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拜访轩辕城
轩辕城被封在牧州后,他一直就闲居家中,整日闭门谢客,没和他以前的属下们有什么往来,王府的门前冷清可罗雀,连个看门的都不见。
何毕光看到这个情景,忍不住长长的叹息一声。
站在晋国人的角度,他打心眼里佩服感激轩辕城,这位城王爷作为镇国柱石般的存在,大晋天下第一强国的名头,很大部分靠着他打出来的。
但他的立场上,现在是大晋皇帝的亲信心腹,而城王爷不论是本领,威望,还是功勋,在整个大晋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绝对能够影响晋国皇帝的皇位的。
因此,他向来都是支持晋国皇帝悄悄地打压轩辕城,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将这位国家柱石的影响力从朝廷剥离了出去。
但目前,皇帝陛下的方案,确实需要这位城王爷来完成。
轩辕城不出手,晋国皇帝踏平大楚的计划没法施展,他七十万的大军极大可能被北境边关这个小地方给活活的锁死,甚至有被敌人击败了的可能。
而只要轩辕城成为了战场指挥,凭借他的威望,能够立即调动了全军士气,他的指挥能力又可以游刃有余地夺取了北境边关。
大晋国力够雄厚,兵力也强,再加上轩辕城这个天下第一的将领指挥,哪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至于胜利了后该怎么办,那也是将来的事,大晋已经被绑在了战争的车轮上,此战只能胜,而且还要速胜。
何毕光走上前,正要派人通报,大门却忽然打开了。
一个老迈的管事佝偻着背站在了门口,大声地道:“你是陛下派来的使臣吧?我家王爷命我恭候多时了!”
何毕光听得一愣,他来到牧州一直都极为保密。但轩辕城却似乎早就料到这一切,正等着他来到一样。
“大晋兵部尚书,何毕光求见城王爷。”何毕光立即躬身行礼。
老管事瞥一眼何毕光身后的人,道:“王爷说过,何大人一个人进去捎个口信就行了,其他人等就在门外等着吧。”
一时间,跟何毕光前来的轩辕城旧部们,脸色不免尴尬。
哪怕到了这时候还想避嫌,城王爷也太小心了,很多人心中忍不住对晋国皇帝感到不满。
不说轩辕城的骄人功勋,他首先就是晋国皇帝的亲叔叔,不论有多么忌惮对方,也不该逼迫到这个地步,搞得曾经的国家柱石,现在只好不断退让,万分小心地做人。
何毕光也很无语,轩辕城这么一搞,确实过头了,他既然猜到自己会过来,应该多少也猜到了皇帝的想法。
甚至,说不定连皇帝要面子,拉不下脸的做法也让他给猜到了,轩辕城也是心气极高的人,为了大晋的安定,他一让再让,让出了权力政治的漩涡,什么都不留恋。
但晋国皇帝的做法多少让人过于心寒,轩辕城肯定也有发泄怨气的意思的。
对方已经做到这份上了,发泄下心头的怨气又如何?何毕光自然不会多说,乖乖跨入府门,跟着老管事的步子慢慢进入了王府之内。
王府里面的陈设比外面感觉的还要简陋,连仆人丫鬟都没几个,能在府上呆着的,都是轩辕城的心腹随从。
晋国皇帝曾经想过在轩辕城的左右布置些眼线,但被何毕光极力的反对。
原本皇帝对他皇叔的做法就很不地道,压的太狠很容易引起强硬的反弹,要是令整个朝廷都对皇帝不满就不好了。
只要没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上,皇帝都该放宽对轩辕城的制约,否则心寒的不止轩辕城一人。
也因此,晋国皇帝知道心急不得,此事需要慢慢的来,所以他同意何毕光的提议,任由轩辕城自己安排随从。
而如今的城王府上,活人全加起来不到十个,连普通的大户人家都不如,看起来无比的冷清寒酸,谁能想到这竟然是当今的王爷府?
老管事将何毕光引到了书房,才对着里面高声喊道:“禀告王爷,何大人来了。”
“我晓得了。”房内传来低沉的声音,何毕光听出这就是轩辕城本人,急忙躬身行礼。
“何尚书不必拘礼,快请进来。”
何毕光听后急忙推门进去,只见一名身材极为高大,威风如天神般的男子,正立在书案前,奋笔疾书着什么,瞧上一眼,纸张上银勾铁划,锋芒毕露,字如本人一般的凛然。
轩辕城略微抬起头,目光锐利如箭射过来,让何毕光不由心头一紧。
他作为大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尚书,也是晋国皇帝信任的心腹,何毕光也算是文武双全,人中之翘楚了,但他也才第一次见到轩辕城这位大晋的战神。
对方的一个眼神,就让他感到针芒在背,压力巨大,皇帝赐予他的那些此刻仿佛远在天边一样的缥缈,他也算胆大心细的了,脊背也不涔涔地淌下细汗来。
轩辕城微笑着道:“何大人请放松些,坐下来说话。”
何毕光这才定了定神,心中对轩辕城的佩服忍不住又多了些。
“陛下此次遣我过来,是为了……”何毕光话还没讲完,轩辕城轻轻一抬手,打断了他。
“自从北境边关的战况传过来,我就知道陛下肯定会派人前来,而此人多半就是你了。”
他放下手中的毫笔,神情从平静变得肃穆,何毕光感到对方的眼神更加犀利,不敢直视,急忙点了点头。
“王爷您已得知了前线的情况,必然明白我大晋军目前的士气大挫,二十万兵马覆没,所依仗的骁果卫更是无一生还。陛下忧心南征大楚的计划彻底夭折,于是命我过来,请城王爷您出山,统领我晋军征讨大楚。”
轩辕城听了这些官面上的言语,只是淡然一笑:“是陛下自己开口请我出来,还是他听了你的提议,才这么做的?”
“啊这……”何毕光被对方的一句问话堵得不知该怎么回答。
聪明人面前不消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