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西湖十景二
其实也不是没有见过比这更大的荷花池,只是都没有眼前这一幕的让人惊艳。
或许是因为这是曲院风荷,是因为在西湖中,所以才能让人一眼惊叹。
不只是赵磊被惊艳到天幕下,看着这一幕的众人也有许多被惊艳到。
特别是北方的那个地方的人,初次见到这样的江南风格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心中的那份蠢蠢欲动也更加的热切。
“这就是江南吗?这就是杭州吗?完全和我们这里的风格不一样啊!”
“谁说不是呢?我们这个旮旯里连根草都不好养,结果这西湖竟然有一池子!”
是谁一整个人被羡慕住了他们不说。
呜呜,为什么要让他们看到这一切,为什么让他们看到了又不让他们得到,简直就是故意的嘛……
就连嬴政都愣了一瞬。
他是的确没有见过这样的婉约秀美的景色。
他在咸阳宫里面一片庄严肃静,宫殿也因为是帝王住的地方,所以像这样的观赏花卉是很少,也就自己后宫的那些妃嫔偶尔会养些花花草草,不过这么大的一片荷花池他还真没见过。
嬴政看到这里忍不住在思考。
“自己这宫殿是不是太过没有生机了?”
当初考虑到的就是身为异国君王的威严不能丢,所以在建筑这一块儿上也尽量的往庄严肃穆的方向去建筑,倒是没有考虑到这些。
……
嬴政在思考他的建筑问题,而大唐的李隆基却有着想要前往江南的想法。
“玉环,你说我们去江南游玩一番如何。”
虽然是在询问杨玉环可他话中的意思却是不容置疑,说明他在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心中就已经想好了。
杨玉环对此没什么可说的,自从知道自己以后会生死马嵬坡后他就再也什么都不想顾及了。
“陛下,为什么要去江南,这园子里面的景色可比江南的要美。”
江南那个地方再好没有长安城这个被无数代工匠精心雕琢的景色美吗?
再说了,浩浩荡荡的去江南,恐怕流传到后世自己的名声又得臭上一节。
到时候那史书上面就不止写着“一起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是得多添一笔杨贵妃想要前往江南,举国之力什么的。
哼,李隆基这个人呐真是……
杨玉环的心中疯狂摇头,脸上的讥讽之色也一闪而过。
李隆基听到杨玉环这隐晦的拒绝的话,脸色一沉,面无表情的看了她一眼,没再说什么。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源于南宋时期,是一处官家酿酒的作坊,名为麯院。
麯院因取金沙涧之水造曲酒而闻名。
同时湖面种植荷花,形成独特的曲院荷风,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时看到红白荷花绵延,十分开心,于是亲笔题写“曲院风荷”四字,并立碑舰艇,正式将“麯院荷风”更名为“曲院风荷。”
那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说的不正是此地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世民细细的品味着这句话,却觉得如此的应景,写的可不就是词处嘛!
“也不知道是谁写的,真想认识一下!”
……
南宋时期的杨万里愣愣的看着天幕,他在惊讶,惊讶于自己写的诗竟然会出现在天幕中。
惊讶过后又是一阵喜悦。
“甚好,甚好,如此自己也算是千古留名了!”
他前面就在羡慕李太白和苏东坡他们能够被天幕提到,如今这种感觉也落到了自己的头上,甚好两个字都不足以他如今的心情。
只能说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吧,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诗竟也能流传千古,想到这里,杨万里越发的雄心壮志。
他决定了,他要多写一些诗,这样的话后续人肯定会更加记得他的。
赵磊可不知道自己这一时之间心血来潮的直播硬生生的让许多文人墨客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写诗,就期待着能像被天目提到的李太白苏是他们那样流传千古。
看着眼前的荷花池赵磊心中那些焦躁的情绪都像是被洗涤了一样,变得平和安宁。
【什么是西湖十景?
景点名称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赵宋天子对于艺术的着迷可以说是如痴如醉。
西湖成为了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争相游览的地方。
他们在游览过程中,将美丽的景色以画作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请文人题诗。
具体来说,南宋文人祝穆在其着作《方舆胜览》中首次提到了“西湖十景。”】
【现在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苏堤春晓园,也就被叫做六桥烟柳。】
【这个苏堤春晓园还有一个着名的典故,与历史上着名的诗人苏东坡分不开关系。
苏堤春晓园堤上建有六桥,是春季赏景的好去处。
北宋诗人苏东坡二度来杭为官,疏浚西湖泥淤堵塞,正在发愁时听到树林深处传来一阵歌声。
“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然后顿时有了主意,既然天上可以架鹊桥,那么湖上当然也可以修长堤。
然后苏东坡就利用挖出的泥土构筑而成的长堤。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苏堤旁种植了垂柳,碧桃等四十多个品种。
每逢寒冬过后,阳春三月,漫步在堤上,心柳如烟,林间鸟鸣唱,因此被称为苏堤春晓。
温馨提示,苏堤春晓可是杭州西湖的十景之首哦。
至于为什么这个地方是西湖之首,那肯定就是和苏东坡离不开关系了……】
天幕上,还是从高空俯视,看上去就像一条长长的绿色带子,连接着两岸的岛屿。
镜头在拉近,原来那绿色的竟是些树,树木完全笼罩着这条堤坝,人们行走在堤坝间只觉得凉风阵阵。
赵磊就有这种感觉,很凉快,明明已经有30多度的温度,可在这里却一点都不感觉热。
“又是我哥。”
这话是看着天幕的苏辙说的。
语气中还带着几分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