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甄庄传奇
在浩渺无垠的泗洲湖东岸,一道巍峨高耸的绿色长堤宛如巨龙蜿蜒盘踞,气势雄浑地抵挡着那来自一千九百八十多平方公里广阔水面的磅礴压力。
这长堤高达二十多米,宽近二百米,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默默守护着泗洲湖下游地区三千多万百姓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长堤之下,湖水轻轻拍打着堤岸,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长堤正东的村落里,移民们聚居于此,他们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湖区,既享受着湖水带来的恩赐,又被湖水带来的困扰所纠缠。
时光如同无声的流水,悄然逝去。
星移斗转之间,湖区的移民越来越多,聚居之地也越发密集。尤其是大堤正东的村落,仿佛是一块充满吸引力的磁石,不断吸引着新的人口前来。
在这里,人们明明知道自己脚下的水位与湖底的水位落差达十数米,就如同头顶悬着一把随时可能掉落的利剑,但他们却毫无畏惧之色。
那自东汉开始修筑、明朝最终成型的长堤,在他们心中坚如磐石,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看似坚固的长堤也并非无懈可击。
自明朝潘季驯用青条石顺着水浪波纹流下的痕迹筑成那有着一百零八道弯的石工堤之后,近三百多年来,历史上有记载的决堤事件就发生了数十次。
每一次灾难的降临,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噩梦。千百万人流离失所,数丈高的浪头如凶猛的猛兽般从天而降,无情地吞噬着无数的生命。
那汹涌的湖水如同一头失控的巨兽,肆意破坏着一切。房屋被冲垮,田地被淹没,人们的哭喊声、呼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这片被灾难笼罩的土地上。
相传在最后一次决堤后的数年,距离堤东约三十华里的地方,迎来了从苏州昌门逃难至此的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的户主姓甄,名玉崇,他身形高大,面容坚毅,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目光炯炯。他有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老大甄华瀛,沉稳内敛,眉宇间透着一股睿智;老二甄华岗,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老三甄华彦,聪明伶俐,机智过人。
据说,他们是跟随洪秀全的“长毛”队伍一路奔波而来。
遥想当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无数人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
然而,太平天国只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最终因内讧外剿而走向覆灭。余部或是被剿灭,或是隐姓埋名,潜入无人之境,以逃避官兵的追杀。
甄玉崇原本姓令狐,在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占太平天国的京城南京后,他作为护城守军的头领之一,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从死人堆里死里逃生。
那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甄玉崇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勇气,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之后,他来到了苏州昌门。在这里,他又从广西金田老家将三个儿子及家小一同带到了苏州。本以为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却不料因清军清剿太平余孽被举报。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在连夜举家老小的仓皇逃窜中,来到了这片随时可能遭受洪
水泛滥之灾的“悬湖”下游。他们的命运就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漂泊的孤舟,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甄家刚到这里落户时,便呈现出三户人家聚居的格局。
他们在这里隐姓埋名,开始了新的生活。这片土地虽然充满了危险,但也蕴含着希望。
他们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挖掘沟河,开垦泽地。那是一段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子。烈日炎炎下,
他们挥洒着汗水,一锹一锹地挖掘着土地。泥土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他们的汗水,散发着独特的味道。
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筑起了一个东西长约四百米,南北宽约二百五十米,四周开河,南北留有两个桥口的庄园。
这个庄园就像是他们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避风港,人们习惯称之为小甄庄。
原姓令狐的玉祟老人按照甄氏族谱的辈份顺序:玉、华、恩、成、盛、景、来一班不动。并昭示于族内外亲友及社会大众周知。
甄家三兄弟建立的庄园之所以称其小甄庄,原因有二:一是庄园的规模较小,仅有三户人家;二是在小甄庄的西北方向两华里左右居住着同姓同宗同堂的大甄庄。
至于大甄庄的甄姓是否为令狐氏后裔,又或者令狐氏因参加太平军被追剿后依附归顺于甄氏,已无从考证。但大甄庄甄姓众多,门族庞大,是河口集的大户大族人家之一,当之无愧为大甄庄。
二十世纪初,小甄庄单列门户的依然是三家。老大甄华瀛居住在庄园中间,他的房屋虽然简陋,但却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春天花开时,满院飘香。
老二甄华岗居于庄园西端,他的房子旁边有一个小菜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绿油油的一片,充满了生机。
老三甄华彦则在庄园东端,他的屋子后面有一片小树林,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为这个宁静的庄园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下,甄氏三兄弟铭记祖训:不出头露面,不出人投地,不管家外之事,不参议国事。
他们过着靠自己的汗水,在“土里刨饭吃”的日子。每天清晨,
太阳还未升起,他们就已经扛着农具走向田间。那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辛勤耕耘,播种下一颗颗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只求能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不挨饿受冻,不被人欺凌,不招惹官司,不被官兵抓捕。
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让他们逐渐适应了泗洲湖下游湿地的耕作机制和方式,也适应了这里的生存环境,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存规律。
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潮湿的土地上种植庄稼,如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
同时,他们也逐渐建立起一定的亲缘人缘。在这个小小的庄园里,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哪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虽小甄庄人口不算多,但名气和人气却在不断增大和兴旺。方圆数十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由于后人牢记历史,铭记祖训,家教严谨,与人与事都忠厚本分,循规蹈矩,所以在湖边居住了近百年,族人中无一人遭遇官司,也没有人生出是非,更没有大病大难。
庄园里的人们和睦友善,相亲相爱,受到世人的称赞。虽算不上名门望族,但也称得上是引领时代风范的和谐之族。
上世纪三十年代,华字辈的三兄弟渐渐老去,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他们的头发也变得花白。
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与执着。在他们的呵护下,恩字辈的诸兄弟开始崭露头角。大房有恩茹、恩尉两兄弟,东厢的三房有恩书、恩平、恩宜三兄弟,二房有恩奉、恩南、恩友三兄弟。这使得庄园从原来的三户人家分化成了八户人家。
随着户数的增加,庄园里也变得更加热闹起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为这个古老的庄园增添了一份活力。然而,人多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小矛盾、小摩擦。
但大家依然亲如一家。遇到重大问题,还是由三位老弟兄协调做主,晚辈们无人敢违抗。族人们一致对外,有矛盾和问题就在庄园内部解决,从无例外。
不知从何时起,在小甄庄的东北方向跨过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那里居住着三户姓邢的人家。他们的庄园与小甄庄大致相仿,也是由兄弟三人组成,不同的是,这三兄弟并非亲兄弟,而是堂兄弟。此外,他们的庄园只有一个桥口。
据说也是为了逃避灾祸而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都在寻找着一处安宁的栖身之所。十数年过后,甄邢两家便结了秦晋之好,并且这种关系一直延续不断。
两家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一起劳作,共同抵御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对于甄邢两家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共同抵御外敌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历史的浪潮汹涌澎湃,任何一个家族的兴衰存亡,都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被浪潮打翻。小甄庄在其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也无法逃脱这一必然的命运法则。
小甄庄始建于中国封建统治的末期,实际上,此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国在风雨中飘摇,摇摇欲坠。
世界革命运动也蓬勃发展,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的共产主义运动正震撼着西方世界,催化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民主、自由、科学为核心主导的先进思想开始萌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甄氏三位老兄弟依然固守着“不问天下事,只种自家田”的封闭思想。他们每天依然忙碌于田间地头,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那古老的庄园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一般。然而,这种做法显然难以持久。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革,那些先进的思想如同春风一般,吹遍了每一个角落。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并不是不该革命,而是革命的不彻底。消极地吸取教训,显然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是滞后于时代的表现。
在小甄庄的后辈八兄弟中,除了长房的两兄弟仍然坚守家园,勤于垦荒种地之外,三房的恩平、恩宜,二房的恩南、恩友先后加入了各种先进团体和革命队伍,积极投身革命,并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恩南身材挺拔,目光坚定,他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建国前,他曾任中共江南党校秘书,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解放后,他担任栗阳县委书记等职务,成为共产主义先锋队中党的县级领导干部。恩友为人热情豪爽,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先锋战士。
他不畏艰难,勇于拼搏,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于 1989 年善终,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意义。
而恩平、恩宜两兄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庭较为殷实,先后中途脱离了组织。恩平性格豁达,为人豪爽。
他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也曾满怀热情地投身革命。但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离开了革命队伍。
在“文革”后期,他遭受冲击,被游街批斗。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他性格豪爽,看得开,放得下。他在困境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再次经历了循环式的固守与围城的反思。最终,他大难不死,直到 2020 年才寿终正寝,享年近一百岁。
值得一提的是,在甄氏三兄弟的后人中,恩字辈的大房虽然没有一人走出去,但到了下一辈,成树、盛龙等相继参军入伍,开始闯荡社会。他们怀揣着梦想,踏上了新的征程。那绿色的军装,那坚定的步伐,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勇敢与担当。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恩尉之孙甄皓、甄玉、甄荣先后在高考中榜上有名,并走出庄园,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
他们带着家族的期望,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先后在当地晋升为科局级及县处级领导干部。而在下正是甄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小甄庄早已不复存在。大约在 1989 年以后,随着新庄台规划的实施,政府用推土机推平了祖宗们开挖的园沟和垒起的庄台。
那曾经熟悉的庄园,那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地方,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晚辈们也不再像祖辈们所期望的那样,固守家园。
他们有的进入省市县各级城市,有的住进集镇,分别间隔居住在不同姓氏的人群中,完全融入了社会,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如今,回首小甄庄的兴衰历程,仿佛是在翻阅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小甄庄的故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回味……
泗洲湖的水,依旧在静静地流淌,仿佛在诉说着那曾经的故事。那道绿色的长堤,依然屹立在湖的东岸,宛如一位忠实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而甄家庄的传奇,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