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 > 第335章 关西民乱

第335章 关西民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若是说山/东和淮/北地区是郑毅这边有意为之,陕/西的情况则是顺水推舟。

    陕/西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到了明朝的时候,陕/西基本上已经落魄了。

    关中沃野早已不复当初,甚至已经算是相对贫瘠的地区了,毕竟什么地方耕作几千年不停歇,土地的肥力也会消耗殆尽。

    整个陕/西包括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行都司两个部分,布政使司就是管理后世的关中和陕/北地区,行都司的管辖范围是后世的宁/夏与甘肃地区,这两个地方也是民族复杂、战事频繁的地带。

    自从郑毅占领了长城以北地区,收服了鄂尔多斯部之后,大明在北部边境就舒坦不少。

    但是南部和西部还是有些混乱,河西走廊一带盘踞着不少迁移过去的土默特、鄂尔多斯和和硕特等部落,青/海的高原上则是迁移过去的和硕特蒙古,以及蒙古裔和藏裔杂居的乌斯藏地区。

    经常被骚扰,从来无法追上去,这就是河西走廊一带的防御状态。

    不过相比于以前,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北边打完南边上的局面要好太多了。

    银川卫都已经开放了互市,大明和大华两国的交流日益深入,尤其许多大华的商人进入,带动陕/西诸地的经济发展,老百姓从中也受益不少。

    不过陕西毕竟太穷了,已经穷到老百姓只能凑合活着的地步。

    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在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一年换仨皇帝的1620年闹了起来。

    起因不在于别的,也不是华夏帝国在背后推波助澜,而是陕西的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发动起义。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关中的渭北地区滴雨未落,老百姓恐慌至极,怕是大旱灾又要来了。

    两年前刚来过一场旱灾,当时差不多家家户户都遭了灾,卖儿卖女的才算是熬过去。

    若不是那次关外的大华及时出手,调运了一大批的粮食平价进入关中,他们恐怕真撑不下去。

    眼看着旱灾又要来了,老百姓必须要赶紧想办法应对啊,一时间从关中波及到陕西全境。

    买粮自然是第一要务,陕/西这边和中原还有所不同。

    中原好歹自耕农占比多一些,但陕/西土地贫瘠。

    很多人活不下去的时候都将田地卖给了大户。

    造成佃农的数量要高于自耕农。

    自耕农好歹紧一紧裤腰带,还能挤出点粮食撑俩月。

    但佃农就麻烦了,越到灾害之年,东家对他们的盘剥越严重,几乎就没自留的粮食。

    百姓疯狂地买粮,大户则是疯狂地囤粮,豪族则是捂紧了口袋不放粮,坐等粮食涨价。

    那段时间整个陕西的粮价都涨疯了,一天三个价,今天还是二十文一斤,明天就是三十文,甚至一百文一斤都找不到粮食,物价更是翻了翻的往上涨,老百姓手里的钱几乎每天都在贬值。

    五月份,本来应该是收麦的季节,但整个陕西几乎是颗粒无收,麦苗长到成熟都没有一尺高,拿什么去收粮食?

    但该交的税必须要交啊,官府还得等着这些税过日子呢,朝廷也等着税收给新帝办个风风光光的登基大典。

    交不出税怎么办?卖儿卖女也得交上!这就是古代的税收制度,只看税你交没交,才不会管你交不交得了!

    老百姓被逼迫的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并没有想着造反,而是想到了去逃,拖家带口的逃去关外。

    到了关外起码还有条活路,若是不逃的话只能死在这里。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随,整个关中地区掀起了关外移民潮。

    他们都听说过大华的制度,也知道大华的百姓生活多么的幸福。

    农业税极为的低,有的甚至根本不需要交税,农闲时候还可以做工。

    这些都是大华在关中经商的商人说的,在大华根本不像大明这么多种类的苛捐杂税。

    什么“辽饷”、“剿饷”、“练饷”,什么淋尖踢斗之类的事情就太常见了。

    老百姓都搞不懂,整个长城之外都成了大华的地盘,两国之间也有了和平盟约,还要辽饷干什么?

    辽饷最初就是为了佂辽东用的,如今辽东都成了别人的地盘,难道大明有胆子去打大华不成?

    那什么剿饷和练饷更是无稽之谈,每年固定两到三次的剿匪,每次都要老百姓出剿匪的银子。

    剿的土匪没几个,倒是收银子不少,也没见土匪少来村里打家劫舍。

    练饷更是夸张,你们朝廷练兵不是应该的吗?这钱也让百姓出?

    百姓在征召之下加入民间安防队,不说发饷银,反而还要交钱,这是哪门子道理?

    一比较之下,大明的老百姓觉得关外的大华百姓实在太幸福了。

    冷一点就冷一点吧,总比呆在关内饿死的要好。

    老百姓成群结队的向关外迁移。

    当地的地方官一看有些急了。

    老百姓都走了,以后盘剥谁去?

    若是偷着跑一个两个就算了,这家伙动辄就是数万人的迁移,当他这个地方官是瞎子不成?

    明朝可是有“户籍”制度和考核制度的,老百姓在哪就是在哪,不能随便的去迁徙到别处,出门都得有路引。

    考核制度是针对地方官的,你上任的时候管辖境内有多少户,每年都会有考功司核查一次,户数减少那就是大罪过。

    当然前几年的旱灾,被大华移走数十万的百姓,这是朝廷默许的,跟他们这些地方官没有什么关系。

    但这次就不一样了,没人说让大华从这边移民,他们这些地方官就有义务将老百姓锁死在地盘上。

    一个不让走,一个找活路,无数的县都出现这种情况,无数百姓拖家带口的连夜逃走。

    从关中到靖边、定边、怀远、榆林这条路上,到处都是逃荒去关外的百姓。

    他们已经将身家性命寄托在关外了,若是呆在这边定然是有死无生。

    陕/西布政使司下令,坚决要将出逃的民户、匠户、军户给追回来。

    各地的官员不敢怠慢,带着人堵在官道上,强制让百姓返回原籍。

    一方要逃命,一方不让逃,冲突自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官兵在疯狂之下开始以造反的罪名剿杀手无寸铁的百姓。

    尤其是在白水一线,三万多手无寸铁的百姓,其中包括几千的孩童全部倒在屠刀之下。

    逃难的百姓彻底疯了,渭北王二秘密召集一批汉子,连夜偷袭了军营,提着几个官兵的人头出来。

    将百姓召集起来之后,就是一番朝廷欺人太甚,不给我等老百姓活路,要杀出一条血路,让他们血债血偿。

    振臂一呼,伤心绝望的百姓就仿佛找到了主心骨,拎着锄头、镐头就跟着王二杀入了附近的县城。

    血洗了整个县衙,城内的大户凡是作恶者,皆是满门斩杀,将粮仓的粮食搬出来发给饥民。

    队伍就如同星星之火一般,在陕西境内迅速的壮大,几股势力将整个陕西搅得天翻地覆。

    这次是典型的官逼民反,大华也有些懵,确实跟他们半点关系都没有。

    紧急撤回了一些商人,同时也放了一些内应进去,加入到起义军之中。

    从五月到九月,四个月的时间,从陕西波及到陕西行都司和河西走廊,最西端直达肃州。

    烽烟千里,着实让大明朝廷慌了神,若是说山东他们还有信心扑灭,陕西他们就彻底毛爪了。

    两地的情况不一样,而且陕西的民风同样是彪悍至极,关键是那里他娘的是边关啊。

    好在戍边的队伍也不少,大不了就先调集戍边的军队去扑灭这次叛乱吧。

    不过更让大明朝廷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