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借神
“三十年前,我在天京城闯字号。我记得清楚,我们是去刘次长家唱堂会。我那天的戏是《安天会》守桃园一折。”
演孙悟空。
这出戏祝平安知道,安天会就是大闹天宫,守桃园讲的是孙悟空被封齐天大圣看守蟠桃园,七仙女来摘桃子他把人定住了然后啥也没干,光吃桃子的故事。
“那天我也曾见方老板房中一尊无头神祇,当时没放在心上,谁知道后来……”
也有这无头神祇的身影?
祝平安听的神经越来越绷紧。
陶班主低哑的声音藏着颤抖,刚才祝平安提到的无头神祇引起了深藏了三十年的可怕记忆。
同样的被吸干血的尸体,同样的无头神祇,这是惨案要再次发生的前奏吗?
怎么能叫人不心惊肉跳?
祝平安没有料到无头神祇与天京城一案还有联系,这下整个事态就更加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小根子的嫌疑更被提升。
到底该怀疑谁,该相信谁?
“那一日惨剧,我本能阻止,可因为担忧妻子,心中惧怕,只想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一棍子竟然挥不出去,眼睁睁看着枉死那么多人,从此我就废了,还说什么火眼金睛,还说什么金箍铁棒?”
陶班主是真心愧疚,说到此处,竟老泪纵横,毫不掩饰痛苦悲伤。
祝平安想到孙医生所说的话,什么“大圣”,什么火眼金睛,难道陶班主以为自己演了孙悟空就是齐天大圣吧?这可不妙,陶班主似乎也会沉浸在角色里走出来,如果真是这样,陶班主也会成了戏魔。
“班主,那只是戏。”祝平安只能安慰似的跟着长叹一口气。
陶班主摇摇头,为他解惑:“不只是戏,你是不是觉得我不自量力?可我们这一门中的借神之法就是这样,我演猴子的时候,我自然就是那无敌的齐天大圣!”
祝平安心里一震,眼神也变得惊诧,他并不是怀疑陶班主的话,上一个轮回中,从野姥姥口中得知,普通人类可以借用煞的力量,实现幻想中超自然的能力。
他只是惊诧陶班主如果有这本事,未免太玄乎。
那演什么齐天大圣,演个如来佛祖不是更好?天上地下唯你独尊,谁都逃不出你五指山,这种能力会不会过于唯心主义?
正如孙医生暗示的一样,陶班主确实拥有特殊的能力,这借神之法听起来很厉害,但肯定也有限制,否则真是天下无敌了。
“当然只是在戏台上。”果然,陶班主说出了那限制,“跨过虎度门,你就是神,出了虎度门,你不过是凡人而已。”
陶家班的借神之法是秘传绝学,能够在演戏中借用扮演角色的力量。当然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是精神投入和扮相的相似性,越是相信自己是角色本身,扮演的越是像,那能够发挥的威力也就越大。
第二是本身体质与修行的基础,如果本身太弱,那能够发挥出来的力量也就大打折扣,很多角色也扮演不来。比如刚开始学习的学徒别说请不来孙大圣,就是想请个小兵恐怕也得费老鼻子劲。
第三,范围有限,大致只能在请神之地附近丈许方圆,差不多就是戏台子的范围。或许继续修行下去,能够突破这个范围,不过至少陶班主还没能摆脱这个桎梏。
虎度门是戏台两侧的出入口,也是戏与人生的分野,当演员跨过虎度门走上戏台,也就开始了一段新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平凡的自我全无关系。
这也可以认为是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一道门。
从限制来看,这本事在现实中的作用有限,但如陶班主所说,这确实是对付戏魔的克星。
戏魔从戏魇里汲取力量,错乱虚幻与真实,靠的是人类混乱的情感、执念与妄想壮大自身,然后偷偷摸摸吸人血气,蜕变升华,但也不可能像请神一样,直接开挂。孙猴子一棍子下来,什么妖魔鬼怪能扛得住?
陶班主当年的恐惧导致了不作为,也导致了他三十年的困顿和潦倒。
他离开天京城后遭遇战乱,妻离子散,后来找到的时候已经是两座孤坟。他颓然回了平安镇,只觉得一切都是报应。
没想到三十年后,又有同样的血案发生。
再次遇到这种血案,陶班主内心浮起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想让看中的弟子,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所以才会急切主动的想要传祝平安借神之法。
如果能够学到一点皮毛,遇上戏魔的时候,好歹总有一点儿自保能力。
祝平安听完陶班主的解释,明白他的意思,他想到了外面的戏痴小花子,忍不住问道:“班主,那其他的师兄弟是否可以一起学习?”
“他们资质不够,学不了,只能自求多福。”陶班主苦笑摇头,顿了顿又补充道,“只有小花子能传旦角一门的‘唱咒’,这又是你学不了的了。但他……”
他欲言又止,可能即使有了无头神祇这个线索,还是尚未完全打消对小花子的怀疑。
“唱咒”是用声音来施咒的魔法,能够影响别人的心志,这又是一种需要天赋的能力。陶班主虽然知道法门,自己都修习不了,只有小花子能够体悟入门。如果他成了戏魔的宿主,陶班主也只能哀叹所托非人,无可奈何。
陶班主虽然温厚仁慈,但也正是因为对弟子宽厚显得温温吞吞,总是瞻前顾后想得太多,无法当机立断。
据说梨园一行,有百门绝艺,生旦净末丑,都有神奇的功夫传下。陶班主能传承两门,已经算是大家,所以才有当初的风光。
“你先跟着我把口诀学了,以后每日默念百遍,等有朝一日开光感应灵气,上台就能有用了。学了这本事,你也不要觉得就能恃之横行,还是得小心谨慎,遇事多忍让为是。”
“事起仓促,我也不与你多说学艺先学德之类的套话,你这孩子心里明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