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高洋的为政举措(二)
高洋在立国执政的十年里,推行了大量的利国利民政策,他在用人行政方面都有所建树。
首先,他坚持奉行兴办学校,兴建书院,培养大量人才,在他为帝期间,无数人才在这一时期井喷而出。
由天保元年至天保十年(即公元550-559年),他任用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从父亲高欢和大哥高澄的旧部勋贵的后人之中提拔,也有的是从看仓库的小吏等寒门士子中选用。
高洋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在这群人才的辅助下,北齐之兴盛,可谓威行华夏、震撼北荒。
朝政上,高洋在位期间虽然自己赏赐无度,生活用度奢侈,但始终反对贪污,对于那些违法贪污的官员,即使是自己的心腹大臣(如高德政),也会用严厉的手段来惩处。
高洋所挑选的官员大多都是清正廉洁,对国家治理非常好。如尚书令杨愔,另一位则是名将段昭,又是尚书左仆射,文武兼济。
第二是在军事建制和军事行动上,都表现卓越。
他在选用军士时,继续以鲜卑族部为依托,优选健勇鲜卑人,组织“宿卫军”,号称“百保鲜卑”,再选勇敢汉人扩充戍边队伍,号称“勇士”。
军事上的重组和刷新,使新创立的北齐王朝,成为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此外,高洋数年御驾亲征,为北齐开疆拓土,使得其在位期间,北齐的国土边疆成为南北朝时期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一个。
而且,由于高洋的威名震慑,另外两国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都无人敢进犯北齐,四边无外敌敢入侵。
第三是修建长城。
北修长城,也是北齐高洋时代的一大特色。当时的北齐南防南梁,北防北胡(即匈奴),高洋在北讨时,常常要防南梁觊觎;南伐时,又要担心北胡偷袭。
为了消除南北两线均受压的形势,所以从天保二年(即551年)开始,高洋就计划修筑黄栌岭至社干戍段长城200余公里。
他下诏征召民夫一百八十万人修建长城,从幽州北面的夏口开始,西到恒州,长九百多里。
当然,这样浩大的修建工程,肯定劳民伤财,惹来史学家的批评,就好像秦始皇修筑长城一样。
但凡事都有两面,没有这些君主的大胆作为,就没有后世留下的宏伟建筑。
到了天保六年(555年),高洋又下令于东起幽州夏口(今居庸关),西至恒州(今山西左云)的再修建长城450余公里。
天保七年(556年)按高洋的要求,又将几段长城连接起来,完成从西河总秦戍直通渤海的万里长城。
据不完全统计,在高洋时期共修筑长城1500余公里,每5公里设一戍所,逢险要关隘设置州、镇。
最后在天保八年(557年),又于长城内筑重城,西起库格拔、东至坞纥戍,总长200余公里。
北齐的长城修建始于西河的总秦戍修筑长城处,东南延伸到大海边,高洋在位期间前后所修筑的长城,东西总长共有三千多里,以六十里设一个戍,在要害的地方设置州镇共二十五处。
所以,现存的所谓万里长城,全赖有高洋在秦始皇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将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才有后世的规模。
第四,进行抓经济之余,还注重生态发展。
高洋治下的北齐,在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等行业都相当发达,是同南陈朝、西魏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可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年轻有为之君。
高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又十分注重生态发展。
比如他下诏规定:“诏限仲冬一月燎野,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
“夏四月庚午,诏诸取虾蟹蚬蛤之类,悉令停断,唯听捕鱼。
乙酉,诏公私鹰鹞俱亦禁绝”等。
意思是说:规定民间只能在冬天一月的时候生火烧野草作肥催耕,其他季节则严禁在野外生火,以免烧死昆虫野草树林,损害生态平衡。
到了夏天四月时,除可以捕鱼外,严禁采集小虾、蟹、蚬蛤之类的贝壳类动物,因为这些都是候鸟和鱼类的生态食粮,采光了就会断了生态环境的食物链。
到了秋天十月时节,则严禁射杀鸟类,因为这个时节都是候鸟群集迁居的时候,过度捕杀影响生态发展。
从这此些诏书下达的命令可以看出来,高洋对大自然环境的爱护和保育,堪称现代的环保大使。
高洋在位后期,虽然饮酒作乐,但他在大事上不迷糊,经常大赦天下,如遇到灾害,荒年就会减免受灾地区田租税务等。
在农业方面,落实均田制、劝课农桑,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主要体现在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不过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倍数仍相当于倍田。
所谓倍田的意思就是说:男子十五岁成亲后就可以分到田地,丈夫能分80亩,妻子则能得40亩。如果耕种一年后,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
即意味着,上述情况下的丈夫可得120亩地,妻子则得60亩,这些土地可供耕作十年,十年后归还国家。
北魏时期对奴婢受田没有限制,便到了北齐,高洋下令规定按官员的品阶,限制奴婢在300人至60人之间。
另外还规定了赋税缴纳的各项细节。
高洋的才能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对内,他推行儒学、任用贤臣;厉行改革、整顿吏治,大幅裁减冗官;打击贪污,曾命令把跑官要官者一律当场打死;
又修订《北齐律》、编写《魏书》,为北朝文化、政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高洋到了他管治的后期,因为酗酒,时时做出了许多荒唐事。可是他虽然喝得毫无人形,但是对朝廷里的事和人记得一清二楚,对大事的判断极其精准,让官员无不战战兢兢,不敢为非作歹;
他任人以才,眼光独到,甚至在行为荒唐到无以复加的公元559年,他还提拔了一大批能臣,其中既有勋贵之后,也有身份低微的寒族人才;
高洋在他晚期执政时,虽动辄杀戮大臣,但对名相杨愔却极为器重,将国家大小事务悉数委托,保持了北齐政权的有序运行。
此外,还有武明皇太后在背后监察,与名相杨愔等一众能臣互相配合,确保朝廷的政令能有效施行。
对于高洋在位后期北齐政权的表现,当时就有这么个说法:“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意思是说,虽然在任的皇帝疯疯癫癫,但得益于他高明的用人政策,北齐朝廷的政坛极其清明、高效;
据说,每当高洋让人写了诏书,杨愔都偷偷拿去让武明皇太后过目,娄昭君点头同意后,杨愔就下令全国执行。
即使高洋像个十足的昏君,但此时的北齐,处于公认的巅峰时期,同时还将北周、南陈以及一众北方游牧部落压制的毫无脾气,在他为帝期间再也不敢入侵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