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封建历史女权人 > 第91章 德皇后(五)失势去世

第91章 德皇后(五)失势去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戚窦氏集团的势力,不断地膨胀和扩张。他们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从朝堂的官员任免,到地方的政务管理,几乎无所不在。在这样的形势下,东汉王朝的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大有即将改朝换代的危险势头。

    而身为外戚窦氏核心人物的窦太后,在这权力的旋涡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此时此刻的她,被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彻底蒙住了双眼。或许是那种拥有绝对权力,所带来的极度快感,让她忘却了自己原本的身份和职责。

    她沉浸在权力所带来的虚荣里,就如同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泥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而在这个时候,那些围绕在窦太后身边的势力,也各自心怀鬼胎。他们都希望能够从这混乱的局势中,攫取到最大的利益,并想方设法保护好,自身已有的权益。

    正因如此,已经有一部分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开始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他们试图用尽各种手段去怂恿窦太后,妄图推动改朝换代的进程,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窦太后的闺蜜邓夫人,与射声校尉郭举,频繁且毫无顾忌地,出入窦太后的寝宫。郭举此人,凭借着自身的某些特质,深得窦太后的宠幸,这份宠幸甚至到了令人侧目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二人野心勃勃,竟然共同密谋策划要杀害汉和帝刘肇。

    刘肇凭借着自身的敏锐洞察力和深沉的心机,暗中察觉到了他们那深藏不露的阴谋。深知局势紧迫的他,立即与兄长刘庆,秘密谋划起事。

    刘庆自小就与刘肇关系极为亲密,兄弟之间的情谊深厚无比。刘肇对刘庆特别恩遇有加,刘庆也因此能够时常自由出入宫廷,甚至留下住宿,兄弟二人得以毫无顾忌地共议私事。

    在刘肇即将展开行动之际,他渴望能阅览《汉书·外戚传》,期望从中汲取汉文帝,诛杀舅父薄昭、汉武帝诛杀舅父窦婴的智慧与力量。

    然而,他内心充满了对左右随从的惧怕,担心他们走漏风声,因而不敢让他们去寻找此书。无奈之下,他只好让刘庆,私下向兄长千乘王刘伉借阅。

    在一个寂静的夜里,刘肇谨慎地将刘庆单独接入内室,紧闭门窗,确保无人偷听,然后开始了一场紧张而机密的密谋。不仅如此,刘肇还让刘庆向宦官郑众传话,希望他能在书中帮忙寻找皇帝诛杀舅父的相关故事,以作参考。

    郑众知晓此事后,果断劝刘肇,即刻诛杀窦宪的心腹郭举、郭璜等人,以绝后患。但刘肇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窦宪此时正领兵在外,若是贸然行动,极有可能引发兵变,导致局势失控,权衡再三后,并未采纳郑众的建议。

    当时的局势极为复杂。窦宪正率领大军在外,手握重兵。汉和帝心中清楚,一旦窦宪得知了,诛杀郭举等人的计划,极有可能借机作乱,引发难以预料的动荡与祸乱。

    考虑到这一潜在的巨大威胁,汉和帝纵然满心愤懑,也只能强忍着怒火,暂时按兵不动,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一举出击,化解这场危机。

    也许是窦氏一族盲目的自大,也许是他们没有预料到年轻的汉和帝刘肇,会在此时发动政变。因而,窦氏一族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并没有足够的防范。

    公元92年四月,窦宪在一番波折之后,终于回到了京师洛阳。时间来到了六月戊戌日,在这特殊的一天,丁鸿巧妙地借发生日食,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之机,向刘肇上书,言辞隐晦却又充满暗示,意在推动刘肇发动政变。

    在丁鸿上书之后,又过了十几天,刘肇精心谋划,以“到白虎观讲经”这一看似平常的理由,带着刘庆,悄悄地移驾北宫章德殿]。

    与此同时,刘肇果断任命丁鸿,担任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职,并且让他兼任卫尉,赋予他统领宫中禁军的重大权力,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了南宫和北宫。

    不仅如此,刘肇还下令,让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率领士兵做好备战准备,紧闭城门,以雷霆之势迅速展开行动,成功逮捕了邓夫人、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等人,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全部投入狱中,最终判处死刑。

    紧接着,刘肇又派遣谒者仆射,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褫夺了他的大将军之职,将其改封为冠军侯。

    同时,窦笃、窦景、窦瑰也受到牵连,一并被要求前往各自的封国。刘肇念及窦太后的情面,终究没有明确下令处决窦宪,但是为了防止窦宪再生事端,他选派了严苛干练的封国宰相,去监督窦宪。

    在经过一番紧张的等待和确认,当得知窦宪、窦笃、窦景都已到达封国之后,刘肇毅然勒令他们自杀,以绝后患,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皇室权威和国家稳定的隐患。

    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刘肇等人成功地将窦氏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彻底消除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势力。从此,刘肇得以亲政,开始了他治理国家的征程。

    刘肇在成功掌权之后,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果敢与坚决。他毫不犹豫地立即着手,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决心要将窦氏,在朝堂留下的不良影响彻底清除。

    在这场大规模的整顿行动中,刘肇目光如炬,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与窦氏有着密切关联的角落。凡是那些依仗着窦家的关系,而得以入朝为官的人,无论其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统统被毫不留情地罢免,责令他们收拾行囊回家。

    这些凭借不正当关系获取官职的人,平日里或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如今在刘肇的铁腕整治下,失去了曾经的威风。

    他们有的心怀不甘,有的懊悔不已,但都无法改变被驱逐出官场的命运。刘肇以这种坚决的方式,向整个朝廷和天下百姓表明了他整顿朝纲,重振朝风的坚定决心,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邓夫人、郭举以及窦氏外戚,在刘肇的果断行动下被一一诛杀,这一重大事件引发了宫廷权力格局的剧烈变动。窦太后,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人物,瞬间失去了有力的支持和依靠,势力迅速衰落,从而陷入了失势的困境。

    曾经呼风唤雨、掌控大局的窦太后,如今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在宫廷的风云变幻中,她已无力回天,只好怀着满心的失落与不甘,黯然退隐南宫。

    南宫,这座曾经或许也见证过她辉煌的宫殿,此刻却成为了她落魄的归宿。在这里,窦太后远离了曾经的权力中心,不再有前呼后拥的排场,不再能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

    她独自面对着寂静的宫墙,回忆着往昔的荣光,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哀愁。曾经的权势如过眼云烟般消散,如今的她只能在这冷清的角落里,默默度过余生。

    此时,可能是碍于母子的情面,汉和帝对于窦太后一族并没有赶尽杀绝。当时,河南尹张酺郑重地上疏,言辞恳切地指出沘阳公主第四子窦瑰,实乃忠诚谨慎之人。

    他举例说明窦瑰平日的言行举止,皆体现出其对人对事的诚恳与负责,故而恳请汉和帝,只将窦瑰贬为关内侯,让其从封地返回京师洛阳,以便能够悉心供养母亲沘阳长公主,从而尽到为人子的孝道。此等请求,足见张酺对窦瑰品行的认可与赞赏。

    然而,到了公元93 年,负责监察的御史中丞周却上书,言辞激烈地指出沘阳公主子窦瑰,竟敢轻忽天威,对王室表现出极大的侮慢。

    为了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周详细列举了窦瑰的种种罪行,比如窦瑰伪造天子专用的巡狩封禅上书,以此迷惑众人,其行为实属大逆不道,应当被处以极刑。甚至还透露,窦瑰常常念叨王莽篡逆之事,这无疑是对汉室权威的严重挑衅。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汉和帝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将窦瑰贬为罗侯。

    由此可见,汉和帝对于母亲窦太后以及她的家人,还是有网开一面的。也许是这个时候,汉和帝还一心认为,窦太后就是她的生母。也许是此刻的汉和帝为了稳固朝局,顾忌皇家的体面,暂时选择了宽容。反正,这个时候的窦太后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是生命还是得以保全了下来。

    就这样,在窦氏外戚势力被瓦解之后。窦太后在南宫,过上了被禁足的日子,时间一晃就是五年过去。

    公元 96 年十二月丁巳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在南宫的宣室殿熊熊燃起。那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吞噬。

    当时,窦太后正居于南宫。而另一边,汉和帝身处北宫。北宫与南宫虽仅有一墙之隔,但在这灾难来临的时刻,却仿佛隔着遥远的距离。

    汉和帝或许在听闻南宫起火的消息时,心急如焚,担忧着窦太后的安危。又或许他正忙于指挥救援,试图尽快扑灭这场大火,以减少损失。总而言之,这场蹊跷诡异的大火,似乎在预示着一场变故的到来。

    转过年来的公元 97 年,闰八月的十四日,这一天注定被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窦氏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悄然离世。

    窦氏,这位曾经在宫廷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在她离去后,被赐予了“章德皇后”的谥号。这一谥号,承载着对她一生的评价和追忆。

    在汉明帝之后,东汉皇后的谥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规律,皆用“德”字。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因素。

    至于贤愚优劣,皆被一视同仁地,给予了“德”字作为谥号。无论是以贤德着称的皇后,还是在品德方面存在争议的皇后,都无一例外地被赋予了这个字。

    比如汉明帝的马皇后,她以其贤淑和聪慧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其品德之高尚令人敬仰。而窦皇后,或许在其一生中,有着复杂的经历和评价,但同样获得了“德”字的谥号。

    这种统一的谥号给予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皇后地位的尊崇,和对于后宫秩序的维护。无论皇后们在个人品德和行为上存在何种差异,都以“德”字来强调,她们作为后宫之主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

    “德”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它代表着道德,品行和操守,是一种被广泛推崇和追求的品质。将“德”字作为皇后们的谥号,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品德的期望和要求。

    总之,窦皇后和马皇后等皇后们谥号皆为“德”,这一现象不仅是一种称号的赋予,更是东汉时期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在章德太后病逝之后,尚未来得及入土为安,其身后之事便掀起了一阵波澜。汉和帝生母梁贵人的长姐梁嫕,怀着满心的悲愤与坚定的决心,奋笔疾书,上书详细陈述了当年梁贵人那令人痛心疾首的枉死之事。

    梁嫕的这封上书,字字泣血,句句含冤。在那一封饱含深情与冤屈的书信之中,汉和帝才终于知晓了自己竟是梁贵人所生。这一真相犹如一道惊雷,在汉和帝的心中炸开,掀起了惊涛骇浪。

    与此同时,汉和帝也由此得知了梁氏族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那些无辜的梁氏族人,被恶意诬陷,被迫远离故土,流放到了遥远而艰苦的九真郡。在那荒僻之地,他们饱经风霜,承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

    比如,有的梁氏族人在流放途中染病,却因缺医少药而病情加重;有的则因不适应当地恶劣的环境,生活困苦,艰难求生。这一桩桩、一件件悲惨的遭遇,让汉和帝对梁氏族人的遭遇深感痛心和愧疚。

    在当时,整个朝野上下,百官群情激愤。从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到各司其职的大小官吏,纷纷呈上此类奏报。就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一波接着一波,彰显着众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愤慨。

    例如,某位直言敢谏的御史,以犀利的笔触详述窦氏之过。又有某位德高望重的尚书,引经据典论证贬其尊号的合理性。众多官员齐心协力,只为还梁贵人一个公道,维护朝廷的公正与清明。

    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之下,汉和帝刘肇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及了解了窦太后生前的所作所为。此刻的他,陷入了无尽的矛盾之中。

    而汉和帝的态度如何,也关系着窦太后的身后事该如何处置。这位曾经叱咤东汉朝廷的女权人,会不会为自己生前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买单呢?汉和帝究竟会给已经故去的窦太后,安排怎样规格的生后事?也许,一切尽在难言之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