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九十八章
熬过漫长的隆冬,开春就是生机。盛京的日子说好确实不及金陵,但若说难反是此时方是自由身,没了许多负累。都是最好年华,虽不该为这些庆幸,但确实难得有这样的经历,能让人体会如此信任彼此,相知相惜苦中作乐,怀着同样的热忱期盼一天又一天的机会。
旁人看去的幸与不幸,他们冷暖自知。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宅院里,所有人,都前所未有的亲近彼此。
如此,光景白驹过隙指间流砂,乌飞兔走不觉长。
二载一恍便去。
元庆十六年四月。盛京。
微风轻拂,乱了地上树影,庭间连廊下一串银铃微响,却很快被急切细碎的步子盖去。秦氏才在大门取了驿站的信,只不见往日沉稳。在银铃下匆匆而过,带着自京城而来的消息。
凤栖宫那位,殒了。
死因不知,但于大多人而言都不重要。陛下亲笔御书自宫中递出的信笺,即使两年来头一遭以这种形式相见,因钟氏的死对往日疼爱的幼子流露一丝温情,也架不住背后现实的冰冷。用往日慈父的口吻叙述,李辞的母亲终归也是没了。如此,兴许倒不如一个冷漠的口头死讯让人难受得痛快。
书房中,一起看过信的二人沉默的坐在书案前。李辞面上云淡风轻不见悲痛,只反复抓紧又松开的攥着信纸的手,让人窥探到心中汹涌翻腾的心绪。这是预料过的结果,母亲终归会因此事比他们以为的正常的生老病死走得更快。但矛盾的是,他没做好准备。盛京两年成长起来的心遇到的第一个坎儿就是观生死,他比最坏的预料静,却仍在短时间内心中一片苍凉的空白。
江可芙见此不说话,此前本就在练字,低头默默换了一张纸,提笔写下了一个“奠”字。两载光阴同李辞练字已小有成就,一笔一画清秀娟丽中带着对方笔迹的影子。字成撂笔,起身开门,贴在了窗上。钟氏仍是罪人,李辞仍是外封的“孽子”,不许进京奔丧,京中,也该本就无丧。只能以这种方式,来寄托一点哀思。
“我多写几张,府里都贴上。然后叫秦婶子他们把府里鲜亮的颜色且换一换。旁的,我觉得就不宜声张了,母后毕竟”
还是习惯称“母后”,毕竟两年内也少提及,一开口发觉错了。抿抿唇赶紧低头又拿起了笔,却蓦的被另一只手握住。抬眸,李辞平静的看着她。
“我没事儿,我来写吧。你刚不是说要写寄回江府的信么,你二妹妹成婚了。去写那个吧,总不能为一个人走了,其余的喜都要耽搁这消息早晚要来,做儿子的能为她做的也就这么一点了,怎么你要还替人包办?”
知道他看的开了,只是死讯突然。江可芙没有勉强,松手将笔让他。从案角最底下抽出枯梅色彩笺:
“行,这在理。那我陪着你,你写奠,我写囍,真是大喜大悲了,咱俩匀和匀和。免得一个痛不欲生,一个乐极生悲。”
托腮撑在案上,说句玩笑话。李辞牵了牵嘴角,面上柔和几分,就执笔垂眸,挥毫在纸上游走。江可芙也不再言语,拿出昨日收到的信,又细细看了一遍。
同样是来自涿郡,带来的却是两个极端。钟氏死,江霁莲成婚。因字里行间的主角与她理论亲近,实则疏远的关系,其实心情的起伏多是突然。这是两个初至金陵时,给她带来最直接的不快的人,不能说忆起旧事丝毫不介怀,倒也并未宽容至此,只是明明两年,物是人非过眼云烟的感慨竟那样强烈。
叫人唏嘘。
此前,金陵皇城。
庭间琵琶树郁郁葱葱,熏风阵阵带来隔墙甜腻的香。门外哪宫新宠轿辇经过前呼后拥一队人,愈衬得凤栖宫内凄清。内殿尽是素白,曾经的主子被废也不曾离开这里。算是天子对少年相伴的发妻最大的宽容。宫中虽不发丧,尸首还是送还到钟家葬入本家墓地,也允许了她的儿子在此缅怀悲痛。
李盛一身缟素的坐在内殿,木樨和木灵点上了往日所剩的最后一点香,为他营造最后一次假象。殿内已搬空了,钟氏的痕迹所剩无几,过完今日这里彻底清净,也许不久,就要再住进一人将此前种种彻底填在地下。
“殿下。”
坐了很久,久到日头偏西,木樨和木灵因钟氏的关系被李隐所恶,没有案例分去各宫,被遣回了钟家,今日打扫最后一遍,也该走了。
“殿下切要保重身体。娘娘泉下有知,也是欣慰的。”
李盛看过去,面上无喜无悲。
“二位也要保重。出宫也好,父皇不必时时忆起母后的不好,你们也不必触景生情。是好事,好事。”
深深环顾一眼殿内,李盛起身走出凤栖宫,沈妙书一身素色衣衫正站在庭中等他。夕阳已被宫墙截成半个,昏黄暖融融散落,将庭中枇杷树染成黄色。莫名的,想起那句“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走吧。这里,日后就没有母后了。”
沈妙书不语,默默挽上了他。她能感受到丈夫的悲伤,也能感受到他的平静。这件事至此就过去了,此日之后他们要往前看,路还长得很。
“不知无别那里怎样了。”
“会没事的。七弟都明白。”
想起远隔千里的手足,不免又一层担忧。沈妙书轻轻拍拍的他手小声宽慰,二人迈过凤栖宫大门的门槛。
还是回头,最后深深看了一眼宫室正殿的门。他想起少时到时辰去尚书房读书,离去时,一回头就能看见钟氏站在那里目送他,眉眼温和,笑盈盈道声“去罢”。
莫名的,心口一阵抽痛,像是意识中的,又好似真切的痛楚,紧随而来一阵眩晕,恍惚间心头再次一梗,不觉躬身,一股温热腥甜自喉咙涌出,一片血色飞溅在凤栖宫前青石地砖上。
眼前模糊重叠的影子中有沈妙书紧张的目光,倒在地上,李盛在声声急切呼喊中昏死过去。
“文则!文则!”
一封带着变天的消息的信从宫中悄悄递出时,金陵已经不是过去的金陵很久了。元庆十六年八月,盛京的昱王夫妇收到太子妃密信,太子李盛身中剧毒,时日无多。
钟氏一族的寄托没了,大启日后的福祉消亡,一切走向了未知。
江可芙不知道这封满含怨念的信是如何从宫中递出的,甚至无法相信字里行间深重的怨怼来自温和恬静的沈妙书。她控诉下毒之人的黑心,指责查案之人的无能,怨恨帝王的冷血。李盛的毒中得不明不白,没有结果的案子最后不了了之。她说自己如何数着日子在绝望里走,李盛却还安慰她终于远离了奏折能与她多待片刻。
钟氏的死是必然,但到了李盛,李辞与江可芙都慌神了。
这是一封秘密寄来的信,且与信中所提太子中毒时日已相去将近三月,宫中有何变故非天子驾崩太后离世需人奔丧,其余确是不传与藩王的,或许还需提防藩王知晓,所以并不意外,让人复杂的是,结合此前种种,下毒之人不外乎齐王一党,沈妙书如此聪慧,却只字不提,不免蹊跷。
若是恐人半路截下故而不说,那么对李隐的怨怼之言要比污蔑齐王的罪名大得多,如此解释便未免牵强。或许是关心则乱?或许是宫中还有旁的事,他们不在宫里便不知此事究竟如何扑朔迷离?又或许
心头忽然闪过什么,李辞突然起身径直到书案上翻找起来,半晌,终于翻出一封信。认出上面火漆样子,江可芙微微蹙眉,片刻,竟也想起与此信相关一事凑了过去,直到两道目光交汇在同一句上,二人抬头,都捕捉了彼此眼中那抹暗芒。
那是李仪卿今夏至金陵参与钟氏后事时寄给他的信,知晓小弟无法回京,故宫中人与近事都有提及,让二人忽然想起的是那一句:算来也近两年不曾回宫里,金龙殿内侍都眼生得很,若非见了沐季还当走错了地方。
当日看此信时二人便曾就此多想了些事,此时忽然便和沈妙书的信联系上。金龙殿的事江可芙不知晓更多,却也明白这些近身之人天子便要换,也断无尽数变新人的道理。李辞对这些人更了解,想起离京之时金龙殿几个内侍,短的也不过才侍奉三年,久一点的七八年,但年岁都不大便无死的可能。若说犯了事,更荒唐,会有除却沐季短短两年便全犯了大错的可能么?李仪卿写下此事时许以为这些人早前便换了,但此时他们瞧见这句话,却后背发起凉来,或许都不是这两年间,甚至有可能也不过这三个月的事。
尤其李辞想起之前金陵不曾撤走的眼线给他送来的消息,当时并未太在意此时却越想越冷,那是上个月,消息称外城禁军现今夜里要巡五次城,前三次和之前一样自皇城前起分三队走慈恩街在街口分开各巡一条主路所经地带,最后原路返回。后两次不太一样,依旧三队分别从皇城起走慈恩街至兴庆街,永安街,钟秀路,完后还绕到皇恩街变回一队,最后绕过城门,才算巡完。
若没有那个猜想,至多只觉这巡法毫无章法奇怪得很,做排布的人怕是不了解金陵城街市乱分的路线,可而今再看,兴庆街住着镇国公辅国公,永安街住着兵部尚书,昭毅将军,钟秀路住着张太保。如此罗列依旧杂乱无章,但只找到一个共同点就够了,他们都是早年打过仗还留在京中的“旧臣”,家中都养着一些身手不错的仆从
要变天了。
当晚,在盛京静谧的夜色里,昏黄的灯火下,江可芙两年来第一次看见李辞面上出现那样严肃的神情,又要同她商议让她做重要决定么?毕竟上一次这种神色,是离京时了。
“可芙。我要回京。”
这话从一个藩王口中道出是令人惊恐的,即使有那猜测在前,也荒唐得很,江可芙却丝毫不意外。
“是得回去了,我也要去。”
震惊的反是李辞,似乎要开口给她分析一番利弊再要她做决定,江可芙笑着打断了他:
“你别自作多情,谁也没想和你一起死。只是确实很蹊跷啊。而且,我想我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