着在前者的肩膀上拍了拍:
“你还不知道吧,这一次西村处长给你申请了南市区沿江四个最大的码头的管理权。
你的小组虽然名义上只有四个人,但实际上的权力……我都有些羡慕呢!”
这话有些夸张了吧!
侯永新好歹还是稽查一科的副科长,而且在宪兵队里都有相当的背景和关系。
自己虽然也在宪兵队有背景,但是……大江鸿那样的背景毕竟不能明面上拿出来不是吗
他诧异的抬起头来,发现侯永新金丝眼镜后的一对丹凤眼中含着几分笑意,看起来……似乎不像是和自己开玩笑。
没多久,侯永新也离开了李岩的办公室,他可能是知道自己要被调职……或者高升到新部门,所以早早去做准备了。
李岩送着这位长相斯文,学者模样的副处长出了自己的屋子,看着他的背影一直消失在楼梯拐角,这才慢慢的皱起了眉头来。
看这样子,西村柚还真就对自己够掏心掏肺的,又或者,他让自己加入经济课,本来就抱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李岩可是知道,早在年前的时候,西村柚就已经知道了经济调查课要成立的消息,并且一直尝试让自己进入这个部门。
现在看来,他想做的事情明显成功了。
这么思考着,李岩忽然想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猛地拍了拍自己的脸,深吸一口气……
对啊,现在西村柚已经帮自己进入了这个新部门,但这一切不应该是“无私奉献”的吧!
毕竟自己也不是他的干儿子,一个只维持了半年的师生关系虽然可能会被西村柚看重,但也不会看的这么重,为了自己多方奔波吧!
仅仅是稍作思考,他就离开办公室,回到了东江路的家里。
现在,他已经知道侯永新是去做什么了……
……
“石头哥,你怎么回来了?”
李岩进家门的时候,玉秀正坐在沙发上,身上裹着一张毯子,手里端着一杯热茶。
见李岩进了门,她连忙把茶杯放回了茶几上,接过了自家男人手中的皮包,又把还带着冷气的大衣也挂在了门口的衣服挂钩上。
“今天科里面没什么事情吗?”
处理完这一切,玉秀才诧异的重新坐了下来,在她的印象之中,就算是翻译处里真的没什么工作,李岩也很少会旷工回家。
更多的时候,反倒是和穆凌峰,黄言平等人打打麻将,侃侃大山之类的。
按照李岩自己的说法,这么干既能和那些特务处的特务拉近关系,套到些情报,还不用担心日本人会因为他旷工而处罚他。
毕竟自己都可是从来不迟到早退,全天都在办公室里“努力工作”,日本人就算是想找自己的茬,可能也不容易吧。
对于玉秀的疑惑,李岩只能如实答道:
“我要被调到新部门了,这事情西村那老鬼子帮了不小的忙,出了不少的力,你说我应不应该去带上礼物去看一看他?”
说着,李岩已经沿着楼梯来到了二楼的卧室里,透过二楼的阳台,他很轻易的看到了自家向北不远处,东江路三号宅院的位置。
那就是西村柚所居住的地方,只不过因为他是日本人的身份,所以平时“汉奸”们在一起聚会,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的并未参加。
除了一些年节的重大节日,西村柚会带着太太出现,并说上两句之外,东江路的这些新政府成员几乎已经快要忘了路口的地方还住着一个日本人。
李岩所在的东江路十八号距离西村柚的住所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不到五十米。
所以他只是轻轻撩开二楼阳台的窗帘,就能看到路口的那户人家此时正有不少人带着礼物等待在门外,看那些人的装束,多半还是些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