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一、七律诗赞《周易哲学视角下的“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一)《赞陆逊孔明》
周易哲思蕴妙玄,
火烧连营七百里传。
陆逊智谋破强敌,
孔明布阵显奇篇。
阴阳变化玄机蕴,
象数融通道法全。
三国风云书壮烈,
千秋史册颂英贤。
(二)诠释:
诗的首联“周易哲思蕴妙玄”,点明了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一情节的深意。
“火烧连营七百里传”描述了战役中火烧连营的壮烈场面。
颔联“陆逊智谋破强敌,孔明布阵显奇篇”,分别赞颂了陆逊的智谋和孔明布阵的奇妙。
颈联“阴阳变化玄机蕴,象数融通道法全”,进一步阐述了周易哲学中阴阳变化和象数所蕴含的道理。
尾联“三国风云书壮烈,千秋史册颂英贤”,强调了这一情节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英雄豪杰的赞颂。整首诗通过对这一情节的描绘和对周易哲学的融入,展现了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三)《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名为“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以下是其梗概、主题思想、情节、经典诗句及典故等方面的介绍:
1 梗概:
战前局势:刘备为给关羽和张飞报仇,率领大军攻打吴国。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吴兵将领因他是年轻书生而不服气。刘备见陆逊坚守不出,便轻视他。
火烧连营:陆逊坚守多日后,见蜀兵松懈,且刘备在草木茂盛处连营七百里,认为破蜀时机已到。他定下火攻之计,趁东南风起,派士兵用火攻蜀营。蜀兵四处逃窜,刘备陷入混乱,幸得张苞、关兴等将领保护。
八阵图退敌:陆逊大获全胜后乘胜追击,走到离夔关不远的鱼腹浦,看到江边有杀气冲天而起。陆逊派人打探,得知此处有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陆逊进入阵中后迷失方向,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指引才得以走出。陆逊感叹诸葛亮之才能,不敢再追,于是退兵。
2 主题思想:
骄兵必败:刘备在连营七百里时,众将曾力劝,但他不听,自以为兵力众多、胜券在握,结果被陆逊抓住破绽,一把火烧掉了七百里连营。这体现了骄兵必败的道理,警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过于自负和轻敌。
智谋的重要性:陆逊作为东吴的年轻将领,起初不被众人看好,但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沉稳,找到了刘备的弱点,成功实施火攻计策,大败蜀军。而诸葛亮虽不在前线,却早已料到刘备可能会犯的错误,并提前在鱼腹浦布下八阵图,阻挡了陆逊的追击,展现出智谋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时势变化:此回故事中,战局的变化迅速而剧烈,刘备起初气势汹汹地进攻东吴,看似占尽优势,但陆逊的一把火让局势瞬间逆转。这反映了时势变化无常,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没有永远的优势和劣势,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敏锐的洞察力。
3 情节:
蜀将之殇:此役中,蜀将傅彤为刘备断后,被吴军围困,他大骂“吾乃汉将,安肯降吴狗乎!”最终挺枪纵马,与吴军血战,口吐鲜血,倒在乱军当中;蜀汉祭酒程畿在江边指挥水军与吴军较量,自知难以突围后拔剑自刎;大将冯习、张南死于乱军之中;蛮王沙摩柯被东吴将领周泰所杀;蜀军将领杜路、刘宁投降东吴。
孙夫人之死(小说情节):身在江东的孙夫人听到刘备被杀的消息(实则是误传),信以为真,投江而亡。不过这是小说作者为了情节需要虚构的故事,在历史上孙夫人与刘备的婚姻是政治婚姻,双方感情产生隔阂,刘备入蜀不久孙夫人就返回了东吴。
4 经典诗句:本回中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杜甫的诗,意思是诸葛亮的功劳在三国时期最为卓着,他的名声因八阵图而更加显着。长江的水不停地流,但八阵图的石头却始终屹立不动,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吞并东吴的遗愿,充满了对诸葛亮的赞誉和惋惜之情。此诗既强调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历史功绩,又暗示了他在战略上的一些遗憾,与本回中诸葛亮巧布八阵图的情节相呼应。
5 典故:
陆逊营烧七百里:陆逊利用火攻策略,烧毁刘备的七百里连营,这是《三国演义》中着名的火攻战役之一。此典故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也体现了火攻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
孔明巧布八阵图:诸葛亮入川时在鱼腹浦用石头摆成阵势,名为“八阵图”。此阵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布置,变化无端,可比得上十万精兵。八阵图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成为了古代军事阵法的经典代表,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说和神秘色彩。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是这部鸿篇巨制中的一个精彩篇章,充满了智谋与策略的较量,也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变幻。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深度解析这一回,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智慧。
在这一回中,刘备为报关羽、张飞之仇,亲率大军攻打吴国。刘备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刚”的表现,他凭借着自己的兵力和决心,一往无前。然而,这种“刚”也让他陷入了一种盲目和自负的状态,没有充分考虑到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周易中所说的“刚则易折”有着相似之处。
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面对刘备的大军,他选择了坚守不出。这体现了一种“以柔克刚”的策略。陆逊以其沉稳和耐心,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最终在合适的时候发动了火攻,一举击溃了刘备的军队。这种“柔”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坚韧和智慧,它能够在看似不利的情况下,找到突破的机会。
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在这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阴阳的转化。刘备的强势在一开始似乎占据了上风,但随着陆逊的反击,形势瞬间发生了逆转。这就如同阴阳的消长,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转化的过程中。
火烧连营七百里,是这一回中的关键情节。火的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火象征着热情、活力和毁灭,它既可以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可以带来灾难和破坏。在这场战役中,火的运用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变化”的理念。战争的局势因火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备的军队在火海中溃败,而陆逊则利用了这种变化,取得了胜利。
孔明巧布八阵图,是这一回中的另一个精彩之处。八阵图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和玄妙的变化。八阵图的布置,体现了周易哲学中“象数”的思想。通过对各种符号和图形的运用,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充满变化和玄机的阵法,让敌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从八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易哲学中“道”的体现。“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法则,它是无形的,但却无处不在。八阵图所展现的阵法之道,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模拟和体现。在这个阵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的秩序和和谐,以及人类智慧与自然法则的融合。
同时,八阵图也反映了周易哲学中“时”的重要性。在合适的时机运用八阵图,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威力。这就如同人生中的机遇,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抓住机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在这一回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物命运的起伏和无常。刘备的失败,让他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无奈。而陆逊的胜利,也并非完全是他个人能力的体现,其中也有着命运的眷顾。这与周易哲学中所说的“命运无常”有着相似之处。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和积累,来提高自己应对命运挑战的能力。
总的来说,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哲理。这一回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战争描写,更是对人性、命运和宇宙规律的一次深刻探讨。它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顺应阴阳的变化,把握时机,运用智慧,才能在命运的波澜中前行。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命运的无常,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周易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角。通过对《三国演义》第八四百回的深度解析,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周易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它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从容和坚定。
三、从几个方面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阴阳变化
在这场战役中,陆逊和孔明的策略运用体现了阴阳相互转化的道理。火烧连营是阳刚之力的展现,而孔明布阵则是阴柔之术的运用,二者相互配合,体现了阴阳平衡与转化的智慧。
象数原理
八阵图的布局与变化蕴含着象数的原理。通过阵势的排列和变化,体现了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模拟,以及对局势的精准把握,这与周易中对象数的研究相契合。
变易思维
战争形势瞬息万变,陆逊和孔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体现了周易中变易的思想,适应变化,把握时机,从而取得胜利。
天人合一
战役的谋划与实施与自然环境、天时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吉凶转化
战争的胜负并非绝对,火烧连营看似陆逊大胜,但也为后来局势的发展埋下伏笔。吉凶相互转化,体现了周易中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考。
四、“对回目深意细思量,智慧光芒耀眼前”这句话本身是对《红楼梦》回目研究的一种感悟性表述,强调认真思考回目背后的深意能够让人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学价值。以下是对《红楼梦》回目的一些深度解析:
1 概括情节与暗示走向
清晰概括:回目通常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每一回的主要情节。例如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直接点明了本回的两个关键事件,一是贾雨村重新获得官职,二是林黛玉离开父亲进入京都。读者通过回目能迅速把握该回的核心内容,为后续阅读打下基础。
暗示走向:有些回目还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走向。比如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送宫花”这一事件看似琐碎,却通过不同人物对宫花的态度和反应,隐隐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性格特点,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宝玉会秦钟”则引出了秦钟这一人物,他与宝玉的交往以及后来的命运,都与后续的情节紧密相关。这一回目既概括了本回的主要事件,又暗示了这些事件对后续情节的推动作用。
2 反映人物形象与关系
突出人物特点:回目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为例,将薛宝钗比作“杨妃”,一方面突出了她的体态丰腴、端庄大气,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她在人际关系中的圆滑和世故;将林黛玉比作“飞燕”,则体现了她的娇柔、灵动以及身世的飘零之感。通过这样的比喻,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两位女主角不同的性格特点。
揭示人物关系:回目还能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花解语”指的是袭人以温柔的话语劝说宝玉,体现了袭人与宝玉之间的主仆关系以及袭人对宝玉的关心;“玉生香”则描绘了宝玉和黛玉在安静的日子里相处的温馨场景,表现出宝黛之间纯真的感情。这一回目通过两个不同的情节,分别展现了宝玉与袭人和黛玉之间的不同关系,为读者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提供了重要线索。
3 蕴含主题与思想
体现家族兴衰:《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家族的兴衰变迁,回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主题。例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在幻境中的游历,揭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以及贾府未来的兴衰。这一回目不仅是对本回情节的概括,更是整部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体现,为读者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提供了指引。
表达人生感悟:回目中还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宝玉听曲文后感悟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开始思考禅机;贾政看到众人制作的灯谜,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不祥的预兆,心生悲戚。这一回目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常、命运的不可捉摸以及家族命运的担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刻思考。
4 结构与艺术手法
对仗工整:《红楼梦》的回目在语言形式上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贾雨村”对“林黛玉”,“夤缘复旧职”对“抛父进京都”,不仅在词性上相对,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使回目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这种对仗的艺术手法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增强了回目的艺术感染力。
前后呼应:回目之间还存在着前后呼应的关系,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例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和最后一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开头和结尾都以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为线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前后呼应的结构使小说的主题更加突出,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命运的轮回和无常。
五、用不同词牌名创作的诗赞:
《沁园春·赞陆逊孔明》
乱世风云,火烧连营,布阵奇玄。看陆逊智谋,破敌显能;孔明巧计,八阵图传。周易哲思,阴阳变化,胜负玄机在其间。千秋颂,赞英雄气概,史册留篇。
烽火连天不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叹局势变幻,智谋对决;功业未竟,壮志难酬。历史长河,浪花淘尽,多少豪杰立潮头。且看今,继先人智慧,再谱新猷。
《水调歌头·陆逊孔明赞》
三国战云起,烈火映天边。陆逊妙计破敌,威名震山川。孔明布阵玄妙,八阵图中玄机,周易蕴其间。智勇展风采,功业载史篇。
岁月悠,风云变,思万千。英雄气概,激励后人永向前。传承智慧光芒,书写辉煌新篇,豪情满心田。展望未来路,壮志更凌天。
《念奴娇·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连天烽火,看连营烧尽,七百里烟。陆逊智谋惊天地,破敌威名传远。孔明布阵,八阵图成,玄机妙无边。周易哲学,蕴含深邃内涵。
豪杰辈出时代,风云变幻,英雄志未阑。史册铭刻辉煌事,千载颂声不断。世事沧桑,精神不灭,激励后人勉。仰望前贤,心潮澎湃无限。
《沁园春·赞陆逊孔明》诠释:这首词描绘了三国时期陆逊火烧连营和孔明巧布八阵图的壮举。“乱世风云”“烽火连天”等词句展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看陆逊智谋,破敌显能;孔明巧计,八阵图传”分别赞颂了陆逊和孔明的杰出才能。“周易哲思,阴阳变化,胜负玄机在其间”点明了周易哲学在其中的作用。“千秋颂,赞英雄气概,史册留篇”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对这段历史的铭记。最后“且看今,继先人智慧,再谱新猷”则体现了要继承前人智慧,开创美好未来的决心。
《水调歌头·陆逊孔明赞》诠释:此词以三国战事为背景,“三国战云起,烈火映天边”烘托出紧张的氛围。“陆逊妙计破敌,威名震山川”“孔明布阵玄妙,八阵图中玄机,周易蕴其间”突出了陆逊和孔明的功绩和智慧。“岁月悠,风云变,思万千”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英雄气概,激励后人永向前”强调了他们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传承智慧光芒,书写辉煌新篇,豪情满心田”体现了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创造新的辉煌。最后“展望未来路,壮志更凌天”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壮志。
《念奴娇·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诠释:词的开头“连天烽火,看连营烧尽,七百里烟”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景。“陆逊智谋惊天地,破敌威名传远”“孔明布阵,八阵图成,玄机妙无边”分别赞颂了陆逊和孔明的智谋和阵法。“周易哲学,蕴含深邃内涵”指出了周易哲学的重要性。“豪杰辈出时代,风云变幻,英雄志未阑”描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史册铭刻辉煌事,千载颂声不断”强调了他们的事迹被历史铭记。“世事沧桑,精神不灭,激励后人勉”表达了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最后“仰望前贤,心潮澎湃无限”体现了对前贤的敬仰之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