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摊牌
随着高欢的地位日益巩固,他的个人势力也越加强大,遍布朝廷的各个职能部门。孝武帝元修虽然自己也有发展势力,无奈人们都知道高欢才是真正的幕后控制人,故而真心投靠皇帝的臣子不是很多。
原属节闵帝臣下、又抢着奔回洛阳杀光尔朱氏党羽的斛斯椿见到高欢势力不断强大,心中不满,他一直都想扳倒高欢取而代之。于是他与南阳王元宝炬,武卫将军王思政等一同劝说孝武帝除掉高欢。
斛斯椿对孝武帝说:“陛下,臣旦夕睡不安眠,只为大丞相操纵朝政,不尊皇上,自把自为,实非良臣所为,假若他一朝生了异心,恐怕是社稷之祸,臣恳请陛下及早防备,早作打算。”
南阳王元宝炬也附和说:“禀陛下,臣也认为斛斯椿都督所言甚是,臣忧虑高欢迟早行逼宫的举动,故而要在皇宫内加强防卫,以保不测。”
元修听后略一沉吟,问站在一旁的王思政:“武卫将军对此有何看法?”
王思政出列行礼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高欢统领着京城的护卫军队,朝中的兵马皆在其掌握之中,确实不得不防,只是要与之对抗,则要思虑再三,严密应对才有胜算。”
“都督有何良谋?”元修又问斛斯椿。
斛斯椿跪下答道:“陛下,臣冒死进言,我等可借口增加侍卫,挑选勇武、效忠的近卫,暗中训练,同时与外面手握军队、忠于朝廷之将领联合行动,这样里应外合,定能铲除高欢的势力,届时陛下自可真正统管朝政,江山社稷皆在陛下的掌握之中了。”
元修本就不甘心受高欢摆布,做他的傀儡皇帝,他登基做皇帝以来,日夜都想着除掉高欢,现在有了大臣的支持,胆子就更壮了。
于是他对众人说:“众位卿家,今天朕听诸位言论,都是为国家福祉谋前程,为百姓谋安定,朕心甚慰,诸位的忠心可表日月,事成之后,朕必论功行赏,与诸位共治朝政。”
“斛都督。”
“臣在。”
“朕命你筹谋增加侍卫一事,务必妥当安排。”
“臣领旨。”
“南阳王。”
“臣在。”
“朕令你在外挑选勇武、强悍之卫士,集结于王爷的府中,听朕差遣。”
“臣遵旨。”
“武卫将军。”
“臣在。”
“朕知卿家与诸位将领素有交情,如今在外的将领中,卿家可与他们暗中联络,一定要忠心于朝廷之人方可,到时听令行事。”
“臣谢皇上信任,定不负重托。”王思政跪下答道。
“好!好!朕有各位卿家的相扶,何愁大事不成?相信剿灭高欢指日可待。众卿回去各做各事,听朕调度,共行义举。”
“臣等恭听皇上口谕,躬身办事,不负圣恩!”众人齐声回应元修,行礼告退。
斛斯椿于次日上朝启奏,说皇上的身边侍卫太少,不利安保,要求增加侍卫人数,以保皇宫安全。
而孝武帝则同意奏议,下旨要求斛斯椿负责皇宫安保事务,统领侍卫军。于是斛斯椿借此重新安排宫内都督人选,增加侍卫人数,选出数百骁勇武士担任孝武帝元修的近卫军。元修又多次以外出打猎为名,与斛斯椿排兵布阵,互相密谋。
王思政遵照孝武帝的旨意,派人与在外拥兵的贺拨岳、贺拔胜兄弟暗中联络,准备内外响应。
孝武帝担心事情还不够周密,想通过策反高欢身边最亲近的人配合行事,确保万无一失。他打听到高欢有一死党老友名叫高乾,在朝中担任司空职务。
他想收买高乾为自己所用,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法子,打算笼络高乾。元修借一次在华林园宴饮的机会邀请了司空高乾出席。
他让人将高乾的座位安排在自己的近侧,在席间故意对高乾称赞了一番,高乾被皇帝当着众人的面对自己予以褒奖,连忙出列下跪谢恩。
元修乘机问他:“高卿家是国家栋梁之材,就不知对朝廷是否忠心?”
高乾听后不知是坑,而且事出突然,高乾来不及多想就理直气壮地说:“回陛下,臣以身许国,不敢有二心。”
“高卿家果然是忠烈之士,朕深受感动,不如朕与卿家结为异姓兄弟,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卿家意下如何?”
高乾听后就知道这回是被皇帝算计了,但皇上开了金口,自己身为臣子,如何能驳?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孝武帝的要求。
及至后来,高乾发现元修秘密地增加武卫,又屡屡交结外臣贺拨岳等人,知道事变即将发生,心中暗暗叫苦,他想向高欢说明情况,于是让自己的心腹之人联系高欢相约见面。
高欢收到高乾的心腹传话后,把高乾召至并州面议。两人暗中见面后,高乾把皇帝的举动告诉了高欢,劝高欢早作准备。
高欢听了高乾的话后没有说话,脸上露出将信将疑的表情。高乾为了表明心迹就对高欢说:“大丞相,你我情同亲兄弟,为兄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哥,有话但说无妨。”
“高兄弟,以皇上的做派,想是要除去兄弟,自己做主执政,想当年如果没有兄弟的筹谋,皇上如何能称帝,如今一旦坐上了皇位,就打算弃大丞相于不顾,陛下还是您的女婿呢,他这样做真是一点亲情也不念了,以其这样,兄弟不如自立称帝,何苦受他相逼?”
高欢听后觉得自己称帝时机尚未成熟,不宜轻举妄动,他对高乾的两头亲做派不知该信还是不该信,故而不敢在他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思,就装出非常害怕的样子对高乾说:“大哥,此等谋逆之事,以后也不要提了,兄弟不想做谋朝篡位的罪人,大哥先回去吧,这事我自有主张。”
高乾听高欢的说法似乎并不信任自己,看他的样子也猜不透他的心意,只好满怀心事地离开并州返回魏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