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云层翻滚,风暴集结
经过一场对豪族的强力打击,张宇的改革在各地稳步推进,然而他深知这只是个开始。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必须从制度和教育层面入手,彻底拔除根深蒂固的腐败和特权。
一天清晨,张宇在书房中查阅各地奏报,尤其关注江南新设学堂的情况。奏报中提到,江南各地的官办学堂已经初具规模,不少贫苦百姓的子女得以入学,但也有部分豪族妄图通过资助学堂的方式继续在地方上扩大影响。张宇看到此处,眉头微皱,意识到豪族势力在文化领域的渗透同样不可小觑。
这时,沈清言轻轻敲门而入,捧着几封加急情报,神色凝重:“陛下,这是关于西北地区的一些突发情况,臣觉得必须尽快向您汇报。”
张宇接过信件,略略翻看,只见上面写道:西北边疆的部分军队出现哗变,原因是长期驻守在边疆,补给不足,再加上豪族的暗中煽动,使得部分士兵士气低迷,甚至已出现了叛逃的情况。
张宇放下手中的情报,脸色瞬间变得冷峻。豪族的影响力竟然已经渗透到了边疆部队,这是他不能容忍的。他转头对沈清言道:“看来,豪族不仅仅是局限于中原的土地,他们已经在边疆也开始兴风作浪。边疆哗变若不迅速处理,恐怕会对我朝廷的稳定带来更大隐患。”
沈清言略一思索,立即出谋划策:“陛下,边疆叛乱固然是豪族作乱,但更根本的原因是驻军的补给未能及时到位,导致军心动摇。臣建议,立即派遣信任之人前往西北,同时加派补给,并挑选忠诚勇猛的将领镇守边疆。”
张宇沉思片刻,果断下令:“好,立即调派军需物资前往西北。朕会命清源带领一队精兵,前去镇压叛乱,稳定边疆局势。另外,立即排查各地军官,看是否有豪族势力渗透其中。西北乃是我大清边防重地,容不得半点动摇。”
清源出征
清源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地带领一支精锐部队火速赶往西北。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平定叛乱的问题,更关乎边疆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危。经过数日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西北的边境城镇,一路上目睹了叛乱带来的混乱与百姓的流离失所。
清源心中暗自发誓,定要平息叛乱,为百姓带回安宁。他组织士兵立即开展补给分发的工作,同时通过密探收集叛乱首领的情报,以便迅速做出决策。
经过多日的侦查,清源掌握了叛乱头目的具体行踪。他果断决策,夜袭叛军营地,击溃敌方主力。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叛军终被清源率军成功平定,边疆重新恢复了秩序。清源立刻向张宇禀报捷报,并带着叛乱首领的头颅返回京城。
边疆稳定,改革深入
张宇得知清源顺利完成平叛,不由得心生欣慰。他深知,要稳固边疆,除了平息动乱,还要从长远角度入手。于是,他在朝会上提出了边疆整顿的方案,重点提升边防军的补给和训练水平,并将新晋官员派往边疆,摒弃过往豪族的影响。
这一系列改革迅速奏效,边疆各地纷纷响应朝廷号召,百姓对朝廷更加依赖,军队士气大振。张宇的决策不仅让边疆重新焕发了生机,还使得豪族在边疆的渗透彻底失去了立足之地。
学堂改革与文化觉醒
解决了边疆问题后,张宇把目光重新放回到学堂的改革上。他意识到,豪族借助文化的渗透试图重新掌控民间的舆论,只有在教育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张宇召集了沈清言和几位忠诚的官员,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教育改革方案。他们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官办学堂,免费教育贫困子弟,让更多的百姓子女接受朝廷的教化。同时,明令禁止豪族对学堂进行资助,避免豪族继续渗透学堂,以此净化教育体系。
沈清言提议道:“陛下,若想从根本上让百姓接受新政,还需培养一批忠诚于朝廷的学者和教师,充实学堂师资,以此确保朝廷的教化在百姓中根深蒂固。”
张宇赞赏地点头:“甚好。朕会亲自选拔一批忠诚且才华横溢的学者,培训为学堂的师资,让朝廷的文化得以传播。除此之外,朕会设立奖学金制度,让贫寒子弟能够更上一层楼,为朝廷所用。”
文化觉醒的萌芽
教育改革在全国推行后,各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尤其是在江南和北方等地,学堂中充满了来自贫苦家庭的子弟。他们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日夜苦读,逐渐形成了一股崭新的风气。这些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学习朝廷传递的忠义和信念,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数月之后,一名来自北方的寒门学子考中功名,入朝为官,成为朝廷新政的积极支持者。随着一批批寒门子弟出人头地,豪族的影响力在新一代中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忠于朝廷的风潮。
张宇看到这一切,心中欣慰,深知未来的路虽漫长,但朝廷的根基正在一点点牢固,百姓的信念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教育的觉醒,让他的改革真正深入了民心,使得他的治国之道愈加稳固。
风云再起
然而,就在张宇专注于改革之时,朝中暗流涌动,部分旧势力不满他的政策,试图联合朝中一些顽固派官员,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再次掀起风浪。
张宇并未对这些动向掉以轻心,密令影卫继续监视朝中动向,随时汇报任何异常。而他心中早已暗暗筹划,准备彻底肃清朝中的腐朽势力,为将来的改革扫清障碍。
张宇站在宫殿的窗前,俯瞰整个皇城,目光如炬。他知道,未来仍有挑战,但他早已做好准备,以无畏的姿态迎接任何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