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晋楚两霸邲之役(1)
晋景公重组晋国六卿班底,任命军中大夫,目的当然是为了进军中原。
因为,此时的中原已经有了战事。
公元前597年春,楚国国君楚庄王亲率楚军主力强势北上讨伐郑国。
郑军根本就没想与楚军打一仗,直接龟缩都城新郑,任由楚军围攻。
晋景公头大如麻,郑国的求援书已经来了好几封了,但晋国一直在忙着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的平衡与任命中。
人事问题,别看最后搞了一份大家都认可的名单出来,这过程何其不易?
晋国为三军将佐以及各军大夫这样的重要人事工作,足足折腾了好几个月。
公元前597年夏,三军人事终于完成了。此时的晋军军容整齐、各路将佐意气风发。
了不起的中原小强级别的战斗诸侯郑国,居然还在一直抵抗楚国的强势进攻。
“郑国也并非原先寡人认为的那样是墙头草嘛,能够抵抗楚军三个多月的进攻,那相当了不起了。”晋景公对郑国的表现非常满意,郑国这样的中原小弟,必须要救。
晋景公命令荀林父率晋军救援郑国,晋国三军将佐齐出,这对超级大国晋国来讲,绝对是一个大手笔。
晋军本来战斗力颇强,荀林父信心满满:三军皆出动了,楚国佬还不吓傻了?
此时的荀林父,正是自担任晋国中军元帅以来的第一次正式挂帅出征。
他相信,救援郑国的任务一定会圆满完成。
只要把楚军逼退即可。
他相信楚军一定会撤退,因为实践证明,楚军在晋军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二十多年前的那场城濮之战,楚军大败。前几年的柳棼之役和颖北之役,晋军仅派出一军便打败了楚军。
现在呢?
军容齐整的晋三军皆出,楚军还敢打么?
荀林父打一开始便认定楚军必退,自己率领晋三军主力,无非是出晋国去中原走一遭而已。
晋军刚渡过黄河,突然得报说郑国已经被楚军拿下,郑国国君郑伯肉袒牵羊向楚国国君楚子投降。
啊?来晚了?
荀林父紧急召开了军事会议。
“各位,据报,现在郑国已经被楚国拿下了,我们来晚了。
既然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那我们出征的意义便不复存在了,因为我们原本的目的是救援郑国。
既然郑国不需要救援了,那本帅决定,就打道回府吧。”
荀林父话音刚落,帅帐内顿时吵成了一团。
二号人物中军佐先縠当场便表示了反对,他大声道:“不会吧?就这样回去了?敢情元帅带着晋国三军就是出来玩的?
这我真想不通了喂,军队是做什么的?打仗啊。
国君让我们率领全国的军队去救援郑国,既然是去救援的,那必定要与围攻郑国的楚军作战。
现在,郑国已失,楚军尚在,我们怎么可以撤退?”
先縠是先氏家族宗主,又是六卿二把手,中军佐。他自认为自己的这一通慷慨激昂的话会立即得到大家的认可,然后大家都支持自己,纷纷表示继续进军。
谁料,先縠这顿大炮一轰,与会的中军将荀林父、上军将士会、下军将赵朔、下军佐栾书等大人物们个个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好象先縠是火星球来的怪物。
对了,上军佐郤克留守国内,未参加此次救援郑国的行动。
栾书刚进入晋国六卿班子,再加上本身为人低调,这样重大的决策,他不敢轻易发言。
荀林父、士会、赵朔这三人,心里都在想:
你先縠真是一愣头青啊,你小子刚进入六卿班子,知道什么是战争么?知道什么是政治么?救援郑国,难道就非得与楚军一战?
他们都很清楚,晋国的内部斗争非常激烈,与楚军一战,胜利了当然是好事,但万一失败呢?
万一失败,那得承担责任!
别看大家现在都是光鲜耀人的六卿领导班子成员,后面不知有多少大家族在盯着这些个领导班子职位哩。
自城濮之役以来,晋国在将佐们几乎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能不碰楚军,则坚决不碰!
担心被楚军打败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冒着巨大风险与楚军开战,哪怕是打胜了,对这些卿大夫们的现实利益也是有限的!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与楚军开战,哪怕是胜利了,也不能替晋国夺取土地!
与楚军的战役,战役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救援晋国同盟圈的小弟,而不是与楚军抢夺地盘。
既然如此,哪怕胜利了也只能是抢得一些战利品,而不是土地。
没有土地的获得,那就得不到国君在土地上的赏赐。
这样的胜利,对晋国来讲是战略层面的争霸需要,当然是好的。
但对卿大夫们来讲,除了一个荣誉,没有任何实在的封赏。
城濮之战那么大的战果,当时的晋国国君晋文公封赏土地给谁了?
一个也没有!
要想在与楚军作战中获得土地,除非晋军直接进攻楚国本土,夺取楚国城池!
但那是不现实的,楚军的强悍是天下尽知的。
春秋走到今天,只听说过楚国吞并了哪些诸侯以及灭亡了哪些国家,扩张了多少地盘,没听说过有哪个诸侯敢侵占楚国的地盘的。
晋国当然也做不到,至少现在去讨伐楚国是不明智的。
想当年,齐桓公在时,组织了八国联军想要给楚国一点颜色看看,结果还不是无功而返?
正因为如此,晋国自先轸以后,无论是谁担任中军元帅,都心照不宣地遵守着这样的一未成文的规则:
尽量不与楚军正面冲突!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潜规则在,所以,当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投降楚国,而楚军此时尚在郑国,他当即便作出了撤军的决定。
他的这个决定,士会、赵朔这样的政坛老手当然是拥护的。
但先縠却是一个刚刚靠着祖上的功勋进入卿级班子的年轻将领,他只想着赶快立功,根本没去想立不了功的后果,更不懂晋军尽量不与楚军直接对抗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