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孔子的谦逊睿思与学无止境——博学与专长的权衡之悟》
原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啊!学问广博,却没有因某一方面的专长而成名。”孔子听到这话,对他的弟子们说:“我要专长于哪一项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选择驾车吧。”
首先,“达巷党人”,“达巷”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党”在古代,五百家为一党,“党人”在此处指达巷这一地方的乡人。
“大哉孔子”,“大”这个字在此处饱含着伟大、崇高、令人尊崇之意,是一种极为强烈且满含敬意的称赞,生动地展现了达巷党人对孔子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的极度敬仰之情。
“博学而无所成名”,“博学”意味着学识渊博、知识覆盖面广泛,涵盖了众多领域和学科的知识。“无所成名”并非表示孔子毫无成就或名声,而是指他没有因在某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技艺或专长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被广泛传颂和铭记。这里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即认为一个人的成名往往需要凭借在某一具体领域的显着专长。
孔子听到这样的评价后,通过与弟子的对话来回应。“执”,具有掌握、从事、专注于某项事务的含义。“御”指的是驾车的技能,在当时是一种颇为重要的技艺。“射”指射箭,同样是备受重视的技能。孔子说“吾执御矣”,选择驾车,这并非是从实际的技能难度或实用价值来判定驾车比射箭更为重要或优秀。而是以一种看似随性、实则蕴含深刻意旨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于专长和博学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与深沉思考。
深入剖析这段话,我们能够清晰且深入地领悟到孔子在面对他人评价时所流露出的那份从容、淡定,以及他对自身学问和价值的精准把控与深刻洞悉。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谦逊的品质
孔子面对赞誉,毫无自满与骄傲之态,而是以一种自我调侃、举重若轻的方式予以回应,这充分彰显出他极其可贵的谦逊品质。这种谦逊并非是对自身能力的否定或贬低,而是一种内心强大、自信从容的展现,是对自身成就和地位有着清醒认知的智慧体现。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之中,无论取得何等显着的成绩,获得多少的赞扬,都应保持一颗平和淡定、不骄不躁的心,不为虚荣和浮华所迷惑,始终坚守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2 博学与专长的平衡
孔子的博学无疑是举世公认的,但达巷党人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成名往往基于单一专长的普遍认知和价值取向。孔子通过选择“执御”这一回答,巧妙地暗示了他对于博学与专长关系的深邃思考。在他的理念中,博学是构建知识体系和个人修养的坚实基础,能够拓宽视野、丰富思维、提升综合素养;而专长则是在特定领域深入钻研和发展的成果。然而,博学并不意味着必须在某一专长上追求极致的名声,专长也不应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这深刻地启发我们,在追求学问和个人成长的进程中,既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又要依据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定的专长技能。但同时,我们不应过分执着于外在的名声和标签,而应将重点置于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修养之上。
3 教育的启示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这一交流,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对话,更是一种极具智慧和深意的教育方式。他以自身的态度和选择为范例,生动且形象地引导弟子们去思考如何理性看待他人的评价,如何在博学与专长之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及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和保持谦逊的品德。这对于教育者而言,提供了一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强调了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塑造;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正确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以及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追求。
三、本章小结
在这一章中,孔子以其谦逊的胸怀和睿智的言辞回应了达巷党人的评价,引发了我们对博学与专长关系的深入思索。他的言行不单展现了谦逊的魅力和对学问的通透理解,还为我们在求知、成长和为人处世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这既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深刻教诲,也是对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有益反思,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成就的征途中,保持谦逊,不断探索博学与专长的平衡,以实现更为全面和富有意义的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