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全国制片厂都要感谢你!
厂里想要帮他发表这次的发言稿,这是好事,说不得还能在电影界露个小脸。不过他没有立刻答应下来,而是看向汪厂长。
“发吧,除了厂刊外,最好能想办法投到有影响力的报纸上。”汪厂长大手一挥,不仅同意韩平的文章发表,还想着借助这次机会,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国内的电影行业以是面临着生死存亡之秋。
统购统销的政策要是不能改革,不只是燕影厂一家,大家都要完蛋。
\"厂长,咱们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中影公司?\"
汪厂长摇头道:“不要怕得罪人,在改革的前期总要有人利益受损,与其大家一起完蛋,中影为什么不能让渡一些利益呢?”
汪厂长的话算是定了调子,众人也不再反对,实际上他们也不忿中影的霸道。这回韩平有些话,在他们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但也让他们出了口气。
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中影的霸道,他们也不介意支持韩平发表文章。
韩平点点头,对着记者笑道:“那就发吧,到时候要麻烦记者同志了。”
记者拿着稿子欢天喜地离开后,韩平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这篇文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他交出稿子后,燕影厂的这位记者通过自己的关系,将稿子投到《燕京日报》。燕京日报社的编辑在看到韩平的这篇文章后,敏锐地意识到这篇文章是国内制片厂向中影公司这个垄断企业发起的声讨檄文。
于是,他果断请示主编,主编也不敢怠慢,打了一通电话后,不仅同意发表这篇文章,甚至做主将韩平的这篇文章临时调整为次日的头条。
第二天,标题为《再不改革开放,华夏电影就只有死路一条》的文章出现在《燕京日报》的头条版面上,并且立刻吸引到不少人的注意。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报纸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尤其是《燕京日报》政府属性更重,能在这上面看到关于华夏电影改革方面的信息,很难不让人想到是不是某些政策即将出现变动。
刊登这篇文章时,燕京日报社的编辑部并没有想到会火,毕竟日报社刊登的文章多是些政策性的,以及偏时事新闻的文章。《燕京日报》虽说日销量数百万份,但能引起全民讨论的却是少之又少。
出乎他们预料的是,这篇文章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说到底还是新闻标题足够耸人听闻,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普通百姓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过新闻后,出人意料的产生了共鸣。
不少人或打电话,或者写信给《燕京日报》谈论自己对韩平这篇文章的看法。
“文章的作者说的很对,最近这一两年,国内制片厂拍摄的好电影太少,能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么是外国电影,要么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
“粗制滥造的电影太多,我每年观影次数都在三十次左右,可是今年我在电影院看了几部电影实在太差,如果明年还是没有像样的电影,我恐怕会减少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
“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太少了。”
“希望制片厂能好起来,拍摄更多优秀的电影,民众需要电影。”
“我对制片厂和中影公司的利益分配不感兴趣,我更喜欢看电视,自从买了电视后我们一家都不怎么去电影院了。”
“希望制片厂能多拍电视剧。”
“……”
除了读者来信外,不少纸媒选择转载这篇文章,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一时间话题度暴涨,有些全城讨论的味道。
“韩平,你火了!”
当李莲生告诉韩平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有些发懵。就连他也没想到,一篇比较专业的文章,竟然会引起全城民众的讨论。
韩平道:“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对电影的统购统销政策改革起到足够的重视吧。”
话是这么说,实际上他并不看好自己的文章能起到多大作用。
前世,汪厂长联合国内几大制片厂多次和中影开会讨论统购统销的改革,可是有用吗?
没有,最成功的一次是《红高粱》在国际上拿奖的那一年,中影倒是在国内舆论以及西影厂的据理力争下按照票房结算,可也就这一年,隔年又改了回去。
真正让政策改变的还是92年老人家南巡讲话后迎来了契机。
所以,也不能怪韩平悲观,实在是利益方太强,他们制片厂太弱势。
十几年啊,要是可能他恨不得上面今天就做出改变。
两人正聊得兴起,汪厂长找韩平,他只能先告辞。
韩平敲响厂长办公室打门后,轻轻推开门,然后见到脸色因为兴奋而变得通红的汪厂长。
汪厂长见他进来后,快步走到他面前,拍着他的胳膊道:“韩平同志,你为咱们厂立了大功!”
“厂长,您这说得不清不楚的,我到底做了什么让您这么开心?”韩平问道。
汪厂长说道:“因为你的那篇文章,中影态度软了下来,并且愿意做出让步。”
随后,厂长说起了内幕。原来韩平的文章被高层看到,恰巧那位还是中影直属部门的领导,谈到他的这篇文章后,中影领导自然会意。
紧接着中影领导隔天就召开了公司会议,商讨汪厂长之前提到过的电影优质优价的可行性,以替代现如今所执行的无论片子成本、质量,中影一律以每部70万元的价格收购的一刀切模式。
“中影竟然愿意低头?”
那可是中影啊!
要知道中影公司的经理可是由国务院签发的任命书,其财务直接对财政部,并被称作全国电影业资金的“蓄水池”。
正因为中影如此牛掰,韩平才会感到惊讶。
“中影愿意提供两种结算方式,一种是买断制,一种是按照拷贝数量结算。”
汪厂长解释了一下两种结算方式,韩平自然秒懂。
“以后啊,全国的制片厂都要承你的情。”
韩平不敢这样想,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电影人应该做的。
接着,汪厂长又说起另一件事。
“小韩,你还记得《少林寺》吗?”
“记得,似乎香江导演拍砸了。”
韩平回忆了一番,之前汪厂长提过这部电影,只是那时候好像说起过《少林寺》的拍摄出了问题。
“对,当时得到的消息是长城制片厂和咱们这边负责合拍片的大佬都对成片都不满意。”
“厂长,难道那部电影现在又有意外发生?”
“这是自然。”汪厂长点点头,继续道:“这部电影总投资已经超过六十万,电影不能在香江发行的话,两边所付出的努力可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谁都付不起这个责任。”
韩平道:“如果长城制片厂终止项目,将电影剪切完,再有咱们这边卖给中影还是能回本的。”
“不是那么简单的,明面上投资是六十万,可实际上香江那边请的导演、演员和剧组人员,很大一部分钱都是长城制片厂掏的。”汪厂长摇头道。
韩平瞬间了然,“两边都想重拍?”
“只能重拍。不过,重拍也是难点重重。”
“是资金问题吗?”
汪厂长点点头,又摇摇头,“不只是资金问题,还有导演和演员以及拍摄问题。”
“重拍成本会提高,重拍的资金谁提供?香江导演已经搞砸了一次,下次还请香江导演执导?还有演员,香江的演员不便宜,之前那位男主角这次明确表示不愿意在大陆拍电影,换人的话,还要重新熟悉剧本以及招募演员。最后就是拍摄,剧本要不要改动,风格要不要变化,这些问题不解决,谈重拍还为时过早。”
说到这里,汪厂长看向韩平,“小韩,要是让你当导演,你怎么拍?”
韩平想都没想,迅速回答道:“剧本我虽然还没看,但肯定要改动。演员方面,如果是我执导,全部都会选择国内演员,最好还是那种会武术的。风格方面,还是以轻喜剧为主。”
汪厂长眼中闪过一丝异色,问道:“看你说得头头是道,难道还真想过执导《少林寺》?”
“怎么会,我哪有资格执导《少林寺》。”韩平连连摇头,坚决否认自己有这种想法。
前世《少林寺》扬名海外,不仅在国内,在香江和日韩都创造过票房神话,更是打出了国产功夫片的名头。
这样一部荣誉傍身的电影,是他一个还没有独立执导过电影的毛头小子可以奢望的?
“这有什么。”汪厂长撇嘴道:“现在的《少林寺》就是个烫手的山芋,要我看,国内不会有导演愿意接手,香江导演嘛……也够呛。\"
咦?
韩平猛然醒悟过来,知道自己这是犯了知见障。
他在拿前世《少林寺》的成就硬套在如今这部失败的作品上。
韩平心脏剧烈跳动着,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摆在眼前,那就是当《少林寺》的导演!
他觉得自己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导演要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失败了他也不会损失什么,但要是成功了,凭借这部电影足够迈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