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四十岁,我们的生活目标在哪里?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疑问为什么职场上的人都那么有活力啊,每天面对领导就很来劲,很会调动气氛。
我认为这是他们的天赋,而我显然不太喜欢这样聒噪的氛围,从来不会去要求自己在大众面前表现得很“嗨”。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这样的状态让我感觉很自在。
直到后来和一位在公众场合表现得很外向的同事一起出差,才发现原来私底下她完全变了一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安静。
期间她跟我聊到自己最近的烦恼,觉得自己很不快乐,怨气满满,觉得不喜欢目前的状态。
我说,那你理想中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她说我也说不出来,就是觉得现在很不开心,充满负能量。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不快乐的时候,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挑战。
但是在我的生命经验当中,我总能找到办法去解决这些烦恼,让自己的心情和状态永远保持在正轨上。
这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锚定终局”,把目光盯着你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上,其他一切都是小事。
如果你想让自己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把行为调整到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向上。如果自己没想好想要什么样的“终局”,那就很容易被眼前的小事所困,继而烦恼重重。
01
看到未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职业的选择上,曾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高工资>发展前景。
摆在我面前有两家公司,我却只顾眼前短期利益,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一份工作,多走了一年弯路。
其实我刚开始是个很迷茫的工作者,没有规划也没有想好自己的“终局”,所以才会做出糟糕的选择。
但是当我认真思考过自己在未来的5年,10年内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时,我得到了答案。我找到了我的终局:那就是热爱>高薪。
所以在工作上,我开始远离不喜欢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接受暂时的降薪,接受工作通勤时间的增加,因为这些在终局面前,一点都不重要。
选择一,放弃二,烦恼自然就消除。
关于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终局,我建议你找一段空闲的时间,拿一张纸,在纸上认真写下影响自己判断的因素,想想失去什么是自己最不能接受的,想想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自由”?“快乐”?“自我实现”?还是“安稳”?
其实每种人生都值得过,只要是你自己的选择,并且愿意为选择付出代价。
多为你自己着想,考虑自己的感受,虽然现在的你可能得承担家庭的责任,有很多身不由己,但一定要相信:只有你自己的人生舒畅通透了,你才能对其他人负责。
02
人生不需要愧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常常会因为心理愧疚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明明在公司里干的很不开心,却还要为因为领导的pua而继续工作。
我很反感这样的做事动机:似乎我们的人生选择,总需要为别人负责,而忘记了自己的感受。
所以,我猜测大多数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是在影响因素层面过多参杂了别人的看法,所以事情才会变得看似无解,才会一直反复折磨着你。
处理看似无解的问题,有时候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哪有什么不可改变的困境,只是人总是习惯性要的太多,不愿舍弃其他。
想想你的终局,在实现终局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心酸委屈,也许会有别人的不理解,但只要你清楚知道完成这个终局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就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03
接受事与愿违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一直都在坚持写作,因为在知乎上搜过关于自媒体的问题,所以现在账号总给我推送关于这一方面的帖子。
里面很多人都在谈论:做自媒体到底如何快速引流,如何找人账号互推,现在做公众号是不是一定没有前途了,我做公众号一年不怎么涨粉是不是要放弃……
很多人都在唱衰写作的价值,但缺似乎把做公众号当成自己的救命稻草,好像抓住了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抖出金子,不然就是失败。
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心态。
因为从做公众号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为这件事“锚定”了“终局”,那就是控制投入,接受产出。
我不是24小时都在写文章,我也不是没有自媒体的收入就活不下去。
我投入在写作上的东西:只有一部电脑,一些时间以及睡一觉就能恢复过来的精力。
我只是把别人玩游戏的时间,把别人在公司闲聊的时间,把别人用来刷短视频的时间,都拿来写作了。
有人问:“这样的生活不无聊吗,你不觉得无趣吗?”
对此我的回答是:“游戏,八卦,短视频都是为了消耗时间而存在的,是为别人的产品买单,而我把时间拿来写作,是在为自己的作品买单,这种做事的充实感,不是娱乐能比的。”
罗振宇曾经在时间的朋友里分享过贝聿铭先生的故事:
贝聿铭一生作品无数,但是争议与荣誉并存,比如在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让他被不理解的人骂了十几年。
面对质疑,贝聿铭对此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所以你看,真正厉害的人,不会花时间去和别人争论,而是弯下身子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的问题。
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我把写作当成一件充实的活动,并且可以做到终身写作,也不害怕没有产出。我也没有时间觉得无聊,因为我一直在做事。
04
生活的常态就是面临选择,纠结利弊。
当我们越来越觉得陷入选择焦虑的时候,就需要去改变这种情况了,毕竟把时间花在做事,比花在选择上要划算得多。
并且很多事情的答案,需要在做事的过程中才会慢慢浮现。
不要去想象困难,直接行动。
生活绝没有不可改变的困境。
觉醒的速度,不等于成功的速度
我们开车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地,在出发之前,我们就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
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如果换个角度问你:把你的人生想象成是在开车,你知道你要开向哪个目的地吗?
我猜大多数人不曾想过这个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支支吾吾地回答:为了挣更多的钱。或者是为了获得更幸福的生活。有些人可能比较直率:为了升职加薪。但是几乎很少有人可以说出自己一生奋斗的使命感,或者是未来3~5年的人生目标。
我用这个问题问过身边的人,大多数人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曾经的我也一样,生活得过且过,下班后可以撸串烧烤,就绝不会去看书健身,自我提升。
放纵带来的短暂快乐,吸引着每一个没有人生目标感的人。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就不知道把人生“开”向哪个目的地。
—————01—————
在16岁的时候,我当时正在上高二,由于我一个人在外地上学,过着寄宿生活,所以我周末也会呆在学校。
那时候生活平淡如水,但是有一天晚上突然在教室的电脑里发现了一个视频,是一位名叫“方励”的电影制片人在一席上面的演讲,主题叫“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
这个大概30分钟的演讲视频,我几乎每年都会翻出来看一遍。
可以说,这个视频真正让我在思维上“开了眼”,我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觉醒了。
我想要真正去思考自己人生的使命感和奋斗目标,我不想浑浑噩噩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我想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开着“人生”这辆车,是要到达哪个目的地。
在这个演讲中,方励分享了他贯彻一生的一些观点:
1我经常喜欢画时间轴。我们的生命就是跟个时间轴一样,那我们的生活质量是在这个时间轴下面曲线里面整个积分的总量,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和失败。
2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有多宝贵的时候,就会特别特别惜命,惜命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拿来养生,而是去折腾。
3怎么把一件事做好,这是战术行为,但想做什么和最希望做什么,这才是战略。
5成功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的快乐。如果说我们能一直快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成功,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过这一点。
这些观点给当时的我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开始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开始知道人的生命有多珍贵,知道人应该怎么去精彩地活。
—————02—————
虽然我从16岁就有幸觉醒,也养成了阅读与思考的习惯,但由于当时还是学生时代,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我只是在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没有狠下心来刻意成长。
于是造成了一个后果:虽然我觉醒得很快,但我成长得并不快,自然就无需谈论成功了。
从16岁~22岁,我看了很多书,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我的许多观点只是空中楼阁。
然后在22~23岁这一年里,我又彻底倒退了,在工作的一年里,我机械式地完成工作,获得工资报酬,这一年,我只是沉溺于工作带来的所谓安逸感当中,没有足够多的行动。
可以说,从16岁~23岁,我只是知道如何让自己保持愉悦,但这种愉悦是短期的,是缺乏事业成就支撑的快乐,并不长久与稳固。
只有精神自由是不够的,还需要追求财务上的自由。
因此,在我23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杜绝沉浸在当下的安逸生活,在3个方向上发力。
1)更换一份更能积累行业势能的工作
2)保持写作这一终身副业
3)在投资与理财领域做深入研究
定好这3个方向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对人生的掌握感更足了,也坚信在这些正确事情上的努力,足以让我过上理想的生活。
—————03—————
何谓真正的成长?
真正的成长必然伴随着实质结果的发生。
比如我现在对阅读的要求,我希望自己能在阅读完之后能够有文字产出,并且确保输入与输出比例在4:1。这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曾经详细写过。
我清晰地感觉,在我持续输出的几个月里,收获到的成长比我过去7年加起来都多。
而且当你能做成一件事以后,你就能够从中总结出底层逻辑与经验,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从而加速成长的步伐。
很多能成事的人在每个领域都很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底层逻辑这一信息差。但是很遗憾,这种信息差的成长经验,是没办法通过语言传达的。它只能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成事经验。
一通百通,一堵百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要在一段时间内,逼迫自己刻意成长,我敢通过我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只要你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成长期,迎接你的将会是巨大的突破。
这很像我们在摸黑过暗道,你不知道前面还有多少米的黑暗,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这条路总会走完,光明就在前面。
就像马云所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根本撑不到后天,他们都倒在了冬天。
所以,请放弃短期出奇迹的短视思维,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一定需要时间的积累。成功的秘诀就是尽快觉醒,拼命试错,结果说话。
当你把整个环节都跑通了以后,就会看到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为此,我花了7年的时间,并且还在持续努力当中。
希望你能在我的经验下跑的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