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取所需

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取所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为躲避刘知俊以及王审知,倭人不得不避难关东。

    此地虽然不如畿内道富庶,但平原众多,水网发达,极利耕种。

    北有越后山脉东有关东山脉、赤石山脉,后世大名鼎鼎的富士山便在关东山脉的南端。

    而后世倭人定东京于此不是没有道理。

    源经基不同于平良持,自幼生长于宫廷,耳濡目染之下,颇有机谋。

    摄津大战,远远望见唐军威势,便知倭国必亡。

    逃回关东,利用桓武六氏王孙的名义,以及之前累积起来的人望,传檄而定关东。

    四方之倭军、武士汇集旗下,令源经基的实力逐渐丰厚起来。

    但他并没有如平良持一般狂妄,主动去招惹唐军,而是放低姿态,作两手准备。

    一面积极组织防御,招抚难民,依托山脉修建长城,层层防御。

    一面主动向刘知俊投诚,又遣使向长安表明心迹,极尽低调谦卑之能事,自称大唐家奴。

    刚好平良持跳出来,成功吸引了刘知俊的注意力,为他争取了时间。

    他所做的一切没有白费,刘知俊没有理会他。

    关东广袤的平原在接纳大量流民之后,呈现一种百废待兴之势。

    这里已经是倭人最后的国土。

    身为王孙的源经基既有大权在握的踌躇满志,又有国破家亡的悲凉。

    他非常清楚,武力对抗是自寻死路,只有曲线、救国才有一线生机。

    很快,大唐也释放出了善意。

    将会有使者亲自来册封。

    只要不打,终会有一线生机。

    源经基心中的大石落下一半。

    他赌对了,大唐需要他这样的人,而他更需要大唐。

    五月中旬,大唐礼部侍郎冯道的十艘弘舸巨舰莅临横滨港。

    为了增添大唐国威,李晔还令一千亲卫都护卫。

    而当这些大唐健儿穿着银甲、腰挎横刀下船时,倭人敬若神明。

    谈判永远都是根据实力而来,所以注定是不公平的。

    源经基没有任何筹码。

    大唐能灭倭国,就能灭关东。

    只是一个性价比的考虑而已。

    很多苛刻的条件,源经基不得不答应。

    如大唐舰队可以随意停靠关东的任何港口,关东每年向大唐缴纳岁币一百万缗,用以赔偿大唐阵亡将士的家眷,每年还要向辽北输送一万青壮。

    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

    源经基目瞪口呆。

    原本以为大唐会像两百年之前那么温和宽仁,没想到来的居然是头饿狼。

    似乎大唐跟以前不一样了。

    事已至此,源经基已经没得选,再苛刻的条件也要谈下去。

    对于一些软性的条款,如停靠港口,司法豁免权,贸易优先权,子嗣入长安为质等等,源经基都可以接受。

    但对于实际利益,源经基寸步不让。

    这个时代倭人的膏谀之地主要在畿内道,开发了几百年,关东并不发达,更不富庶,每年拿不出一百万缗的岁币。

    而人口更是关东的命脉,没有人口,关东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谈判陷入僵局。

    冯道外表温和,说话不温不火,冷静睿智,这样的对手在谈判桌上,自然也是极为难缠的对手。

    没有情绪点,也就没有弱点。

    但在私下场合时,冯道温文尔雅,谈吐间引经据典,佛家禅机信手拈来,极具大唐儒士风采,赢得了倭人的广泛好评。

    关东的达官贵人、僧人寺院以请到冯道作客为荣。

    人格魅力也是谈判桌上的一道筹码。

    谷</span>  这无形给了源经基更大的压力。

    屈服是迟早的。

    用李晔的话来说,大唐能让他们在关东安身,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真以为大唐将士不能翻过关东山脉吗?

    最终,源经基扛不住了。

    因为关东的豪强领主们,在与冯道的觥筹交错中,逐渐表露出一种干脆彻底融入大唐的倾向。

    站在倭人的立场上,这是最好的选择。

    站在这些豪强领主的立场上,也是最好的选择。

    融入大唐,他们还是关东地面上的豪强领主,甚至还会得到大唐的册封。

    而源经基的满腔大志就付之东流了。

    大唐的选择太多了,甚至可以再扶植其他人。

    源经基不寒而栗。

    他身体里毕竟流淌着桓武倭王的血液,也有自己的私心。

    权衡利弊之后,源经基终于妥协了,做出极大的让步。

    可以作出战争赔偿,但每年一百万太多,关东也拿不出来,最多每年十万缗,以陆奥沙金、伊豆珊瑚交易。

    每年向大唐输送两万青壮,不限于倭人,虾夷人、渤海人皆可。

    同时青壮赴唐三年后,必须回到关东。

    关东的具体情况,这一个多月以来,冯道已经摸清楚了。

    确实拿不出这么多钱,不过在人力上犹有富足。

    谈到最后,将每年输出的劳力改为两万五千人,五年后归国。

    双方都各退了一步。

    五年两万五千人,也就是十二万五千人。

    关东之地的倭人差不多一百五十万左右,若是算上西面的尾张、三河、远江、甲斐等国,北面的上野、下野、陆奥、出羽等地,名义上源经基辖内的人口差不多两百多万。

    还在承受的范围之内。

    而关东地区涌入了大量的战争难民,衣食无着,正好可以甩出一部分的包袱。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

    没有谈不成的买卖,只有谈不拢的价钱。

    大唐的册封对源经基太重要了。

    早在汉光武帝时代,倭国就被大唐册封,刻金印“汉倭奴国王”。

    后中原率经战乱,这种宗藩关系才逐渐淡化。

    千年以来,倭土一直受到中土文化的滋养。

    特别是大唐,简直是倾囊相授。

    现在,倭人只不过回到它历史中该有的地位上去而已。

    各种条款谈拢,并书面化之后。

    冯道才拿出大唐的册封诏令,封源经基为顺义王,辖关东之地,为大唐属国。

    至此,源经基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虽然不是倭王,但有了大唐的册封,他就是倭人中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而倭人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双方各取所需。

    谈判之后的冯道换了另一张面孔,宽厚仁和,迅速与源经基结下私谊。

    回国时,二人都依照传统,作诗留念对方。

    关东的达官贵人们纷纷垂泪作别。

    他们似乎根本没有国破家亡的伤痛。

    冯道心中不禁啧啧称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