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 > 第5章 《<论语·里仁第5章 君子的仁德坚守与得失权衡》

第5章 《<论语·里仁第5章 君子的仁德坚守与得失权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内心渴望和向往拥有的;然而,如果不是通过符合道义、正当合理的途径和方式去获得,君子是坚决不会接受并安处于这样的状况之中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从心底深深厌恶和极力想要摆脱的;但倘若不是依靠遵循道德、合法合规的手段来改变这种处境,君子是绝对不会逃避自身应有的原则和底线的。君子倘若背离了仁德,又怎么能够配得上君子的称号呢?君子哪怕是在吃一顿饭这样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也不会违背仁德;在仓促匆忙、紧迫危急的时刻,也必定会遵循仁德;在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处境中,也一定会坚守仁德。”

    在这里,“欲”确切地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渴望和向往,是人类基于本能对于物质丰富和社会地位提升的自然追求。这种欲望本身并非错误,而是人性的一部分。

    “处”所蕴含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接受,更强调的是内心深处的坦然接受和安之若素。只有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富贵,君子才能从内心真正地认可和接纳。

    “恶”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于贫困和卑贱那种由衷的反感、排斥和拒绝的态度。这是一种基于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本能情感反应。

    “去”具有主动舍弃、摆脱、远离的意思。它表明了人们对于改变不利处境的积极意愿和努力。

    而“道”,在这一语境中,指的是符合道德规范、伦理原则以及社会正义的方式和途径。它是判断获取或摆脱某种状态是否正当合理的标准。

    孔子清晰而明确地指出,人们对于富贵的向往和对于贫贱的厌恶,是人性中普遍存在且无可非议的本能情感和欲望倾向。然而,关键的核心在于获取富贵和摆脱贫贱的方式和途径必须符合道德规范和正义原则。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道德准则与物质追求的深度融合

    君子在面对财富和地位的诱惑时,始终坚定不移地将道德准则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观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下,人们往往被物质利益的表象所迷惑,陷入无休止的欲望追逐之中,为了满足个人的贪婪和虚荣,不惜违背道德良心,采用欺诈、剥削、不正当竞争等手段来获取财富和地位。然而,孔子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的迷茫。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并非仅仅来源于物质的堆砌和外在的荣耀,而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石之上。只有当我们通过诚实劳动、智慧创新、公平竞争等正当合法的方式去追求财富和地位时,我们才能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保持心灵的纯净和道德的高尚。这种深度融合使得我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共生,从而达到一种内外兼修、身心平衡的美好状态。

    2 困境中的道德定力与人格升华

    当面临贫困和卑贱的艰难处境时,君子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坚韧和操守。他们不会为了一时的解脱而放弃道德底线,做出违背良心和正义的行为。这为我们在逆境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为范式。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挫折、困境和磨难,可能会面临经济上的困窘、社会地位的低下、他人的歧视和误解等重重压力。在这些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影响,试图通过走捷径、投机取巧甚至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迅速改变现状。然而,孔子的教导如洪钟大吕,警醒着我们在困境中要坚守正道,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正直。这种坚守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更能在困境的熔炉中锤炼我们的意志品质,塑造出更加高尚、坚韧和不屈的人格。通过在逆境中秉持道德原则,我们能够实现人格的升华,将苦难转化为成长的机遇,将挫折铸就为成功的基石。

    3 仁德与君子之名的本质联结

    孔子深刻地强调了君子之名与仁德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名声和荣誉的追求往往陷入了表面化和功利化的误区。人们通常将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有名望的标准。然而,孔子却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真正的君子之名应当建立在深厚的仁德基础之上。仁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和道德力量,包括了善良、慈悲、正义、诚实、宽容等诸多美好品德。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些高尚的品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仁德对待他人、处理事务,才能赢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获得真正有价值、有意义且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声和荣誉。这种基于仁德的君子之名,不是靠外在的包装和宣传所能获得的,而是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和人格修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一种内在美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是一种道德魅力的自然散发。

    4 仁德修养的永恒追求与实践考验

    孔子指出君子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时间长短、环境优劣,都始终如一地坚守仁德,这充分凸显了仁德修养的持续性、稳定性和艰巨性。仁德修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也不是在顺境中能够轻易维持而在逆境中就可以抛弃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需要贯穿整个人生历程、无论遭遇何种风雨都要坚定不移去践行的崇高使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而动摇自己的道德信念,在关键时刻做出违背仁德的选择。例如,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我们可能会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放弃正义;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我们可能会忘记初心,滥用职权;在面对他人的误解和攻击时,我们可能会失去耐心和宽容,以恶报恶。然而,孔子的教诲告诫我们,要将仁德融入到生命的每一个瞬间,使之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和本能反应。无论是在平静安宁的日常时光,还是在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无论是在春风得意的顺境之中,还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下,我们都要时刻保持对仁德的敬畏和坚守,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仁德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实践考验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成为真正具有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的人。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深刻剖析了人们对于富贵贫贱的本能态度,以及君子在面对得失时应如何坚守仁德这一核心原则。他强调了获取与摆脱某种状态的方式必须合乎道德,仁德是君子成就美名的根本,且君子应在任何情境下都毫不松懈地践行仁德。这一思想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指明了方向,无论遭遇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以仁德为准则,正确看待得失,持之以恒地修养仁德,塑造高尚人格,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