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熬过苦闷
经济下行,老百姓开始清醒了
老百姓,从什么时候开始清醒了呢?
大概是从房子信仰崩塌的那一刻开始。
尤其是经济不好的这几年,大家越来越愿意遵循自己内心去生活,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活在别人嘴里的。被创造出来奴役底层的五大刚需
如果你现在还在为刚需的固有认知而买单,几乎可以肯定你离财富自由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不是对勤奋的奖赏。
其实,对于人类生存来讲,真正的需求并不需要众多的物质和物品。
在现代社会里,人活着,除了“吃、穿、医”之外的所有物品都不是刚需。
这就像动物在自然界一样,有水,有空气,有食物,就能生存下去了。
其他的东西,对于动物来说都是非生存必需品。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从远古进化以来,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不断进步,对需求品也是不断地增加。
究其原因就是人这个物种的欲望,也正是人类的欲望,才使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不断地发明创造各种各样的物品,才使得人类的生存条件不断优化,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社会组织结构进步,无非都是对抗自然风险,使人类能继续繁衍生存下去而已。
所以说,人活着,真正的需求品无非就那几样。大部分消费类产品其实都不是绝对的生存要素。
那为什么社会上会宣传“刚需”一词呢?
以至于,教育是刚需?房子是刚需?车子是刚需?
无非是社会组织想进一步地收割底层,才创造出来的新名词罢了。
对于人类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刚需,是指没有了它就会死,举例说:食物是刚需,没饭吃会饿死;穿衣服是刚需,没衣服穿冬天会冷死;医疗服务是刚需,没钱治病,会死人。
这些才是人们活着的刚需,少一样都会让人死掉。
剩下的,都是为了割韭菜而创造出来的刚需。
那么,割韭菜的刚需是哪些呢?
1、高等教育
对现代社会来讲,基础教育是必须普及的,但是,高等教育并不是必须品。
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并不需要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很多就业岗位并不需要大学毕业,相反,大量的制造业需要技术工人,大学毕业生反而并不能胜任。
社会上现在之所以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是因为高等教育变成了教育产业,当成了一门生意在做,是生意,就要割韭菜了。
如果人们只会接受知识,不会思考,那就是书呆子,也就无法创造价值,就算读到了博士,也是社会的蛀虫。
2、住房
居者有其屋,无非是为了房地产这门生意割韭菜的一个借口。
不买房租房住,不是一样可以起到遮风挡雨的目的,不一样可以过得很开心。
没有房产,就无法入学,这才是最根本的大招。基本上普通人的认知路径除了读书考得功名之外,再无其他。
当你能理解现代社会人进入社会要生存下来,所接受的教育,不只是通过统一教育一条路径的时候,也就看明白这所谓的刚需房,都是专为收割韭菜设计的。
3、结婚
人,即使一辈子单身,也死不了。尤其有些国家以合法的方式经营色情产业,不一定非得要结婚,才能解决生理需求。
结婚本来也是反人性的,男的好色,女的慕强,是基因进化来的。
如果按照市场经济来说,底层穷人是没有资格找到女性的,但是底层穷人又是占比最多的,才让婚姻法限制一夫一妻制。
4、生娃
人类有繁衍基因,但非刚需,不是所有女人必须都得生娃,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女性是以生娃条件才能让自己活下去的。
而现代社会,女性群体,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那就完全有条件选择不生娃。
为什么越是厉害的女性,越是经济独立的女性,越是选择不生娃。
未来生命科学更加进步,生娃的方式会有很多。
5、买车
没有车,一样不耽误你的工作,一样不耽误你的智力输出,车本来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可替代方式有很多,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现在还有人工智能的萝卜快跑了。
现在城市拥堵现象为什么越来越明显,其实就是私家车辆不断增加所致,原来城市道理规划的交通量指标被远远的超越所致。
所以,人们平时所说的很多所谓的“刚需”,其实是“薛定谔的刚需”,你可以说它是刚需,也可以说它不是刚需,争议很大。
很多“刚需”其实是上层创造的神话故事,无限放大底层人们的欲望,而创造出来的词语。
什么是刚需,什么是非刚需,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有钱人来说,对刚需的理解,更看重它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源性,垄断性。
在中国,你说石油、煤炭是不是刚需,电力是不是刚需,你的生活能离开这些资源品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刚需更多的,就被理解成了上面这五种非必需品了。
但是现实情况呢,普通人为什么难以跨越阶层,难以改命,就是被人为创造的“五大刚需”绑定,让其无法翻身。
当普通人刚刚有点积蓄的时候,就会被各种刚需类消费类所绑架。永远都无法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终其一生都是负债状态。
最简单的经济学两个名词,一个是资产,一个是负债。
富人一直在通过资产创造“刚需”,而穷人却是一直都在通过负债消费“刚需”。
婚姻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信奉不婚不孕享平安。
我们单位好多不婚主义者,一个人赚钱一个人花,潇洒自在无牵挂。
用他们的话说,你以为婚姻能为你遮风挡雨,实际上人生的风雨全是婚姻带来的。结婚纯粹是没苦找苦吃,不婚不育享平安,一个人快乐逍遥度年华多好。
我同事说,最可怕的不是当代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而是他们的家人都已然接受这一现实,大家开始逐渐认同结婚不是人生必须要完成的功课了。
毕竟婚姻乃人生大事,结婚不代表就能幸福一辈子,不结婚也照样能过好这一生。自己的人生自己买单,任何决定只要深思熟虑过就好。
与其说这个社会越来越包容化了,不如说这是人们对生活本质和自我需求,有了更深认知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和多元化体现。
工作态度发生转变,能苟就苟
即便现在是做牛马,也没人再愿去做任劳任怨的牛马了。那些职场pua,那些毫无底线的逆来顺受,彻底再见吧。
拿多少钱干多少事,是我的活儿我干,不是我的活儿坚决一点不多干。干的越多错的越多,被老板骂的越惨,工资却一分没见涨。
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儿谁爱做谁做,坚决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大家现在更清醒了,也想明白了,二八定律注定咱这种普通打工人这辈子大抵也就这样了,一颗螺丝钉就做好螺丝钉的本分。
把本职工作做好,到点上班到点下班,老婆孩子热炕头,有份稳定的工资拿,生活便足矣。
消费理念发生转变,主打一个精打细算
经济下行,大家的钱包逐渐瘪了,本以为勒紧腰带省吃俭用,日子会过的苦哈哈了,没想到竟解锁了新技能。
这几年“消费降级”掀起了一股新热潮,然而这种新型消费模式貌似并没对生活品质带来多大影响。反而发现以往的买买买,更多时候是喂大了自己的欲望,结果大都是花的冤枉钱。
现在为了多存些钱,外卖少点了,咖啡少喝了,香烟少吸了,零食少吃了。不仅钱省下了,身体还越来越好了。炸鸡可乐不吃了,发现胃不酸也不胀了,清粥小菜一样可口,奶茶店好久也没光顾了,都忘了那个卖奶茶的小姑娘还在不在那家店?
大家消费越来越理性了。那些可有可无的,能不买就不买了;什么大牌不大牌的,不过是资本家宣传的嘘头,国产用起来也不赖。
今年的618也不见各大电商公布数据了,人们似乎瞬间清醒了,买买买,对那些没有多大实用性的商品也保持了理智
什么去年的衣服已配不上今年的你,纯属扯淡。买一件质量好点的经典款,能穿好几年,有品又有质,可比年年买廉价的新款强多了。
如今,大家越发的理智,对于资本家的诱导消费手段,不再趋之若鹜。心境也逐渐沉稳,不再盲目地跟风弄得自己身心疲惫。
更多的人开始以“淡定”的姿态来面对这个繁杂的世界,遵循内心,感受生活。
日子是一天天熬过去的,不是蹦过去的。
没有人天生能吃苦,只不过是一日日在熬。人到中年,经历风霜雨雪,深刻体验到世事艰难。环顾四周,都是依靠自己的人,而没有一个人自己可以依靠。所以,他们都练就了一个本事,能熬。有个假设,如果你最最最宠爱的那个人不幸离开了你,你会怎么样(呸呸呸,不会发生,只是假设)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熬不下去”。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能熬下去,也会熬下去,尤其是中年人。肿瘤医院里,多少小小年纪的孩子遭遇病痛的折磨。比孩子更痛苦的,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可以一命换一命,医院的天台上一定站满了排队的妈妈。”生命不能替换,每个人有自己的宿命和因果。
生活还要向前看,总有一些责任和使命让你站起来,继续在这世间奔忙。有一个叫时间的东西,也会抚平你的巨大创伤。
人的韧性是无穷的。对中年人来说,没有所谓的绝境。熬一熬,绝境也能逢生。
工作中纵然千难万险,中年人都能熬一熬。有人是因为梦想和使命,见不得这世间苍生受苦受难,心中有大爱;有人是生活不允许他轻易放弃,因为肩上扛着 一家老小的生计。
有人戏言:“中年人的工资里,有一部分是精神损失费,是委屈专用款,是买老板骂的。”是啊,对于要养家糊口的中年人来说,受点委屈算啥?
因为中年人有压力,来自年龄、生活、家庭、工作和事业等等方方面面。
这也好理解。
人到中年,早就知道了钱难挣屎难吃的道理。
没有一项技能的习得,是可以短时间完成,并在短时间内有收入的,更不可能让人一夜暴富,如果可以,让那些专业的人情何以堪?
世事洞明,他们早就学会了一个词“坚持”。
熬过无数个无人问津的孤寂,才会迎来鲜花掌声环绕的繁华;吃过努力和思考的苦,才有灵思如泉涌的甜。因为内心有责任,有想让生活变好的强大内驱力,所以中年人的学习,往往更能坚持。
有一段话,曾经陪伴和鼓励我度过生命中的至暗时刻: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和身不由己,比如夕阳易逝、岁月消退、容颜不再、花开花落,艰难的时候,别老想着太远的将来,只要鼓励自己熬过今天就好。
熬过今天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咒语,其实熬着熬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就熬过来了。这就叫坚持。”中年人,都有遇事能熬的本领。是生命成长到一定阶段的自我保护?是人生走过千沟万壑后达到的更高境界?还是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愿你有遇事能熬的本领,也愿你不必遇到需要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