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独治大明,脚踹士大夫 > 第66章 钱袋子,印把子

第66章 钱袋子,印把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明代皇帝有两项特权,那就是留中权和中旨权。

    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对抗士大夫文官集团,皇帝给自己开了一个挂。

    所谓留中权,就是通政司呈给皇帝的奏折,(不包括左顺门呈上的)皇帝扣在手里不下发给内阁拟票。

    这就会卡住官员的升迁,一些忤逆狂悖的奏疏,都会扣在皇帝手里,官员想折腾都没用。

    皇帝手中的印,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那把大印,尤为关键。

    这个印不盖下,什么都办不成,又无法升迁,士大夫文官集团们只能急得干瞪眼。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被称为内相,内相对等的是内阁的首辅。

    当然内相不内相,都是皇帝的秘书,包括司礼监的几位秉笔太监。

    原本内阁才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到仁宗朱高炽时期,内阁权力突然暴增,后面愈发控制不了。

    仁宗咎由自取深受其害,也不怪嘉靖帝会把他的牌位从祖庙里给扔出去。

    天地万物相生相克,有专权的就有分权的,哪有什么忠臣良臣,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的时候。

    忠与不忠,奸与不奸也由不得他们自己。

    仁宗的儿子宣宗朱瞻基,逐渐明白了这些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危害,便独创了一招“教太监读书。”

    这一招非常厉害,导致明朝后期的太监才高八斗的确实不少。

    比如刘瑾、黄锦、冯保这类。

    太监们会读书识字又有文化,那么代皇帝掌印批红就变得得心应手。

    从此司礼监成为了新的皇帝秘书机构,和皇帝旧秘书机构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内阁,进行分庭抗礼。

    以上说的是皇帝的留中权。

    现在说一下皇帝的另外一项特权,中旨权,也称传奉权。

    这项权利就是皇帝不经过内阁吏部,直接任命官员。

    按内阁和吏部的道理来说,皇帝的中旨权(传奉权)是不合规矩的。

    那当然是他们内阁吏部的道理,科举搞上来的全是他们士大夫文官集团的人。

    他们当然不想皇帝提拔自己的人。

    但是反对没用,这也算是皇权中稍微能和士大夫文官集团打擂台抗衡的手段。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那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被鼓吹成“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方孝孺了。

    还他吗天下读书人楷模,一个监生出身,科举都没考上的人。

    他倒是行使了皇帝的中旨权。

    把他的远房亲戚七大姑八大姨,同学老乡小弟,全部不用通过科举制度,弄来朝廷做官。

    方孝孺这个没有经过科举考试的盲流子,任命了上千名盲流子。

    方孝孺被灭的十族,这十族,就是他提拔起来的盲流子裙带关系。

    方孝孺被他们后来那帮颠倒黑白的士大夫们,写成了英勇就义宁死不屈的硬汉形象。

    这些士大夫文官集团对方孝孺的这十族到底是什么?怎么一回事,只字不提!

    反倒来倒打一耙,抹黑朱棣,诋毁朱棣残暴,凌迟方孝孺不说,还要诛灭方孝孺十族?

    把朱棣写成天生杀人狂。

    方孝孺没有明史说的那么硬气,明史都是向着这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奸臣说话的。

    史书都是士大夫文官集团写的,他们怎么会说自己的同行不好?

    皇帝永远是昏君,文官永远是忠臣!这就是他们的配方!

    明实录记载,方孝孺被抓后不逃也不说话,就坐在那里等。

    并不是他硬气,他想等朱棣过来给他招降,朱棣这么英明会给他机会?

    白日做梦!

    别人可以投降,但他方孝孺不行,必须非得杀他!

    而且要斩草除根,全部杀干净,像齐泰和黄子澄多少留一点人没杀干净。

    方孝孺做的事,比齐泰、黄子澄还要卑劣下作。

    当然了,这三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翻开这三个人的籍贯,真相大白不言而喻。

    江苏、江西、浙江。

    这都是士大夫文官利益集团宋元明三代的重点孵化区。

    所以留中权和中旨权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皇帝没有了这两项特权,就和傀儡没什么区别。

    也有不怕死的大臣,想废除皇帝的留中权和中旨权。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拱高阁老,所以他的结局也就既不那么高,也不那么拱了。

    李太后、冯保、张居正三位一体勾连,限定他一天之内离开京城!

    一天时间离开京城?连滚带爬还差不多。

    ……

    几日后,乾清宫。

    “陛下,周延儒温体仁,侯询徐少升,还有复社张溥张采等十一人首犯,今日上午已经全部拉倒午门外一并斩首示众。”

    曹化淳躬身奏道。

    崇祯没有抬头,依然坐定拿着奏折观看,看似不在意的问道:“百姓有何反应?朝中大臣有何反应?”

    曹化淳回道:“百姓那是拍巴掌叫好!说朝廷又整治了贪官污吏,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

    陛下这回可是让朝野上下震动,内阁六部依然照旧,看上去没什么波动。”

    崇祯冷冷道:“有动静也不怕,这个时候他们敢跳出来一个,朕就杀一个!”

    曹化淳听后心中一寒,继而拿出一本册子递给皇帝说道:“陛下,这是锦衣卫的抄家名册,请陛下过目。”

    崇祯没有接册子,只是微微抬了下眼皮吐出一个字:“念。”

    曹化淳回了个是,便翻开册子念道:“张溥张采吴昌时等复社头目十一人。

    共抄家230万两白银,周延儒抄家折合白银90万两,温体仁抄家折合白银20万两。

    按陛下的吩咐,所抄银两划入200万两归户部国库,其余140万两则收入内承运库。”

    崇祯点点头,对此次抄家表示满意,嘴里讥讽道:“都是江南大地主,都很有钱嘛。

    这么几个人就凑足了大明朝将近一年的军费。

    这么有钱还要出来做官,又想有钱又想有权,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曹化淳回道:“可不是嘛陛下!都不知道他们的钱怎么这么好弄。

    前不久陛下的内帑才只有皮45万两白银,咱大明的皇上还没有一个内阁大臣有钱!”

    崇祯听后有些尴尬:“苦日子咱们也算是熬过来了,朕是比不得这些江南士绅们。

    他们来钱的路子广,朕没有来钱的路子,只能抄他们的家了……”

    曹化淳听后嘿嘿一笑:“陛下,您看这温体仁倒是没贪污多少银子,他比周延儒要好些。”

    崇祯冷哼了一声:“都是贱种!温体仁图名,周延儒既图名又图财,名利名利,名在利前。

    温体仁这种沽名钓誉,大奸似忠之人更加可恨!他是聪明到极点的人物。

    要实心做事,那也是朝廷的好事,但是他就是不做事!不做事也罢,他还见不得别人做事。”

    曹化淳恍然大悟道:“还是陛下圣明,把这些人看的透彻,奴婢蠢了些,看不懂。”

    “既然内帑又进了银子,给后宫的嫔妃们按规制赏银吧,宫里十万太监宫女每人赏银一两。

    锦衣卫也每人赏银一两,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赏银三百两,你们司礼监每人赏银三百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