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六十六年风雨人生路 > 第85章 求知情若渴

第85章 求知情若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江苏农学院的日子,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的生命中缓缓铺展。那校园,犹如一座宁静的知识殿堂,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一步步深入其中。

    我对学业怀着满腔的热忱,每一堂必修课,我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与知识进行一场深刻而神圣的对话。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如同一串串灵动的音符,在我的耳畔奏响智慧的乐章。我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那些宝贵的知识要点,仿佛在挖掘着一座无尽的宝藏。

    课余时间,我如饥似渴地扎进学校图书馆,就像一个在沙漠中苦苦寻觅绿洲的旅人,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源泉。那图书馆,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给那些书籍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穿梭在书架之间,手指轻轻拂过那些书籍的封面,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每当我找到一本心仪的书籍,便迫不及待地翻开,沉浸在那文字的世界里。

    每当夜幕降临,校园被神秘的黑暗笼罩。此时,别人或许在打牌、逛街,享受着生活的喧嚣与热闹,而我却独自坐在图书馆的宁静世界里,贪婪地翻阅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

    那柔和的灯光洒在我的身上,仿佛给我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我专注地阅读着,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每天都会精心做着三到五页的读书笔记,那一行行文字,如同心灵的种子,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

    这种充实感,是我以前从未体验过的。曾经的我,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一门知识,认真阅读一本书。

    我阅读的书目丰富多样,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每一部都如同一座宏伟的宫殿,里面藏着无数的珍宝。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世界。

    在《三国演义》中,我看到了英雄豪杰们的壮志豪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在《水浒》里,我领略了梁山好汉们的义薄云天,体会到了江湖的险恶与正义的力量;

    在《红楼梦》中,我沉浸于那个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家族的兴衰与人生的无常;

    在《西游记》里,我跟随唐僧师徒四人踏上了充满奇幻色彩的取经之路,领悟到了坚持与勇气的重要性。

    世界名着《红与黑》《悲惨世界》《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则像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户,让我领略到别样的人生风景。

    在《红与黑》中,我看到了于连的野心与挣扎,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在《悲惨世界》里,我被冉阿让的善良与坚韧所感动,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救赎的力量;

    在《简·爱》中,我欣赏简·爱的独立与勇敢,感受到了女性的尊严与爱情的美好;

    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我为安娜的爱情悲剧而叹息,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奈与人生的无常。

    还有《世界通史简本》《中国通史简本》等历史书籍,仿佛时光的隧道,带我穿梭在岁月的长河中。

    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崛起与衰落,看到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绽放光芒。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我的心灵,让我对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那些名着中的情节常常深深打动我,让我彻夜难眠,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世界里。

    我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担忧,为他们的喜悦而欢呼,为他们的悲伤而落泪。我在书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毫不夸张地说,江苏农学院图书馆里的名着,我几乎都翻阅过,有的书籍中的名言佳句我还选择性地加以择抄。这无疑是我两年大学生活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时间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去不复返。当我把时间都给了看书学习,自然就没了娱乐交际的空闲。很快,半年过去了,我惊讶地发现全班三十三人里,居然还有人的名字我叫不出来。

    冯超前老师对此感到很奇怪,有一次他好奇地问我:“你是班长,全班就三十三人,你们整天在一起,怎么会连名字都叫不出呢?”

    我无奈地解释道:“上课的时候和其他班级合班上课,平时他们年轻人凑在一起打牌下棋,我不参与,除了同宿舍的,我很少和其他人交往,所以叫不出名字也正常。”

    冯超前老师研究生毕业后,被任命为党总支副书记。他从我的这件小事里吸取教训,打算在班级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娱乐交流活动,增进大家的了解。

    冯老师原本想把活动安排在周六下午,可我极力劝说他改时间,因为周六下午我一般要回老家或者去省城二姐家。

    冯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为了照顾我这个班长的面子,把活动时间改到了星期三。

    但实际上,真正能开展活动的日子很少,一般两三周才能在冯老师在场的时候组织一次。

    平时冯老师工作忙,抽不开身,活动就由我们自己组织,而我又喜欢看书,所以还是安排自由活动。

    冯老师管理很有一套。他刚做我们班主任的时候,把学员两天以内的批假权交给我,每天批假不超过五人。

    他年轻有为,充满朝气与活力,犹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

    他为人诚实,说话带着扬州口音,让人感觉亲切友善,仿佛邻家的大哥哥。

    他对我们三十三名学员关怀备至,尤其信任我这个班长,第二学期又把审批三天以内假期的权力下放给我。这种信任在当时的校园里可不多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他对干部班的管理井井有条,同学们都很自觉。班级重大活动的安排也很得当,具体事务都交给我去操办。同学们都很满意他的管理,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也觉得无比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刚入学的时候,我们所学专业是农业现代化管理,隶属于农学系。那时候,这个专业就像一颗刚刚发芽的种子,充满了希望和未知。

    校园里,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穗和翠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农业现代化的梦想。

    然而到了最后一学期,专业改成了金融及经济贸易管理,毕业证书上也相应改成了经济贸易专业。这和当时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农业现代管理弱化的格局息息相关。

    入学初期,除了政治、哲学、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等政治课程,大部分都是农学系的基础课程。那些课程就像一块块坚实的基石,为我们的知识大厦奠定了基础。

    直到最后一学期,我们才开始接触经济贸易系的课程,管理类课程也增多了。

    我的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四门课程已经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单科结业证书,所以在大学只需备案就可免修。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自学感兴趣的书籍了。

    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在图书馆的时间不少于两小时。那图书馆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等待着我去探索。而且只要学校有学术报告,我都会尽量参加,拓宽知识面,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那学术报告就像一扇扇智慧的大门,引领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这两年里,除了学校和班主任冯超前有特殊要求和安排,我一般每个星期都会回淮上,然后再回老家河口。那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无论何时何地,都让我牵挂不已。

    通往老家的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花香。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踏上回家的路。

    我的同学施洋却很少回去,他在学校里打牌、逛公园、看电视,过得逍遥自在。他把上学培训当成了交友玩乐的机会,学习就顺其自然。

    而我既要照顾家人,又不能放松学习,还要协助冯超前老师管理班级日常秩序,确保干部班学员在全校树立良好形象,所以很少有时间和大家一起游玩。

    在扬州读书的两年里,我只去过一次瘦西湖,那美丽的风景如诗如画。湖水波光粼粼,岸边的柳树依依,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我却只是匆匆一瞥,便又踏上了忙碌的征程。个园、和园等景点也只是跟着班级集体活动去过一次,去扬州市区玩的次数更是寥寥无几。

    那繁华的市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仿佛是一个遥远的梦境,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向往。

    1987 年 至1989 年,正值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交替的时期。

    这个时期就像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我在扬州读书,那些和我级别相当的副乡镇长们正忙着将计划物资转化为市场物资,增加乡镇的财政收入。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诱惑,存在着以权谋私的空间。大多数家在农村的基层干部,都利用计划物资和生产一线的亲友交换,从而避免上交和劳务工。可团县委本就是清水衙门,我又在读书,根本无法获取计划的农用物资,也没办法和村组干部以及操作农业机械的人交换。

    这些人仗着自己有人力、有机械,在农产品收割播种季节,故意在劳务工上刁难我。他们不要钱,就是想看我这个机关干部亲自回家干农活的狼狈样,想看我的笑话。那一张张幸灾乐祸的脸,让我感到既可恶又可笑。

    其实,这些人并不十分了解我。我虽然现在已经是副科级干部,但其本质和处人与事还是过去的我。我从来不会像他们猜疑的那样把自己看成已是脱离农村农民高高在上的干部。

    我依然和普通农民那样能做我过去曾经做过的一切农活。因此,我认为一直在农村做农民的堂兄堂弟们在做农活方面,也不比我有更多的优势。我照样能和他们一起挑土方,翻地除草打场插秧收稻割麦。他们能干的农活我都能干。而且可以像他们那样连续干,不怕累。

    当然,我也从来不会认为我比他们有更多的优势。我希望大家无论是在家种田,还是在外面做个大小干部,都要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彼此照应,共同发展。

    1987 年冬季水利工程的时候,其他家里主要劳动力在外地工作无法上工的人,可以按土方出钱,不用上工。可我家因为常英和两个孩子是农村户口,有三份水利土方任务,再加上父母的,总共要完成五个人的土方任务。

    我从扬州回来后,知道生产队那些人希望我亲自回来挑河工,我正好也能挤出时间,所以主观上也确实不想买土方把土方卖给别人。

    我回到河口家中,那是一座温馨的小院。温暖的灯光下,常英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她轻声地对我说:“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了,这土方任务可不好完成啊。”我沉思片刻,问她水利工程需要多久能完成。

    常英说:“一个强壮劳动力一个星期就能完成。父亲想自己干一部分,再让妹婿邢家明找几个人帮忙干两天就能完成了。

    父亲说,让你安心去学校读书,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庄上盛义那些人,就是小心眼,也就是说说而已,真要是找他们好好说,也不会太为难我们的。”我对常英说:“不管他们说什么、做什么,我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把事情做好。你和父亲都别着急,等我下星期回来。我一个人干两个三天,保证完成任务。该我们家的土方任务,我来处理,父亲年纪大了,不能再让他替我们和子女挑河工了。”

    第二天,常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分土方工程的人,他们都很惊讶:“甄皓他真的能自己来挑河工吗?”他们问常英。

    常英镇定地说:“是的,他说回来挑就一定会来挑的!”

    对方又问:“不找人帮忙?也不卖给别人?他要自己亲自挑?”

    常英坚定地回答:“是的,他说到做到,你们放心,我们不会拖后腿的。”

    可是,当水利工程到了验收前一周,别人家的工程都完成了,只有我家那五个人的任务还像“庄台”一样立在工地上。

    那孤独的“庄台”,仿佛是一种无声的挑战。在那空旷的工地上,“庄台”显得格外突兀。风吹过,扬起一片尘土。

    。到了第三个星期,我从苏农回来,请了三天假,加上两个星期天,一共五天。我连续苦干了几天,那艰苦的劳作,仿佛是一场与命运的抗争。

    我挥舞着铁锹,一锹一锹地挖着泥土,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我的双手磨出了水泡,但我依然没有停下。

    最后妹婿邢家明来帮忙冲刺了一天,终于把这个“庄台”给消灭了。

    在这个过程中,当时负责这项水利工程指挥工作的河口乡党委副书记楚顺全看到我亲自挑担挖土铲坡,赞叹道:“兄弟,你真有血性!自己亲自上阵,肩挑、脚踩、手甩、腿奔波,普通庄稼人都没你这股干劲。要是我在老家,对付这些人,我就主动低个头,花点钱请他们帮忙挑掉算了,我可吃不了你这苦,所以我从来不跟这些人硬抗硬的来,总是跟他们协商着办。”

    我说:“我本来就是老农民出身,干苦力活原本就是我的强项,为什么要低头?我把土方挑完了,明天继续去扬州读我的大学。读完大学回来,我还要去干我的工作。那些想看我笑话的人,他们自己还是要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有什么可笑的呢!”

    楚顺全书记听了,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那竖起的大拇指,仿佛是对我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让我心中充满了力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