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县尊(一)
去看榜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大桥,韩永恩心中一动,从桥顶望了下去,只见人头攒动,杂乱无章,但又分外和谐。这些人从事着不同行业,从事着各式各样的活动,让他们庸庸碌碌,都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生活。
韩永恩下了桥,来到了大桥西侧,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行人。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小吃皮影。除此之外,还有穿梭于人流之间有卖茶水的,有吆喝着给人看相算命的。
一些书生模样的青年男子凭着桥侧的护栏,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河道中,是熙熙攘攘的船流,花船上貌美如花的勾栏小姐那双能把人的魂勾出来的眼睛笑意盈盈的看着凭在护栏上的书生,欲迎还拒;桥的西侧是川流不息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送粮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样人汇众生相。韩永恩有感而发,不自觉的吟了四句五言: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这四句诗出自韩永恩前世汉朝一位无名氏的驱车上东门,全文中韩永恩最喜欢的就是这四句。在他看来,这四句诗阐述了人生的真理,道尽了世间的百态,领悟了时间的无常,
韩永恩忽然有了一种当眼前的景象画下来的冲动,他是这么想的,便也这么做了。
韩永恩的绘画技能在挂机系统的加持和自己不断的练习之下,比之前世又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因为对绘画的热爱,他随身都背着一个竹筒,里面放着画笔和画纸,以及绘画所需的松烟墨。随处找了一个摊子,将墨研磨好,酝酿好情绪后,尽情挥散。
不知道是厚积薄发还是与天地融为一体,韩永恩这一次发挥出奇的好。浓墨,勾勒。淡墨,哄托。轻彩,渲染。等他画完,已经渐入黄昏,在他周围围了一圈人,都是被他的画吸引住的。
那怕是不懂画画的人,很容易被这幅画给吸引住,韩永恩画这幅画时,下意识的用了前世清明上河图的技法,唯一不同的就是不是以长卷形式,他身上也没有那么长的画纸。
其它的方面则是和清明上河图一样,韩永恩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的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的大小出没,以及居民行人,舟车的往还先后,皆被韩永恩一一画下。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这幅画能够好好宣扬运作一番,韩永恩绝对能被封为一代大师。
不过韩永恩此时并没有这种想法,在他看来自己离大师还差的远,何况他也不想凭借着这种方式出名,就算要展现自己的画技,也要他在朝堂上功成名就之后。
就在韩永恩等画风干好装入竹筒带走之际,一位已经在一旁默默站立许久的中年男人走到了韩永恩面前,韩永恩起先全神贯注的在绘画,并没有注意周遭的情况,此时一见中年男人顿时一惊,随即揖身见礼:学生韩永恩拜见县尊。
眼前的中年男人,正是他们天水县的县令方浩扬。除了第一场之外他每一场都会在他的座号旁停留一段时间,有时候走开了又走回来,是以韩永恩对他的印象格外的深刻。
方浩扬可不简单,他父亲方钰是正坤帝最为仰重的臣子,极有才干。方钰在前朝身居太师高位时,当今圣上还是个孩子,陈炀帝还是一个收敛着自己爪牙的闲王。那时候,方钰一心一意地辅佐他的圣上,并且与左相李成章一派相斗,最终抓住了李成章谋反的把柄,一举铲除了李成章这个毒瘤。
方钰果断狠厉,深谙官场的门道,也提拔了不少寒门士子入朝为官,深受天下士子爱戴。也因如此,那怕陈炀帝上位后方钰数次顶撞于他,他仍旧安然无恙。因为杀一个大臣容易,可民心失去了之后,就不能再回来了。陈炀帝只是暴厉又不是庸碌,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可惜他到底是失了民心,最后和他他那奢华的宫殿一同付之一炬。
正坤帝是一位乾坤独断的君王,她很清楚自己如果要稳固统治的话,必须要仰仗那些德高望重的大儒,方钰必是其中之一。于是,她三顾茅庐,身必亲躬,终于感动方钰,重新出山,为大乾统揽全局。
作为方老唯一的儿子,若方浩扬此时留在朝中,定然能混得风生水起。可是方浩扬的选择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自请到离洛邑万里之远的天水县,当一个小小的县官。给出的理由是天水县山清水秀,适合养老。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绝倒,你的父亲年近七旬却还在朝堂上发光发热,你正当壮年,却想着找地方养老,有你这么干的吗?
可不管怎么样,这件事情已经板上钉钉了,于是,他们天水县就迎来了一位来头极大的县尊。这位县尊与众不同,他喜欢通过游山玩水的形式考察民情,平素最爱风雅之事,尤其喜欢书画。因此,见到这么一幅将一方天地灵萃全部会集于纸上的绝妙画作,自然是舍不得挪开脚步了。
这幅画作的画者韩永恩他也认得,或者说极有印象,于是方浩扬和善的对韩永恩笑了笑,对他道:我道是谁家小儿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画功,却不想是今年的县案首。你那句兵者形固,则力有馀可真是说到本官心坎里了,一个善于用兵的人就该这么做。
本来他在得知写出这么一句话的是一个十一岁的稚童的时候,心中还有几分疑虑。可是当她看到韩永恩这幅构图新颖情感丰富的画作时,这一丝疑虑便彻底没有了。天下也不乏生而知之者,何况他也了解过这个学生的背景,他的长兄就是去剿匪的时候去世的,而且他长兄和他的关系还不错,这种背景下的孩子一般对于战争的感触都比其他人深些。
韩永恩知道方浩扬因为这句话对他刮目相看而觉得有些惭愧,他这句话化用了苏询的权书法制篇。原文是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说起“三苏”,在大众眼中的一般顺序就是苏轼、苏辙、苏洵。
这作为父亲的苏洵,感觉是沾了两个著名的儿子的光,才被人们关注。
前世的《三字经》里有提过,“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样的描写,很容易让人感觉苏洵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回头浪子”。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苏洵所在的四川眉山苏家,在当时绝对是旺族,苏洵的两个哥哥都中了进士,光耀门楣,而苏洵却在十八岁科考失败后,四处游山玩水,没再动过考取功名的心恩,引得世人议论纷纷,认为他不思进取。
唯有苏洵的父亲相信他是一个即聪明又有才智的人,他十分宽容,从未给儿子压力,还安慰苏洵,说他只是不擅长写诗赋和骈体文,也不喜欢死记硬背,所以不适合科考而已。让苏询读自己喜欢的书,走喜欢的路。这样宽容理解儿子的父亲,别说当时的古代,就是韩永恩前世的现代也是少有。
苏洵就这样野蛮生长着,直到二十七岁时,才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决心再次参加科考,只可惜苏洵到底是不适合科举,前后二十年,苏洵考了三次都以失败告终。一气之下,苏洵将那些为了科考而写的文章统统烧掉,决心不再为这些肤浅可笑的文字浪费精力。而是专心致学,教导儿子。
直到二苏高中,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好奇能教导出两个这么优秀的儿子的父亲到底是什么人,便看了苏洵的论文,看了之后很赏识,认为它是当今最好的文笔,于是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苏洵由此受到了朝廷的重视,逐于两个儿子并称三苏。
《权书》是苏洵中年时期的作品,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底蕴,也有了更多的经历经验,这才创作出了在他一生著作中地位显著的《权书》,《权书》集政治谋略、兵学韬略和历史治鉴于一体,全书分十篇,其观点迥异于古人、超绝于时俗,十分新颖。
韩永恩也是因为喜欢苏东坡,续而关注到了苏洵,随后机缘巧合下才看的权书,当初只是粗粗翻了一遍,只是今生的记忆力太好,这才能信手拈来。
不过总有一天,我要写出不下于三苏的策论,达到三苏那样的成就。韩永恩一边想着,一边腼腆的对方浩扬道:大人见笑了,那一句策论是学生偶听一位义兄谈论军事而联想到的。至于学生的画作,也只是见到眼前的此情此景,有感而发罢了。大人若是喜欢,学生愿献给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