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收麦子
过去,农村的老师本来就是农民出身,每家都种着地。麦收季节,如果不放假,老师们都得请假。那样的话,孩子们就没人教了,所以,干脆放假。再说,孩子们都会干农活,到时,还可以给大人们帮忙。
每年,开心都会跟着爸爸妈妈收麦,见证了收麦的发展变化过程。最初,一家人每人一把镰刀,每人负责几拢麦子。左手向前一推,向后一拢,握住一大把麦秆,右手拿镰贴近地面由前往后用力一收,一大把麦杆就割下来了。割下来的麦子要一列一列的放好,割一段时间之后开始打捆。
打捆不用准备另外的绳子,麦杆就是最好的绳子。首先,选择一把较长的小麦,将小麦攥住用手一拧,使麦穗头处扭结在一起,形成麦秸绳”。然后,将“麦秸绳”拉直放于地上,把割下的小麦放在“麦秸绳”上。接着,双手分别握住“麦秸绳”两端,使之扭结一起。为了确保捆绑结实,用一个膝盖顶住麦捆,双手用力拉紧扭结,再把“麦秸绳”的扭结处塞进“麦绳”中间。这样,一个整齐结实的麦捆就完成了。一个壮劳力一天也割不了两亩地。
割麦子之前,要先把地头的麦子拔下来一些,放在一边,拔出一大块空地。然后用拖拉机拉着石轱辘在上面反复地轧来轧去,把地面轧平坦轧瓷实,这样一个打麦场就做好了。
收割下来的麦子运到打麦场,铺上厚厚一层,然后用拖拉机拉着石轱辘在上面反复地轧。一边轧,一边有人把麦秆翻一翻。轧了一段时间之后,麦粒儿就掉下来了。接着用三尖的叉子把麦秆叉到一边。麦秆越积越厚,就需要开心他们这样的小孩子站在麦垛中央,不断地把扔上来的麦秆用脚踩一踩,踩结实。最后,就成了一个高高的秸秆堆,留到冬天烧火做饭用,也可以用于盖房子或抹墙壁。
后来有了单独的电动脱粒机。开心爸爸拿起一捆麦子,头朝下塞进进口处,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麦粒就脱出来了。开心和哥哥负责把一捆捆的麦子递到爸爸妈妈的手里。
过了一两年,出现了一种割麦子的机械。他比人工收割麦子速度要快,一小时一亩地没问题。缺点就是收割机的左侧或者是右侧是麦粒地出口,人们需要把布袋放在出口处下面的铁架上,两只手撑着布袋跟着收割机跑。一条布袋盛满了,拽下来,另外一个人赶紧续上新布袋。麦粒出口处的尘土和麦子壳,经常喷人一脸。收完麦子,人成了土人,得好好洗个澡。
又过了几年,出现了一种更先进的联合收割机,不仅能脱粒,还能旋地。旋了地,再浇地,过几天就能种玉米了。另外,联合收割机上还有一个能够储存麦粒的仓库。仓库盛满了,收割机暂时停一停。人们赶紧把一个大花包袱放在仓库的出麦粒的开关处,盖子一打开,麦粒呼啦一下全部倒出来,人们再把麦子装到一个一个的布袋里运回家。
后来联合收割机和大型三轮车配合,收下来的麦子直接倒进了三轮车里。麦子的主人跟着三轮车上大秤称一称,然后直接收钱走人。方便是方便,可是种地的成本却提高了不少,农民的收益减少了许多。如果一亩地麦子达不到1000斤,可能就要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