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黄公望山水画
哪像十多二十年前?几块钱掏一件元青花,想都别想。
"考古队已经到隔壁村去了。”
"正常,都这样了,还不赶紧抢救式挖掘?"张福军呵呵一笑。
有关部门,对这种事还是很热衷的,你打个电话过来,可能比人家出警速度还要快。近年来,文物部门跟老百姓之间的冲突可不少。
有一说一,地下古墓确实不能私人擅动,需要专业人士保护性挖掘。
但是,一些什么乌木等水下不小心捞起来的东西,还去跟老百姓抢,这就有点吃相难看了。
如今,国家富强起来,根本没必要跟老百姓争那么点东西。
不出意外,第二天来了更多的陌生面孔。
中午休息的时候,莫飞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带回来一幅画,悄悄跟叶君和张福军分享,表示自己跟村民买的,花了二十万。
叶君和张福军微微一惊,这家伙竟然私下跟村民交易。
不过,也没什么好说的。这次义务鉴定活动,也没有规定他们三人不能私下和村民做交易。
何况,人家莫飞出价二十万,没有坑村民很惨。
不像有些人,明明值千万的宝物,只给人家几百块钱,打发叫花子。
"老莫,可以呀!"张福军一看,还是一幅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顿时羡慕不已。
说黄公望,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肯定很多人听说过。
毕竟《富春山居图》可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呀!
相比很多其他著名画家,黄公望无疑是很特殊的。
绝大部分画家,都是自小学习,而黄公望是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画山水,师从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学习这些人的绘画技巧,到了晚年的时候自成一派,成为山水画大家。
他的很多山水画,都是七十岁以后才创作出来的。
黄公望之所以在山水画中有这样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痴,对山水的痴迷,对自然的痴迷。
他全身心沉浸于自然山水之中,手中的画笔成为表达自己观感的工具,寄托自己的情感,所以才有了《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名画的问世。
为了画一幅山水图,他能在一个地方住半年以上,去观察一片山水,感受那方山水。
"黄公望的字画,普遍都在百万以上呀!去哪里找的?"张福军羡慕道。
其实,无论是黄公望的画,还是他的书法作品,存世量都不多。出现在拍卖市场的,都是其普通作品,真正的精品都藏在博物馆。
"哈哈!鉴完宝之后,我去洗手,就有个村民带着它来找我。估计是家里有急事,等不及下午做鉴定。”
既然是中场休息时间,有能捡漏的机会,莫飞当然不会错过。
他一看,竟然是黄公望的作品,简单鉴定了几分钟,感觉没问题,就给对方二十万的价格。那村民大喜,讨价还价都省略了。
或许对这些农民来说,二十万就是一笔巨大的数目,基本上都满足了。
"说起来,那村民之前还在老张那边排队的呢!"莫飞嘿嘿一笑。
张福军:""
半晌,张福军:"他怎么不找我呢?”
心里滴血呀!这幅画,拿出去拍卖的话,一二百万都没问题。这么大的一个漏,竟然被老莫给捡走,心有不甘呀!
"还好说,你们一下子就走远了。"莫飞撇了撇嘴。
好在自己走在后面。
叶君却警惕起来,左眼盯着那幅画看了几秒钟,目光怪异地看着还在得意中的莫。
老莫,你踩雷了呀!
万万没想到,那些人如此快收到信息,得知拍卖行的人在农村搞义务鉴定活动。
这下好了,人家连设局的功夫都省下,直接带贋品过来碰运气。
反正如果被看穿,顶多就是带东西走人,如果没被看透,那就赚大发了呀!
认真观察,只见此图雪中高岭、层崖、雪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洁净、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
画面采用了荆浩、关仝和李成遗意,并参从己法而成,用笔简练,皴染单纯,淡墨烘染的群山与浓重的底色相辉映,映衬在洁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
意境十分深远,恰当地表现出隆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极具艺术感染力。
题识: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
铃印:大痴、黄氏子久、一峰道人。
一声"等等”,将莫飞和张福军都吓了一跳,尤其是莫飞。
"有什么问题?"莫飞的笑容还僵在脸上。
"问题不少。首先,我们看画面,黄公望的山水画,用笔十分精湛多变,他常将中锋与侧锋,尖笔与秃笔,干湿乃至飞白结合运用,似疏而实,似柔而刚,松秀灵动,苍茫中见秀劲,简洁中现浑厚
张福军忍不住打断:"这没问题呀!就是这幅画的特点。”
"你们再认真看一看此处。”叶君指了指画面上的一座山峰。
"这
莫飞和张福军也算是专家,被指出后,再定眼一看,就发现了不对劲。尤其是莫飞,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
"还有这铃印,一峰道人,笔画有些不对,你们不妨对照一下。”
莫飞和张福军连忙接过叶君的手机,屏幕上是一张铃印的照片。
他们才发现,叶君将很多古字画鉴定的信息保存在手机,像各种印款的细节等。
"是有些不一样。"张福军复杂地看了眼老莫和叶君。
看来,叶君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并非偶然。正经人,谁会把各种铃印的照片都保存在手机里?随时拿出来翻阅。
"最后,你们可以看纸张,这才是最要命的,棉连纸呀!老莫,你踩到雷了。”
莫飞彻底绷不住了。
棉连纸是宣纸的一种,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清末民国间比较考究的印本,往往采用棉连纸。另外还有汪六吉制造的六吉棉连纸,纸质比棉连纸薄,绵软有韧性,摹拓碑版彝器多用此纸。
也就是说,这是清末才有的纸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